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2020-12-22 21:29:44)
标签:

吴幼坚

73岁同志母亲

异性恋女子读《彩虹》

转《彩虹》长篇读后感

情感

分类: 彩虹之声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12月22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 吴幼坚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我在豆瓣与豆友“靜聽”偶遇,原先对她一无所知,逐渐了解到她是异性恋,喜欢看书、看电影、旅游。她不久前通过网络知道我做公益,就两次捐款500元,共计1000元支持。按说她不属于性少数,不需要向我求助,或者感谢我为她发声。她除了捐款还邮购《彩虹》阅读,并在豆瓣发表长篇读后感。她的行为激励我继续为彩虹事业出力,不辜负她这样的人对我的信任。

 

转载:彩虹难遇,珍惜相见

 

作者:靜聽


读完吴幼坚阿姨的《彩虹》,感受如她儿子郑远涛先生(文学译者,曾译张爱玲英文小说《少帅》)所写:走了十几年公益之路,母亲写出这一部素材的组织有点笨拙,但内容厚重、感情真挚的书。《彩虹》是记录吴阿姨与每位LGBT相遇。LGBT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一般与性少数者同义。她是国内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郑远涛先生生在这个家庭是幸运的,父母对他的性取向安然待之,对他选择收入不高的文学工作给予支持,对他为选择与爱人厮守而远走他乡也坦然接受,更难得的是父母把晚年生活安排得很充实,没令独子有过分的牵挂。母亲还受儿子的启示,做起LGBT的独立公益人,真是爱己及人。怪不得郑先生说拥有旁人艳羡的幸运

 

我挺喜欢彩虹的,但在城市居住,遇见它要讲机缘,估计今生至此见它也没超过十次。它淡雅,与人疏离,停留时间不长。我见过几分钟的,也见过半小时的,真是应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则喜欢,但直到几年前我才知道世上有彩虹旗。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彩虹旗(英语:Rainbow Flag),也被称作LGBT骄傲旗和同志骄傲旗,是一面象征性别少数群体(LGBT)的旗帜。现今最通用的彩虹旗为1979年的六条版本,故也作六色彩虹旗。常见于各种LGBT之消费场所(包括但不仅限于酒吧、餐厅、商店)以表示该商户对性别少数群体之友好;同时也会在各地同志骄傲大游行中频频出现。

 

“戴上面具,失去她,摘下面具,失去全世界”,看到书中有人这样说,真是五味杂陈。作为一个异性恋顺性人,生活在一个异性恋至上,性别只简单采取二元论的社会中,相对是很幸运的。除了逼婚,其他的烦恼与艰辛,我是无法体会的。人来到世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大多数一生中苦痛多于快乐。而LGBT,又多了一门额外的功课。

 

持续旁观他人之苦,是一种高强度情绪劳动,我觉得是很累心的,需要勇气的。但正是有吴阿姨这样的一些人,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才不太令人灰心吧。

 

借此书,也顺便回顾至今对LGBT及相关的认识吧。


1.生与死都是禁忌

 

生于八十年代,回头看路,性教育与死亡都是忌讳的。记得儿时曾问父母,我是怎么到这世上?父母总是闪烁其词,说是从河边捡回来的。如有相识的人离世,他们会说他去美国了。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面对这些回答的。惜我是死脑筋且晚熟,我记得儿时曾想象过很多次父母到河边与我初遇的情形。如果他们碰到的是别的孩子呢?如果我不听话了,他们会扔我回河边吗?反正我为此流过泪。现在时而听到生气的父母对孩童说,你是捡回来的。不要你了。我还是惊心。对于去美国是指已离世,我是碰过多次壁才懂的,估计长辈都认为美国是天堂吧。死亡有这么恐怖吗?连说出“死”这个字都是禁忌的。我很长时间都惧怕死亡,连坟墓也不多看。甚至讳疾忌医,家人如果有病痛,我只会有悲观的想法。2015年去云南和顺,周围景点逛完后,实在不知如何打发余留时间,百无聊赖去了古镇附近的国殇墓园,那天秋高气爽,山坡上有一排排整齐一致的小墓碑,墓碑已斑驳,上面有透过树叶洒下的晶莹的阳光。那些生命就这样在残酷的战争中离去了,永远客死异乡,我默念着墓碑上的名字,静念了许久才发觉自己已不再害怕坟墓,那年33岁。2019年去巴黎,春日去拉雪兹神父公墓。西人的墓碑很有个性,每一个设计都不一样,有的简洁得只有名字,有的在墓碑上雕刻天使或花朵,有的在周边种些花草,如一个小花圃。整个墓园有参天古树,有石凳休息,感觉在逛一个公园,安静又舒服。那时在想,巴黎还有好几个出名的公墓,下次来巴黎再看吧,那年37岁,依然忧虑疾病对家人的侵夺,但至少不再害怕坟墓了。希望有一天,是敬畏死亡,不是恐惧。

