题图:风雨花
阿坚2022年8月4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入住新家——平园
我家从江门北街搬到广州,第一个住处是法政路光友街某小园,第二个是法政路扳桂坊1号平园。爸妈带着子女在平园住到1968年,全国时局大动荡,家庭亦无法安定,不得不告别平园。平园承载着兄弟姐妹对父母、家庭的温暖记忆,每次聊起来都有说不完的话。平园大小旧事很多,我将陆续写下来。
奇怪的是我从小顺口溜般讲的家庭住址,现在上网却查不到法政路曾有“扳桂坊”或“攀桂坊”,只查到“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攀桂街”,还有更出名的“广东梅州梅州河畔攀桂坊”,据百度百科介绍,那个梅城人文社区除培养出黄遵宪这位客家历史名人外,还培养出三位翰林,包括进士、举人、贡生等有功名的文人上百人。科举时代,人们把通过殿试进入三甲的士子喻为蟾宫折桂或攀桂,所以那地方是名副其实的“攀桂”。算了,查不到也没关系,反正我记得吴家住过十多年的“平园”,确实在曲尺形的小街东端,站在法政路上就能望见平园门口,门牌是1号,颇有领头感觉。曲尺头短短一截路宽可通车,而曲尺长的一段是麻石板小街,东西走向通到小北路,小街两边多是住家,有的人家前门在法政路,后面开在小街上。街上也有小铺子,还有卖鱼卖肉卖菜的摊档,做些街坊生意。
平园大门很朴素,其实是个车房,砖墙瓦顶,门楣有“平园”两字。车房连着围墙,东边墙内种着枇杷树,每到果熟时节,就会有顽皮街童攀上墙头,踩在瓦脊上摘枇杷。大人怕小孩摔伤,只好提前摘果,把果肉加糖熬成果酱。车房两扇大铁门,用一根根铁条焊成,间隔很宽,分上下两段,下半段缠着铁线加密。我为何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平园前一位住户搬走,留下保姆巧姐还有一只黄狗。巧姐不久就离开了,黄狗由我家继续养,还将它躺卧的东边屋檐,命名为“狗仔冷巷”,冷巷旁是一间瓦顶平房——厨房。黄狗是公是母我没想过也没问过,最近和姐妹聊起才知是母狗,生下的小狗都送人,我对此没有印象,从小怕猫狗兔这类动物(晚年家里养的猫都是先生和保姆照料)。街上常有狗从铁门下段缝隙钻入,有时好几条一起,来平园和我家黄狗嬉戏,缠铁线就为防狗进出。铁门用铁链加铁锁固定,我们回家或客人来访都拉门铃,铁线从门口经前院通到屋内,一长串铃声响起,家人就会出来开铁锁。
最初父亲专用小车停在车房,司机一家住园内西边平房。每天司机开车送父亲去财厅前的市委,下班再开车回家。后来没车了,车房空着是回家必经之道。 进铁门经过车房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两层的西式洋房了。整栋房子浅黄外墙都是少见的意大利批荡,小时候我不知有这么个专业名词,近年才查到意大利批荡又称“拉毛”,是指在沙粒抹灰面层未干时用工具拉出毛头,使其具有凹凸感,在阳光照射下出现丰富的阴影。我喜欢这种特别的效果。楼房坐北朝南,门却朝西北方开,门口带着弧度,进门还要上两级台阶,不像中式房屋方方正正。门外左右各一个圆形落地花坛,种着修成球形的大棵铁海棠(虎刺梅),像狮子滚绣球的“绣球”,点缀着小红花,但这球带着刺,仿佛有警示意味。我会不时将长出的新枝弯回去,保持好看的球形。

网络图片:铁海棠
据说原房主是国民党时期的法院官员,建筑布局、内部设计明显西化。进门上台阶后,西边是大客厅,最特别的是很大的弧形门洞,顶端有状如葡萄串的灯。客厅南面有三个大玻璃窗,窗外是水泥做的花棚,炮仗花老藤缠绕着圆柱向上,绿叶黄花随藤蔓爬满棚顶挨近二楼,给棚下的乒乓球桌遮阴。父亲和司机闲时会在这里打球,孩子们不会打,也没兴趣观战。客厅与饭厅隔着条走道,有安铁闸的南门通向花园。饭厅也相当大,摆着长方形酸枝台,六张酸枝椅,这是全家吃饭的地方,也是孩子们做功课的地方。饭厅也有三个向南的玻璃窗,望出去是花木繁茂的院子。饭厅西墙有个六角形木窗,我站着才够得上窗台,那儿搁着电话机,基本是父亲工作所用。东墙有对应的六角形木窗,位置则低得多,从窗口直接看到安铁闸的东门,下两级台阶走几步路就是厨房。
从饭厅门口到厨房,要顺着走廊拐弯,先经过小房门前,再经过大房门口,然后才出东门。警卫员桂同志曾住小房,他结婚搬走后,小房成为弟弟的独立王国,他喜欢钻研无线电技术,正好在屋里摆杂七杂八的物件,不受大人干预。大房是姐妹、保姆的房间,祖母从江门来广州也住这房。门旁就是饭厅六角形窗口,祖母喜欢和我各一张板凳,以木窗台为桌,她耐心教我女红。
饭厅门口正对楼梯,水泥扶手打磨得很光滑,可以抱住它当滑梯。父母住二楼,妈妈在最大的东边房间,五妹出生后就母女睡。东房有门通半开放走廊,走过中间房窗前,再走过南门,最后走过西房窗前还拐个弯。站在走廊西端,望见墙外有很大的空地,那是建筑公司的地盘,堆放着各种竹木材料。西边房间也不小,爸爸在那儿看文件、读书、写作和休息。西房门外有小厅,摆着高低两层的酸枝茶几,配着两张斜靠背酸枝椅,很雅致。西房北窗外是半圆形的阳台,一上楼梯右手就是阳台门。楼下的黄皮树、枇杷树长得好,树枝探进阳台,硕果累累伸手可摘。
从西房到东房的走廊经过中房门口,那房间不大不小,姐妹们住过,也做过书房。二楼洗手间有个大浴缸,这是我觉得新奇之处。洗脸池上方有长方形镜子,其实是嵌入墙壁的杂物柜面,柜内放牙膏牙刷肥皂。玻璃镜面上有白色字样,小字大概写着贺某某乔迁新居之类吧,我一点没在意,但显眼的大字记住了:公正;楼下洗手间有同样设置,镜面上的大字是:廉明。刚搬来时我还未读小学,公正廉明这四字及其意义,是后来才明白的。法律界强调公正廉明,有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
记得刚到平园那天,我跟在爸爸后面,由熟门熟路的巧姐带领,先一楼后二楼走一趟,最后上三楼。楼梯拐角墙上挂只罐子,插着三根已熄灭的香。爸爸取下罐子拔掉香,对巧姐说,我们家不兴这些。三楼有间小房,不是住人的,有木门通往天台。哗,天台同整层面积一样大,是晾晒衣被、乘凉、玩耍的好地方。几十年后,朋友在宅基地建五层楼,我参观时见顶层是佛堂,才联想起平园三楼的小房,设计时应该是佛堂,供家人焚香膜拜,念经修行。时易世变,昔年屋主供奉香、灯、花、水、果祈求好运,今朝住户撤走这些,打开心扉迎清风朗日,平园欲写新章。

妈妈抱着四妹,与我和弟弟、三妹在平园合影。

三妹在平园,图右隐约可见我家楼房,图左有司机家平房,男孩在门前玩耍。

我和三妹、四妹、五妹在二楼半开放长走廊留影。图左是象牙花树,走廊西头是木麻黄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