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2022-09-09 08:20:42)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1971年湛江海南行

白沙县牙叉农场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题图:阿坚2020年7月13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说明:9月8日深夜我点击发表这篇博文后,按惯例读到须等候审核的通知,并看到全文出现在“私密博文”处。不料图文很快便不翼而飞,且无半句说明。这样的情况从去年至今屡屡发生!幸好我留有底稿,耐心等到次9月9日早晨,再次点击发表。同一篇文章已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文章审核通过,若新浪不能通过,请管理员予以书面解释。谢谢!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三)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b7a5b6101030853.html


       我离开临高县红华农场时,校友送我到汽车连,说明要搭顺风车去白沙县牙叉农场,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车费。牙叉农场有55名广雅知青,有我同班的高三男生女生,但多数是其他班级的同学。我对低年级学弟学妹没怎么接触,顶多有些看着脸熟,而他们不少人知道我是较有名的广雅学姐。难得我从粤北去海南看望大家,哪怕相聚时间有限,他们都非常热情,领我去他们劳动生活的各处走走看看,拍照留念。一路上,姑娘小伙子谈笑风生,回看51年前的老照片,似乎还能听到笑声溢出画面。


       牙叉比红华场自然条件恶劣,知青们上山砍芭、烧芭、开挖橡胶穴、搭建茅草房,凌晨四点起床割胶……劳动强度极大,从他们当年的照片可见一斑。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经受住严酷考验,站住了脚跟。初期大家的思想都比较安定,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在照片上常常笑容可人。这批广雅知青人才济济,劳动之余组建篮球队、宣传队,他们有校文工团民乐队成员,有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歌舞团骨干,换了环境依旧活跃。记得他们为尽地主之谊,买回几罐玻璃瓶装的猪肉罐头请客,就用砍竹木的刀熟练地打开,颇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劲。


       以下是网络照片: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牙叉农场的知青亲姐妹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以下是我在牙叉农场与广雅知青的合影: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我把女生在河边戏水欢笑的照片放在后面,看到这流水,会联想浮翩思绪万千。就在我到牙叉农场一年前,1970年10月17日,在屯昌县晨星农场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畜牧连年轻的指导员和连长,带领一群风华正茂的女知青,在洪水袭来之际奋力保护国家财产,最终20位姑娘与两位男子汉不幸牺牲。其中一位女孩是阳山知青的亲姐妹,当年噩耗传到阳山,我们看着她靓丽的照片痛惜不已。牙叉农场还有一位我同班女生,亲妹能歌善舞容貌出众,到海南不久就感染恶性疟疾病逝,给亲人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我三妹稚坚去增城插队落户,说没多久就有知青病逝,像村人一样埋葬在附近山岗上,开工收工都能望到那坟头,不觉心内凄然。后来她也患病不能干重活,生产队安排她看鸡不许鸡吃菜,每天只有两三工分,无法养活自己,回城打零工勉强度日。


       写到这里,关牧村演唱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仿佛回响在耳畔: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会唱歌/会唱歌  会唱歌/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上海知青叶辛40年前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被誉为中国知青文学经典之作,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家喻户晓。文革期间没亲友当知青的人,恐怕少之又少,我家1968年秋就同时有四个知青,分别去广东阳山、广东增城、海南儋县、海南乐东县。很多人觉得,《一支难忘的歌》唱出复杂的心声。是啊,上山下乡之初,“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可是有的伙伴被贫穷、劳累、疾病、自然灾害,夺去了健康乃至生命,这是不能不正视的事实。在我们需要读书的年纪,初一至高三学生突然失学,统统赶到农村农场“接受再教育”。十年浩劫造成国家“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对于无数个体来说,则是被迫改变了人生轨迹。


       巧的是我正在写《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阳山知青群里有人转了篇东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创举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6Y47MAC/

       读罢该文,一位女知青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的伟大创举?并不认同,文革与下乡叠加,使我们这代人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不少人从此改变命运。”一位男知青回应:“说这话的人,要是能把他儿子、孙孑都送到东北、新疆,或者到阳山,去‘推动社会进步’,我就写一个大大的‘服’字!”我说:“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文章权当放屁。”真是太气愤了!但对文革、对知青上山下乡等历史,抱有各种想法,发出奇谈怪论者可不少,仿佛人多势众,甚嚣尘上,如果上网看看,会更生气。


       当年我在牙叉农场,与班上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男生,同坐一张条凳聊了很久。我俩都是干部子弟,也都考入过文工团戏剧部,我做团委干部要集中精力,后来就退出戏剧部,他则与高个男生搭档,表演相声很受欢迎。那次他问我在阳山务农的情况,父母接受审查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比如还写不写东西,还想不想教书……当时我没能想那么远。大约是1983年,我在《广州文艺》当编辑时,去广西南宁组稿。几位广西青年作者带我认识他们的大学老师,结果一看正是这位老同学!他笑问:没想到当年班上那调皮鬼,竟然搞起了文学吧?我老实答:确实没想到。读书时一点没发现他语文好,反而是老师同学都认为我考上中文系无悬念。后来他越发有出息,成为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教授、文艺批评家。不知他现在还写不写东西,我倒写起了回忆录,只是觉得有些往事不该忘却,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是网上的截图:《文化名人走进连州连南 感受“蓊郁的文化气息”》2016-11-07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广雅中学八个女生将要去牙叉农场前在海口合影。这些低年级女生我不太熟悉,照片来自网络。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这幅照片里在牙叉农场合影的七个广雅女生,大都是我的高三同学,有些还是同班,很亲切。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回城多年后她们再度合影,难忘共同度过的海南知青生涯。

半世纪前阿坚湛江海南行(四)
牙叉农场知青组团回第二故乡。

                                                                                                                             (未完待续)      

知青往事:至今难忘在海南岛农场的生活经历_茅草房  https://www.sohu.com/a/477389415_121119347

作者:梁如燕  (广州知青,广雅中学1966年高三毕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