 

不谈论性与死亡,就是避视生与死。或者有人可以漠视,过好一生。但这些问题总是时而袭来,至今依然在思索。对于死亡的认识,生命的长流中会偶碰暗礁险滩,碰过几次,自然懂得几分。而对于性,从男女之别,生殖繁衍,到同性之爱,双性人,跨性别,LGBT等认识,却是一层接一层的。而我对于这些的认识,大多数是来自影视与闲书非传统教育。

 

2.灵魂与身体错置

 

小学时,性教育止于男女之别。如果班中有女孩子着装中性化,我们会称她假小子或女汉子。但如果有男孩子性格着装阴柔些,他就是全班取笑的对象了。记得那时有一个男生嗓音尖尖的,不爱体育,桌子整齐干净,动作有些扭捏。他是全班的小丑,老师也不喜欢他。有次他没提前回校办开学注册,直到开学那一天才出现。老师叫他上讲台解释为什么不按时回校办注册。他两手交叉紧握站在讲台上,身体左右摆动,柔声羞涩地说,同学们,不好意思,我是因为在家赶做暑假作业,所以没能回校注册。全班同学都被他那“别扭”的动作弄得哈哈大笑,我也笑得拍桌子了,转头一看,老师笑得露出牙齿。我与这个同学早已失去联络,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他是自然流露?还是有性别认知障碍?

 

书中跨性别者,对身体的发育,青春的懵懂都不知如何是好,看得真是惊心。我一直觉得成长不是件易事,甚至是残酷的。即使无力,岁月的手都会推着你向前走,有时闭上眼睛错过了一些风景,有些风景还没看懂就远去,残酷的是周边的同伴都看懂的风景,你却看不懂,你看到的他们却看不到,就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你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那时是身心最敏感的时候。书中《真实地面对世界》主人公晓星是跨性别男性,他说,“仔细回想了自己21年的人生道路,我确实从小就倾向于男性的社会角色。我不喜欢我的生理性别,不喜欢我的社会角色,在青春期开始以后更加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一切根本不属于我,我被困在一个错误的躯壳里,痛苦不堪”。他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他在加拿大留学时独自寻医,做了性别重置手术。北美社会是包容与理解跨性别人士的,联邦政府在2013年已通过一项针对跨性别人士的专项人权法案。他的身份并不影响他融入加拿大社会。但他远在国内的家人只有父亲接受他,母亲与姑姑都无法接受他的选择,指责他罪孽深重,你死我活,失去彼此

 

我最早知道“跨性别”这个词语是源于李银河女士。知道李银河女士是因为她是作家黄小波的遗孀,而不知她的职业是社会学家。几年前看到一份报道是关于她的新伴侣的,她的新伴侣是一个生理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男性。写此文章时重查资料,李银河女士是2014年通过博客公开其新伴侣。那时我虽知同性恋,变性,双性,但不知道什么叫性别认同。知道李银河女士伴侣的情况后,当时挺惊讶的,原来还有这样的人,见识真少。书中的A哥也是一个跨性别男性,别人认为他是拉拉,但他一直很痛苦自己的定位,只有女友称她为男朋友或老公时,才觉得活出真实的自己。经过一些人事后,他最后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没用药没做过手术的也可以算是跨性别。2016年他与爱人在网易直播他与她的婚礼,他说:从很多人的评价来看,他们对跨性别真是一无所知,包含着种种无知和歧视,跟当年大家对同性恋的无知和歧视一模一样。跨性别坚持真我需要莫大勇气,跨性别并不是我的选择,它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一旦有了稳定的伴侣,我们就想拥有爱情的结晶。

