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2021-04-04 16:03:23)
标签:

吴幼坚

73岁同志母亲

1995年开始书信传友情

吴幼坚《不灭之光》

情感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题图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11月28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广州文艺》月刊当编辑。当时社会风气相当正,我刊也不例外,编者作者读者关系健康。1995年夏我编发绍兴女青年来稿《海的新娘》,此后与她通信。数年间,我的信常被她父母、姐姐、男友传阅,她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是中学老师,姐姐也是老师,一家人对“阿坚”褒奖有加……可我们并未谋面。今春我74周岁着手清理旧物,重读信件,决定摘录发表。如果她读到此文并设法联系,我会很高兴;若她和家人知道我做彩虹公益十几年,仍褒奖老朋友阿坚,我将倍感欣慰。


199571


阿坚老师:见信好!……我妈妈在翻阅新到的《广州文艺》时,意外地看到“**”两字,欣喜万分地打电话来告诉了我。我没有预料会收到您的亲笔信……您肯降贵纡尊地给一名普通读者写信,指正她、鼓励她,让我觉得信心更足,前方的路也更光明。而您在我心目中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陌生人,而是亲切的、真实的。您说随信寄上去年第11期《广州文艺》,但我等了好几天一直没有。我辗转托了不少人,最后还是妈妈从她学校图书馆几千本杂志中终于找到了那本珍贵的书。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不灭之光》,心头一个缠绕多日的谜终于解开了,在那一瞬间,我唯有用“震动”二字来形容我的确切感受。

 

说什么好呢?如果说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对您仅存有一种敬重、仰视的话,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觉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体浮现在我脑中,我没有想到平凡的一个名字后面隐藏有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您的经历不就是您的财富吗?有那样一对杰出的父母,又怎么不会诞生优秀的儿女呢?阿坚老师,逝者已往矣,我们既然无法挽留历史的脚步,抗拒自然的规律,那么珍存那份回忆也是好的,正如您文中所述,心头永点着那盏不灭之光,人生的路会走得更踏实、更坚定。我感谢您用笔写出了这盏灯火,它让我感动,更让我得到启迪,懂得一切得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

 

最后,我要代表父母向您表示感谢,起初我们都不懂您信首的那句对他们的问候,以为那不过是一般的礼貌。直到共读完您的《不灭之光》以后,才深深理解您对人之父母那种发自肺腑的尊敬及热爱。阿坚老师,请代我向吴伯伯及伯母致礼,我在遥远的江浙向他们俯首!纸短情长,寥寥数语难表达尽我心中对您的崇仰与感激,只盼您一切都好,并祝阖家欢乐、安康!  您的读者:** 敬上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阿坚2020年2月29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附录旧文:不灭之光

 

作者:吴幼坚 (首发于1994年第10期《广州文艺》,2021年清明重发于新浪博客、豆瓣)


我惯于在夜深人静时写作,然而接连几晚都无法落笔。《羊城晚报》的文章:《不尽的思念——写在为吴有恒同志送行的时刻》,使我的泪水一次次滴湿了稿纸……


199496日下午3时,成百上千人将告别大厅挤得水泄不通。父亲静卧花丛,无怨无悔地走完了81年的人生路。数不清的花圈、花篮、唁电、挽联、挽幛,表达着人们的景仰、怀念和悲痛。


5时,遗体火化后,天降倾盆大雨。我想,父亲与先他9个月而去的母亲忠魂相会,喜极而泣了。1936年他俩在香港入党,曾珍、吴有恒分别化名为“坚”、“强”,并一直以此为爱称。母亲是广东妇女干部的佼佼者,“文革”中与父亲同遭迫害,出狱时已精神失常,再未完全康复过。1978年父亲为二人合影题诗曰:“两字坚强意绝伦,无私战士有情人。”他一如既往的挚爱,支撑身心俱损的母亲活到了1993年11月。


