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恋大学生谈对LGBT的认识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大学生《彩虹》读后感她对lgbt的认知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11月13日上午于广州郊区从化温泉风景区拍摄。可能这是紫花风铃木?
异性恋大学生谈对LGBT的认识
□ 吴幼坚

某大学学生上《性别与文化》课程,阅读《彩虹》部分篇章后写下数十篇读后感,经学生同意陆续在此转发。
转载:LGBT人群需要真正接纳自我
作者:路子晨
我是一个异性恋,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同性恋的存在的呢?最开始是初中,班上有一个同学喜欢看耽美文学、漫画,有一次,她拿了一本《哈利波特》的同人耽美画册到学校来,《哈利波特》是我心头大爱,冲着这个IP,我打开了那本画册,画册的画风很唯美,内容却有些“不伦不类”,斯内普教授竟和他讨厌的卢平教授抱在一起拥吻!由于画册是基于原小说人物的虚拟改编,我也只当斯内普教授和卢平教授的亲密关系是个笑话,这只是在玩玩,好玩而已,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初中的时候有一个词很流行,叫“搞基”,若是有两个关系很好的男生,形影不离,干什么都在一起,他们就是“好基佬”,他们只要做出好兄弟的行为,班上同学就会调侃他们“搞基”。事实上,初中三年,我们班也没发现一个同性恋,“基”这个字在大家认知中不过是潮流前卫而不明所以的玩笑话。
上了高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同性恋。高中住校,斜对面寝室有两个女生真正做到了每天形影不离。一个女孩子长得很温婉,留着刘海,扎得高高的马尾辫上总会绑着各种颜色的蝴蝶结;另一个女孩子是个假小子,她man到我第一次在厕所碰到她以为自己进错了门。这两个女生走到哪里都牵着手,下课会在楼道里的阴暗角落亲昵地拥抱,晚上时不时会睡在同一个被窝里,全然不避讳我们这些路人。早上我起床洗漱,经过她们寝室门口,常见到一张窄窄的小床上,两颗脑袋紧紧挨在一起。她们的现身说法让我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不一样的存在。我曾撞见过她们在楼道里拌嘴,她们拥有和异性恋伴侣间完全一样的心理,也会为女伴多看了别的女生一眼而难受。可虽说大家对LGBT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默默习惯了这两个女生的存在,但她们的一举一动还是会成为别的寝室女生夜聊的爆款话题。“6班那两个女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存在,这是女生们敢听八卦,却不敢去真正了解的两个人,这两个女生像是与其他女生间有道界限,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很好,却没见过她们身边有什么其他的亲密的女性朋友,住在同一个楼道的其他女生尊重她们,但本质上还是认为有不同,并没有真正接受她们。
高二文理分科,新班级的后桌是一个长了一米八五,留着锅盖头,黑胖黑胖,又有点憨直的女孩子,她心很大,性格豪爽,爽朗地告诉大家自己是个蕾丝边,比较攻的那种,且她现在正谈着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女友。这个女生的装扮、行为动作、说话方式始终非常男孩子气,我们班男生也一直把她当男生看待,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女的,不想变成男孩子,也不希望班上男孩用对男孩的方式对待她。她是我唯一深聊过的同性恋,但通过与她的聊天,我并没有对同性恋群体有更多发自内心的接纳,她始终给我一种感觉,同性恋是她的一种借口。她自小就长得比较男性化,久而久之,她似乎对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彻底失去了信心,便彻底往中性的方向发展,认为是比较合她的形象。她也曾喜欢男生,但好像男生又是不会喜欢男生气质的她的,她需要爱恋的心无法在男生那里满足,她又是一个同人文学爱好者,渐渐她发现在女生的世界中,男性化的她似乎是可以得到爱情的……后桌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可以尊重同性恋,接受他们的存在,但后桌“变成”同性恋的过程总让我觉得同性恋是非自然的,是后天形成的,他们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且只要条件改变,他们也许不是同性恋。
今年修了性别与文化这门课后,一张图的出现让我心底的这颗种子开始松动。就是那张由男到女的性别过渡图。是啊,如果人生来的性别都不止男女两性,又是谁规定男女相爱是唯一正确的主流存在呢?同性恋的出现也许的确需要一些条件,通过后天的自我认识慢慢发展而成,而异性恋又何尝不是在一些条件的引导下出现的呢?若原本的一些条件改变,异性恋也是可以作为被抛弃的选项的呀!
以上我赘述许多,铺垫的是我个人对于LGBT的认识过程。下面回到正题,谈谈在我对LGBT敞开接纳的心后,读《彩虹》的感受。
首先,《同妻》让我看得非常难受,一个女人美好的青春年华被一个自私的骗局消磨,最终,曾经有着无数美好期许的女子的灵魂慢慢枯萎掉了,在如今的翠玉荷身上,我看到的是一条不知未来在哪里、干涸的生命。明明是那么的恨,却最终要宽容这个毁了自己一生幸福的男人,和他在同一个房间度完晚年,翠玉荷的讨好型人格也看得我为她着急。这篇文章让我十分走心地感触到,LGBT问题不是回避、隐藏就可以解决掉的,个人、亲友、社会、国家都应直面这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存在,已经发生,装作没有这回事,粉饰太平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悲剧。特别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在这个问题上亟待进步,一厢情愿地回避,一味地保守,会产生更多棘手的矛盾,更多隐瞒——而在该问题和在该领域上的经验本身,并没有得到什么进步。只有直接面对LGBT,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会促进LGBT的发展方向更加坦荡、健康,压制和压抑能产生的不外乎挣扎与扭曲。这样的心态也是更多小雨的亲属们需要持有的。
《三男一宅》以一个家庭近二十年的点滴生活为案例,明确告诉我,同性恋家庭是可以养出健康、阳光的小孩的,这让我对同性恋婚姻、同性恋家庭都增添了很多信心。同时,读完《三男一宅》后,我也有一些话想对LGBT的朋友说——请你们相信我们这个时代,2020年了,很多都不同了,如若想让自己被身边的环境接纳,首先,你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能够自信地说出自己性别认知上的不同。我相信,当你能宽容地认识、接纳、坚持自己的存在时,你会发现身边的许多人对你也会敞开怀抱,这些人肯定不只是LGBT同胞。这时候,你们也许会真正体会到自己和性多数人群没什么两样。这样做的人多了,社会只会越来越包容。
为什么会有上面的感慨呢,您一定还记得我在上文提过的我见到的第一对同性恋,她们除了对方,身边从没有出现过什么亲密的女性友人、男性友人,许是怕对方移情别恋吧。她们封闭的小世界令学校的吃瓜群众十分好奇却不敢接近——好奇的结果更多的是捕风捉影的胡乱猜测。高中三年,她们始终是人群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们一眼看到她们就能想到很多,始终无法真正将自己与她们划上等号。相反,我的后桌(虽然我对她是否是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是纯粹的同性恋有所怀疑),一开始就十分开放,毫不回避,平日也正儿八经地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互相了解、互相调侃、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大家对她就没有了什么好奇,她的身边朋友不断,但大家更不会随便猜测她,只有在谈到喜欢的男生、女生时才会意识到她和我们不一样。
最后,作为一个自诩旁观者清的异性恋,我想说,LGBT人群需要真正地接纳自己的存在,这很重要,很多时候,自己想清楚,接纳了自己的存在,矛盾就少了,很多事情慢慢也就迎刃而解了。而LGBT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则需要社会的包容和关怀,如若可以将多元性别的认识作为普及课程加入学校教纲,帮助学生认识这个课题,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