 

看过一部由卢卡斯·德霍特执导的比利时电影《女孩》,主角Lara是一个跨性别女性,她每天努力练习芭蕾,努力融入人群。她有一个理解且包容的父亲,可爱且明事理的弟弟,她准备接受变性手术,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帮助她。但她依然被时而涌上岸潮水般的痛苦折磨,舞者间的竞争与霸凌,男性身体的反应,对于舞者来说有点的身体。跳舞服很显身材,她练舞前用胶带封住下体,为减少去厕所长期不喝水,长期节食最后导致营养不良不能手术。最后她选择自宫。她在医院醒来,在她身边的还是父亲,流泪无言,满脸疼爱。那部电影的Lara外表柔和,主角万里挑一,雌雄难辨,有种脆弱与倔强的美。电影最后,Lara走在大街上,她是做了变性手术抑或还是没有做?不得而知。只是她抬头向前走,气定神闲,接受真正的自己。

 

全面接受自己对于顺性人都是不易事,何况是跨性别者。荻上直子执导的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中的伦子也是如此,她是一位跨性别女性。伦子在养老院工作,认真温柔,对友子很体贴,给友子做好味又好看的卡通便当。友子妈妈常因男人离家出走,念小学的友子就暂居舅舅家,舅舅与伦子是恋人。对比自己不尽责的妈妈,伦子更像母亲。伦子虽做了变性手术,除了衣装打扮,外表还是有阳刚气,友子第一次见到她都错愕。伦子有一个好妈妈,年少时她哽咽着对妈妈说,我想要胸部。妈妈给她买了文胸,用毛线织了一对假胸填充。她说,我不能给你真的,就先用假胸代替。成年后的伦子喜欢编织,面对别人的奚落,误解,她忍耐,把怨恨的障力分散在编织上。她要织108个阳具,然后烧掉。她对友子说,108是人烦恼的数量,除夕的钟声不是有108下吗?念珠的珠子也有108颗。等供奉完成了,我就把户籍的性别变成女性。渐渐舅舅与友子也学编织,一起帮伦子编织108个小鸡鸡。终于结完,他们来到海边,搬出样式各异,颜色多样的小鸡鸡,伦子点燃烧它们,也同过去告别了。

 

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虽然风格不一样,《人生密密缝》是日式美,节制静谧把苦痛传出。《女孩》更直视,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国内的跨性别者的痛苦呢?社会包容度不高,户口的性别转换也没有这么简单,相关方面的医疗也不够全面与专业,更可怕的是大多数父母都不能接受真实的孩子。书中的三个案例他们都是成年后先助己,再恳求父母谅解。而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成长于单亲家庭,Lara的父亲,伦子的母亲,都是超人父母,尊重孩子,对他们有着深沉的爱,携手与孩子一起面对荆棘。

 

什么时候国内电影院能上映这种题材的电影呢?如果能上映,LGBT是不是多了一种与父母及社会沟通的渠道呢?

 

3.情爱都是那么一回事

 

在九十年代,大概念初中时,就知道同性恋这个词,但那时是与爱滋病并谈的。那时同性恋就等于爱滋病,而爱滋病是不治之症。那时情窦初开,与朋友八卦八百回都是异性间那些小情愫。那时只知爱滋病这个词,认为那是外国之物,离我们很远,家人朋友间偶然提起,但都当作是恐怖之物而谈。而估计在高中时,发觉它的名字由爱滋病变成艾滋病了,但也是过眼的事,没去深究。

 

大学时读《红楼梦》,读到宝玉与男性间赤裸裸的爱,那时很惊讶。好吧,就算宝玉不是凡人,泛爱,男女都爱。但宝钗的哥哥薛蟠呢,凡物之极,不是也有“龙阳之兴”?想不到第一次读涉及同性爱的书竟然是本伟大名著,这也与我当时浅陋的阅读有关。大学前我读的唯一闲书是港台的言情小说,而那些小说写的都是异性间的爱恋。进入大学后,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很轻松,但不合性情,现在想想读了四年都不知学了什么。那时有时去逛学校图书馆,才知道世界上除教科书,言情小说外,还有另外一种书,阅读的兴趣始于彼。我还记得读《红楼梦》时,读到男性之爱时的诧异,原来早就已有同性恋,我一直还以为我们是传统国度,同性恋是新兴的,是外国的。唉,什么又是传统的,普遍性才是传统?

