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初到广州

(2022-10-10 17:33:32)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1952年搬家到广州

越秀山纪念堂老照片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初到广州
题图:红花楹(凤凰木),阿坚2020年5月8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初到广州


【回忆录】初到广州


【回忆录】初到广州
红花楹(凤凰木),阿坚2020年5月14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大约是1952年秋季,四妹出生不久,父亲从粤中区党委调往广州,先任广州市委秘书长,后任书记处书记。我不记得是否和爸妈、弟弟、三妹、四妹一起,坐车从江门北街直达广州,但清楚地记得车子停在一个丁字路口,那里有个肉菜市场(后来我才知道是小北路肉菜市场,我家十几年间都去那儿买菜)。司机向路人打听清楚路名后,就沿着一条幽静的马路向前开,路中间隔离带种着大树。5岁的我没见过路中间种树,觉得很特别。第二年夏季,路中间的大树开满艳丽的红花,地面落英缤纷。我听说这是凤凰木,又叫影树(红花楹是我近年才上网查到的),凤凰木这名字和树的仪态真般配!火红的凤凰木,是广州给我最初印象之一,所以这篇回忆录题图就选凤凰木。


       问路之处正对新家所在的法政路。车子开了一段就向左拐,接着向右拐,到达光友街。左边有五六栋带院子的小洋房,我家在最后一栋,靠近市委俱乐部。百度百科:法政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西向。西边与小北路相交成丁字路口,东边至越秀北路。整个路段环境清静,在该路中段有中共广州市委,因其旁于清代有一所广东法政学堂(今小北路小学)而得此路名。光友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辖内,道路大致呈东西走向,连接法政路、法政右巷与广州市委。


      法政右巷至光友街右边是个很大的院子,我一直没在意院内是什么部门。最近偶尔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光友街十四号从林彪大院到广州市委大院》,才知道那是广州军区第一招待所。文中写道:现在的市委办公大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即是原来的林彪大院,另一部分就是原来的市委宿舍大院。解放初林彪是中南军区第一把手,他率领的四野大批干部安排在广州,叶群也在广州教育局任职,林立果在市育才小学读书。”(时间:2014-12-01 09:01来源:大西北网-羊城晚报 作者:珊伊  大西北网 http://www.dxbei.com/w/20141201/151774.html )


       我家在光友街住的时间不长,后来搬到法政路另一个院子住了十几年,留下无数难忘记忆。不过搬家后我有个暑假几乎天天路过军区招待所,独自去光友街一个男孩家里玩。那段童年故事暂时未轮到说(不知男孩是否还记得),先说初到广州。新家是独立小院,洋房有两三层,但我不记得内部什么样。小院左边角落长棵树,叶、花、果和杨桃都很像,实大而酸,大人说那是“三稔”现在查资料,知道杨桃分甜、酸两类,三稔属于酸杨桃,有生津止渴、疏风散热、降低血脂等功效,但它那么酸,谁都不爱吃,也没做蜜饯或晒干,任果熟落地沤烂。这和我家后来搬去的大院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一年四季为我们提供各种鲜果。


【回忆录】初到广州
三稔树开花结果


       大哥12岁在家乡恩平加入粤中纵队,成为一名小战士。解放后他考入广雅中学,大姐考入执信中学,两人都在广州寄宿。此前我脑中没有大哥的概念。搬到光友街还未安顿好,就有个男青年来了,在楼下客厅站着。他走到我跟前,低头笑着摸我脑袋,我仰望他觉得好高啊。大人说,幼坚快叫大哥。听话的我应该叫了大哥,随后几年就没见到他。原来他当年正读初二,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中断学业报名参军了。大哥没能如愿跨过鸭绿江参战,而是进入解放军测绘学校,成为大地测量系学员。1953年7月19日,中央军委电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8月1日举行了更名典礼。11月学院迁至北京市,后来爸妈先后去中央高级党校学习,都在北京与大哥相聚,他给弟妹送礼物也寄自北京,我自豪地告诉同学:我大哥在北京当解放军!


【回忆录】初到广州
父亲在北京与大哥游园留影。




      法政路离历史悠久的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都很近,我稍大些会去这两处玩。但刚到广州陌生环境,我是没胆量到处走的。那时弟弟进了广州市第一保育院寄宿,我却还待在家里。不知是否我体检不及格,有“鸡胸”这毛病,一直没有问过大人。只记得“鸡胸”这个名词。鸡胸是胸骨畸形的一种,是由于幼年时期体内缺钙留下的畸形,必须多补充维生素D,吃钙片、鱼肝油,并且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那时爸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精力关照我,三妹四妹都靠恩平老家来的保姆梅婶照顾,她也不可能分身陪伴我。我没记住那段日子是长是短,如何度过,但我的饮食应有针对性地补充钙吧。记忆中爸妈没有带我去哪里玩,唯独一次带我参加新年舞会,偏偏出了乱子,70年后仍记得。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委办公厅不是在法政路,而是在北京路越华路一带,正门在财厅前,院子与原儿童公园相邻,后门在越华路。旧址一直用到八九十年代,后来那里建起广州大厦,是广州市政府的接待基地,国内四星级公务酒店。记得是1953年元旦前夕,爸妈破天荒带我去市委办公厅,在有圆形舞池的大厅参加晚会。那时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也包括推广交谊舞,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都学跳舞。舞池边上摆着桌椅,人们坐着,聊着,吃点瓜果,喝点饮料。忽然舞曲响起,大家纷纷离座,双双对对翩翩起舞。不知道爸爸当时在哪里,我发现妈妈也不在身边了。他们去哪里了?我是第一次看舞会,只见很多人顺着一个方向舞动(我成年后才知道舞池中央沿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忽然见到其中有个人很像妈妈,我喊“妈妈”她却听不见,继续向前舞动。我走下舞池追妈妈,地面撒上滑石粉,我跑两步就摔倒了,四脚八叉,下巴磕在水泥地上。裂开流血。有人发现了我,舞曲暂停,“谁家的孩子?”爸妈来了,很快用小车把我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我好像不觉得有多疼,但医生要为我缝伤口,我有点害怕,想哭。就在这时响起了警报,手术室拉上厚窗帘遮光,医生说,“嘘,别哭,不然敌机会飞来!”我立即噤声,在麻醉药作用下,缝了几针,包扎起下巴,然后回家养伤。


       当晚也不知是真有敌情还是纯属演练,正巧被我遇上。那些年常看到探照灯从城市边沿射出白色光柱,在夜空中慢慢来回横扫,不同方位的白色光柱,交织成一张大网,大家都相信,若有敌机偷偷进犯领空,就能立即被发现。不知从哪个年代起,就没见到这样的探照灯光柱了。是科技进步了,防御手段升级了吗?解放初期宣传得很多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想反攻大陆,我们要严加防范。我磕破了下巴,包扎住不好意思,怕别人联想到漫画里残兵败将。伤口逐渐愈合但留下痕迹,用手能摸到,幸好位置不显眼,不至于破相。“鸡胸”治疗中,下巴也好了,我该进保育院啦。下个阶段的故事,比初到广州要生动许多的。


【回忆录】初到广州
越秀山上的五层楼——镇海楼。

【回忆录】初到广州
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山下的越秀山体育场。

【回忆录】初到广州
越秀山上的绿色圆形水塔,是老广州记忆中的特殊景物。

【回忆录】初到广州
中山纪念堂

【回忆录】初到广州  孩子们在纪念堂周围玩耍。

【回忆录】初到广州
今日法政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