我把父母的骨灰放进同一个骨灰盒里,再覆上鲜红的党旗。安息吧,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俩的灵魂已结为一体。能成为你们的二女儿并陪你们度过晚年,是我的幸运。在梅花村这座国民党官员的旧宅里,两位共产党的高干,活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你们走了,我将会搬出去,除了父亲的著作不再带走什么。家里值钱的唯有书,而这一柜柜的书并不是留给某个子女的私产。你们留给后代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15年前我调回广州,省文联老同志叫我写两篇小说加入省文学院,我不想走后门丢父亲的脸。亲友议论说你25岁就写剧本了,32岁却回头当《广州文艺》校对?父亲说陈云是排字工出身,杨奇起初当校对。年终我用20元先进奖买回床头灯,先生也用20元先进奖买回壁灯,父亲笑了:“我也是先进党员,还奖了公文包哩!” 记得小学时我科科满分,班主任领着同学们来拜年,年画上写着:“送给我们学习的榜样——最优生吴幼坚同学。”我把画贴上墙,父亲却取下来,还狠批我爱慕虚荣。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要我做沉实的、有真本事的人。某五星级宾馆人事部老同学说,总经理拟请个助理,听她介绍我的情况后想见见我。父亲说,你更适合在《广州文艺》。


我一丝不苟地干了3年,发表了小说处女作。父亲称赞小说生活充实感情真挚,当校对还锤炼了我的文字功夫。他问为什么不先与他谈谈构思,我答从小就不想因你参与而拔高水准,又不愿被你批评而影响自信。我想按父亲勉励从此学写小说,怎料随即当了编辑,只有高中学历而已35岁的我怎敢懈怠?我抓紧向眼前的《羊城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请教。大至办刊方针,小至查询字词,父亲都与我平等切磋。他读每一期的《广州文艺》,与来做客的我的作者交谈,和我讨论作者们发在别处之作……父亲的手稿总先交我过目,我以编辑身份评曰:写得可以。然后分析,提意见。5年里,父亲看着女儿走向成熟。一次我说主编调走了,正物色新主编,父亲说:你也可以做主编。


不久后评职称。从事文字工作15年,已逾不惑的我只评上助理编辑。听了我的陈述,父亲神色凝重沉思良久,说:中国这样做出不了人才的。又说:如果在《广州文艺》发挥不了你的才能,可以跳槽。我解释道,《广州文艺》和市文联为我作过努力;我不是为职称干这行的。我加倍热情地当编辑,并以哀兵必胜的姿态去兼杂志社理事会秘书长。父亲看我没日没夜地找稿、找钱,说:让你睡一星期饱觉就会胖起来。


第四届理事会成立时广州市长亲临致词、祝酒,父亲看着我主持大会的录像喊母亲:看,幼坚在讲话……”1993年父亲担任朝花奖评委,把八旬老翁的爱心倾注给20芳龄的《广州文艺》。我为他领回《朝花烂漫》的刊庆画册。这时我获得了中级职称不久,一家很不错的文学杂志想调我去当副主编。父亲启发我:人是有价值的,你考虑去留要看怎样更有价值。我表示对《广州文艺》有信心。


1993年6月22日,我公开出版了个人写真集。首发式前夜我才向父亲汇报。对傲然绽放的《这一株三色堇》,父亲毫不含糊地夸奖:“有意思!”我应邀去电台直播室,父亲喊着母亲:“听,幼坚在讲话……”曾经灵动如水热烈如火的母亲,只是惘然! 


接下来是一串心酸的日子:母亲8月入院,11月去世;父亲10月入院,11月病危,昏迷9个月后终于去世。199310月,我平静地告诉父亲,我当副主编了。他吸着氧输着血,衰弱的目光中依然有我熟悉的信任与期盼:人不一定都要有乌纱,但,人总要为社会留下点什么;要有自强不息、淡定娉婷的品格仪型;要学习秦牧等老前辈,行为当世直,革命一心丹。所思常广远,其业精于勤。知足常不辱,无求自葆真……(坚注:分别摘自父亲文章或为老朋友写的悼诗)


父母房间的灯灭了,不,亮在我的心间。我原是七兄妹中最易流泪的一个,如今变了。深宵中听到梅艳芳激越的歌声:谁自愿独立于天地痛了也让人看,你我却需要在人前被仰望。连做梦亦未敢想象我会这样硬朗,但是又怎可使你或我失望……”你给我生命与灵魂,我将永不使你失望,我的至爱——坚强!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父亲吴有恒母亲曾珍1957年3月在广州凌烟阁摄影店合影。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春节时吴幼坚抱着儿子远涛与父母在客厅合影。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

与江南女子结缘(一)

《这一株三色堇——吴幼坚1993版影集》全书96个彩页,大16开,刊有我250多张照片,200多位作家诗人配诗280多首。1993年定价60元,现价(稍有瑕疵)5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费),筹款支持我做公益。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向我查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