 

后来看朱天文的《荒人手记》,邝丽莎的《雪花秘扇》等书时,已以常心阅读。唉,其实不外乎情爱,都有愉悦,欢心,也有贪嗔痴。哪分什么异性,同性,双性,跨性?只不过大多数人是异性恋而已。又有何资格不允许他人的自然情爱?独享它可不是好事噢。记得初中,看96版的香港电视剧《西游记》,剧情编得很无厘头,但很喜欢看。剧中的猪八戒因私恋嫦娥被贬下凡间受千世情劫。无论他是凡夫俗子,穷光蛋,抑或皇亲国戚富可敌国,帅比潘安,都要历情劫,死前都说一句:多情自古空如恨,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实在经历太多情难了,每逢听到他临终前又道出相同的话,好笑又心酸。后来,他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心碎,向神仙乞求停止轮回,最后宁愿做一个半猪人,陪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大学毕业后,喜欢看电影。在网络上找各种电影看,那时因观影经验不多,什么都看,恐怖片,文艺片,爱情片,色情片等。在那段混乱的观影日子,看了好几部现在还记得的同性影片,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黎耀辉,不如我们由头再来过?陈凯歌《霸王别姬》,说好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伍思薇《面子》,我不是一个坏妈妈,我的女儿怎么可能是Gay?而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如散文般忧伤。那时主演秦昊没有这么多人认识,只在文艺片中见到他,但在影迷心中地位很高。记得当时看影片时,还以为他就是Gay。后来他结婚育女,只能感叹他演技精湛。

 

写到这,想起十年前国内还允许某些电影的存在,放之今状,真是不可思议,只有一声叹息。套用一句有人在豆瓣《霸王别姬》留下的短影评:我以为《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开始,后来才知道是结束。

 

书中《她险些轻生》主人公河北小诗她出柜后的经历令人心疼。“我曾找学校心理老师倾诉,那老师是专业从事家庭关系治疗的,50多岁,说没从事过性别心理研究,但本人觉得同性恋是种病,说要和我的父母联合改变我,还说实在不行就把我送到戒毒所里,用对待吸毒人员的方式,从外部强行改变我的性取向。我本想找一个支持、理解我的人,把心里的委屈倾诉出来,可没想到这个所谓的学校心理导师这么有病(天呀,她写这段文字于2012年,那时念高中,真是倒八辈子霉才碰到这样的老师)!我现在极力去调整心态,不让它影响学习,可是每当夜深人静时,我还是会想到父母的行为和那些让我崩溃的话,而且晚上总是梦到我妈妈掐我脖子和逼我跳楼自杀的场面,吓醒以后就忍不住躺在床上哭出来。父母的那些行为在传递给我一个信息:要么你死,要么我死!我觉得家根本不是一个避风港而是人间地狱!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安全感,最基本的生存权时刻都受到威胁”。她妈妈不但殴打她,且差点杀死她,逼她自杀,把她从她家四楼窗户扔下去。只是没死成。“我睡觉不敢沉睡,做事小心翼翼,因为和你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父母要搞死你”,“我经常看着窗户下面,一边落泪一边在想要不要跳,我是真的生不如死”。

 

多么恐怖的老师和父母,道理说不通的事太多了,而小诗却很不幸遇到超出年龄应承受之痛。支持她度过难关的是她当时的女朋友,因为有她,她看到另一个世界。正是成人眼中一向不屑的早恋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她后来的路顺畅些了,通过高考得以离开父母,来到长沙读心理咨询专业,一边学一边开始了艰难的自我修复之路。她在大学遇到的老师对她很好,理解她,陪伴她。她并不浪费她的经历与痛苦,经常跑去同志机构做志愿者。毕业后在一家为精神障碍人士服务的机构工作。

 

她的故事里还有一段令我惊讶的,在她上大学时,教科书把同性恋还归为疾病。她是于2017年写她大学之事,按照时间纬度猜测,估计也是前三年内的事,什么年代了,教科书还这样写?而且她所学的是心理咨询专业!这样的教材都能过审,如果能把审查其他事的严谨性正确性放在教材上,那该多好,也会救了多少家庭。还好,她学校的老师是开明的,他们知道在行业里其实已经不算是一种疾病了,可是教科书又那样写,那个老师便想了个绝妙的办法。她摒弃了教科书,让我现身说法,她知道我本身就是一个同志,又参加过很多同志群体的工作坊,她让学生们把对同性恋的困惑用纸条写下来,然后她把这些成堆的小纸条拿给我,我现身说法一一解答。她把我说的录成音频,作了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在课上放给大家。真的要大大地给她点个赞!替所有LGBTQ+群体谢谢她,因为听课的人很多将来或许就是心理咨询师

 

以前念书时,教科书的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都是一模一样的。无非是母慈子孝,严父出孝子,父母辛苦儿女惭愧体谅,最坏的也是有间段的隔隙,最后也是互相谅解。后来才知道,不是什么关系最后都能回到互相谅解,互相拥抱。最亲的人可能是最深爱的人,也可能是最可怕的仇人,有些爱恨情仇永远无法用道理说明,很多人也不需要那么多道理,也渐明白言轻不劝人。

 

我挺赞成吴阿姨写的这段话:“我想问问父母们,你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吗?明知同性恋不是病,不是坏事、错事、丑事,为什么大多数家长不愿意接受事实呢?家长责怪孩子自私,不为长辈着想,不为家族传宗接代承担责任,却不反省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私、软弱、虚荣……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爱就是理解与接受,我很赞同。父母要凭着爱去理解接受本真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想象要求的孩子。无论他(她)是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只要他(她)正直善良健康快乐,做父母的就该心满意足。不少家长说,自己受过许多苦,操过许多心,才把孩子带大,没想到孩子令自己失望。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她)的幸福不正是我们的企求吗,为什么要失望呢?中老年人经历过几十年人生风雨,尚且缺乏那份通透豁达,拿不出正视现实顶住压力的勇气,怎能苛求在平静生活中长大的青少年,突然出柜遭受家长贬斥打击遗弃,还可以坚强应对呢?”

 

我见到很多父母,都是爱自己多于孩子。考虑面子,把自己的将来寄托于孩子身上,害怕孩子路途不顺自己不舒坦,而不是与孩子并肩面对。我并不觉得这是劣事,这是人之常情。人并不会因育儿,品德会自动上升几层。就如选择教师职业,但并不代表就成为孔子。学子生涯,我没遇到一个孔子般的老师。但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物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永远拥有他控制他,这就很可怕了。有些LGBT被父母逼婚,不但害了自己的儿女,也害了另一半,产生了更为隐秘更为弱势的同妻同夫群体。他们长期受着冷暴力,如果这种家庭还有儿女,不幸就如瘟疫,传给下一代。还有些人形婚,就是男女双方都是同性恋,为满足家庭需求而结婚,演戏给最亲近的人看。书中苦海挣扎的人们,大多数人首要解决是如何过父母关,而不是社会关。中国父母的逼婚估计是世界第八奇迹吧,苦言相劝,以死相逼。我在三十岁左右,也曾被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婚姻教育”轰炸几年。当然对比书中案例者父母亲戚的套路,我的只算小巫见大巫,只是不断收到劝言而已。这些劝言的重心,无非人必须要找个物质和情感的寄托。是的,从目前中国的养老条件来说,养儿防老还是最有保证的。只是从那些劝言中,我发现一个很悲哀的事情,人是很怕孤独的。人一旦习惯依托他物而活,当他物离身时,人简直不知如何处置自己。当孩子成年离家后,或即使不离家又有独立能力后,老人退休正好闲下来,他们可以闲一月或一年,但却无法长期闲下去,无法打发晃眼的时光,这时就必须乱抓一些事而活,儿女就是最容易抓住的,就成为美名化的“为儿女活着”。今年去乌镇参观木心美术馆,里面有一个小放映室在放木心先生的生前影像。好像是拍于先生逝世前几年,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大意是:肉身是很麻烦的事,人不是怕忙,是怕没事干。唉,听后觉得很无奈。连经历曲折,看透世事,才华横溢的木心先生也是如此感叹,真的不知自己年老时会不会也如此,即使财务自由,也必须要依附年轻的生命才能活着。

 

4.知道的只是自己知道的

 

2011年时看了一部德勒夫·巴克执导的德国电影《同中有异》。故事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一位德国青年去柬埔寨旅行,邂逅了当地一位少女,而她的本职是因家贫而靠拉客赚钱的妓女。两人相爱了。少女因咳嗽就医得知感染艾滋病,男子幸运没被感染。男子带她寻医问药,稳定病情。后因文化、经济等差距,两人一度分开。但始终没有放下对方,最后两人结婚,有一个很健康的儿子。当时看后很惊讶,原来艾滋病虽不能根治,但可以用药物控制,只要及时治疗,也可以生儿育女,如果病情控制得好,也能如普通人一样活得长久。唉,自己的知识体系实在太贫乏了,自以为知道的却是错误的。不知道自己有时是可怕的愚昧。不知世上有多少人因社会对艾滋病的污名化,歧视,憎恨等构成的消极环境,对艾滋病有误解,错失治疗时机,或者更残酷的是认为不配活在世上,而结束性命。

 

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无知,我多少能理解当人知道染病时的惊恐与绝望。书中《行过世界屋脊的单车》的主角九龙,当他知道染病后,第一反应是死亡,写遗书,吃安眠药自杀。被同伴教育员及志愿者救回一命后,知道艾滋病并不会夺命,掌握防艾知识,自己也做志愿者帮助他人。2017年,在确诊感染艾滋病第10年,他还以同性恋和HIV感染者双重身份从南昌骑行4000公里去拉萨,历时两个月。有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或许正承受着和我当初一样的痛苦,或许也因为无助和抑郁濒临自杀。我想通过骑行告诉大众,也告诉正饱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积极面对生活,感染了HIV和健康人并没有太太差别。好旺盛的生命力,对比我今之懒心,真是羞愧。看了他的故事,好想再次进藏,再去看看拉萨的天空,再坐在巴士听人们的念经声。

 

我很幸运,自己与周边人都没染艾滋病,一直觉得它遥远。人长期幸运,渐渐认为有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污名化的传染病一直远离我。直至今年,才发觉它并不远,它就在你身边。今年从武汉爆发的肺炎因前期的疏忽等原因,导致来势汹汹,一时人心惶惶,街上见到各种硬梆梆的恐吓式标语,“带病去拜丈母娘,狠毒好比黄鼠狼”,“进入战时状态”,“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我还在街上见过一条“温度超过37.3,即刻隔离。原来病人有时是会被当作敌人。是的,这些标语会有警惕作用,但同时也有隐喻,带来污名化,歧视化。所以,有恐武,甚至恐鄂。有些身处异乡的湖北人根本无处安身,因为没有酒店愿意接受他们。有人把患者的照片贴在网络并诅咒他们。有一家人被居委会强行反锁屋里。还有那个在高速路不断开车一星期,没有一处被允许停下来的司机,哽咽着说希望可以停下睡觉。还有那个被强制隔离的父亲,家中脑瘫儿子没人照顾死去了。还有那个独守着爷爷尸体五天并为他盖上被子,不敢外出的小男孩,因为爷爷生前说过外面有病毒。这些等等的事件,这些似乎以恐惧之名而理所当然的代价,你愿意成为这些代价吗?反正我不愿意。谁又能保证运气会贯穿一生,下一次你与你家人依然无恙?

 

疫情期间听《看理想》的一档节目《传染病与人·20讲》。人类学博士刘绍华说:

 

1980年代爱滋病这种新兴的传染病刚出现时,也是和今天的肺炎疫情一样,令人困惑与恐慌。当时,最早发现的案例是曾经有男性间性行为的同志,所以一开始世人对这个新兴疾病就有了刻板印象,认为它是属于男同志的疾病。但是,其实很快地就在毒品注射者、使用血液制剂的血友病患者之间也发现了感染案例,甚至后来,全世界的所谓异性恋感染人数,其实远多于同性恋感染者。不过,最初的刻板印象,仍旧主宰了人们的认识。至今,爱滋常被认为是跟同志有关的疾病,同志也常因为这样的爱滋隐喻,而被怀疑是带菌者。

 

爱滋病的中文名称,就曾经因为这个与同志有关的刻板印象,而改变过。1982年,美国把这个新兴疾病叫做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缩写是AIDS。由于一开始,这个新兴疾病和男同志的刻板印象连结。在台湾,媒体最初就把AIDS翻译为爱死病,爱情的爱,死亡的死。当时的台湾,对于同志仍然很排斥和歧视。不过,爱死病用了一段并不长的时间后,就被批评是对同志的污名而正式更名为爱滋病。而在中国大陆,一开始的使用从汉语拼音来看都是“Aizibing”,但是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爱情的爱,另一种是艾草的艾。两种译名都有,不相上下。后来逐渐用草的取代了情的爱。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呢?据称有过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情的爱,引发同志或性行为的联想,也有的说,爱资是爱资本主义的谐音,有不好的隐喻之类等等。

 

从爱滋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的是,是不是改了名,对疾病的刻板印象就会改变呢?答案是:可能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我们再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相比,来看当中的差异。在中国大陆,用艾草的“艾”取代爱情的“爱”来命名艾滋病,也许有助于摆脱刻板印象,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艾滋病患者还是男同志,至今仍然广受歧视。也就是说,看上去,好像一个相对进步的名称似乎没有改变什么。而在台湾地区,尽管仍然使用爱情的“爱”来命名爱滋病,对于感染者的歧视,以及同志和爱滋的偏见连结虽然都未完全消失,但对于同志的尊重,这些年来已大幅改善,甚至在法律上,也接受了同性婚姻。也就是说,一个疾病名称的变更,能不能改变污名的歧视,还是得看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听完她的节目,有些事情解惑了。想起那句老掉牙的话:历史是相似的,但不会简单重复。现已是2020年的12月,这一年似乎过得很快,似乎也很慢。年初时小区封闭式管理,宅家自保,连外出散步都是难事时,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春日三月,小城已恢复常序,光阴似乎哗哗来到十二月。不知其他人怎样,特别是那些痛失家人的人,来不及向逝者道别的人,曾经是无法归家的人,曾经被诅咒被伤害的人,还在被此病折磨的人,还有那些持续关注他人之苦的医护人员及志愿者,是怎样的一年?


    12月22日东山湖公园随手拍: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路过九曲桥,和往日那样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拍水鸟。但今天不见白鹭和水鸡。他们只顾观察桥左湖面,没留意桥右
有只黑白双色的小胖鸟,在湖面睡莲、浮线上活动。我用G10相机拉近拍摄了几幅: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走到五拱桥头,又见到几位摄影爱好者对着花丛拍照,每天都有人在这儿待很久,我这回走近听他们议论,要抓拍“相思仔”,也有人说叫“太阳鸟”。究竟是什么鸟我弄不清,站了好一阵想抓拍,可是鸟儿很小,灵活得很,他们都觉得难拍,我拍到两幅背光效果不好,想想还要去独舞,拍几幅花卉就离开。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12月22日早餐:汤面(红萝卜莴笋芥菜南瓜、两鸡蛋、少许面条);午餐:小米粳米粥、小炒(青瓜蒜瓣豆干猪肉);晚餐:汤(猪肉红枣凤眼果)、小炒(洋葱红萝卜荷兰豆猪肉)、白米饭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
 

她结合《彩虹》回顾对LGBT的认识《这一株三色堇——吴幼坚1993版影集》全书96个彩页,大16开,刊有我250多张照片,200多位作家诗人配诗280多首。1993年定价60元,现价(稍有瑕疵)5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费),筹款支持我做公益。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向我查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