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陌生事物多些谅解与同理心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大学生《彩虹》读后感男同购书准备出柜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8月31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对陌生事物多些谅解与同理心
□

我的晚年犹如东山湖的水面,多数时候是平静的,只有风来吹皱湖面,或游艇荡起涟漪。而接到的一封封来信,有的并不具体诉苦求助,只是问候、致意,或询问如何邮购《彩虹》。这样的来信使我欣慰,如同心湖泛微波。我想,做大家的吴妈妈十五年,还是有价值的。哪怕今后不再搞线下活动,也减少与人相约面谈,我仍要更新博客微博豆瓣,继续收邮件、私信,为有需要者尽最后一分力。
他:“吴妈妈您好!我是一名25岁男同,来自湖南,目前在重庆念硕士。虽然目前还没有鼓起勇气,但是内心始终有要出柜的渴望,因此向您求购《彩虹》一书,为出柜提前做准备,麻烦您告知购买方式。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我回信后,他已汇来100元,邮购《彩虹》及2010年那本《爱是最美的彩虹》。购书这件事,我想参与互动,需要者最好早些购买,因为我毕竟73岁并非青壮年了。

某大学学生上《性别与文化》课程,阅读《彩虹》部分篇章后写下数十篇读后感,经学生同意陆续在此转发并按其意见给《彩虹》评分。
转载:对陌生事物多些谅解与同理心
作者:张舒惟
同志真的是罪恶吗?不是的,那只是人们生在了不同的环境,做了不被世人理解的事物,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厌恶,终日在痛苦中挣扎求存的可怜人尔。社会教育,令大家拥有必须一致才会完整的信念,稍有不同就会被当成异类。生命千百态,明明在自然生态中不会出现完全一致的事物,但却有人认为只有思维行为一致才能和谐生存。
婚姻是神圣的,若是真的不爱对方,勉强结合带来的也只是无尽的痛苦,这与性别无关,但因同性不可合法地相爱,使这种痛苦遗憾被成倍地放大。因为人们认为只有夫妻才是“正常”,同性恋者为了显得自己“正常”,会强行与他人结为连理。但这种婚姻本就缺乏了对自己妻子(或丈夫)的感情,勉强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痛苦,造成更大的伤害。
爱情不分性别年龄,奈何敌不过社会舆论的压力。要知道同性恋不是天理难容,这只是一种性取向,奈何大家对此不理解和逃避问题,加上一个群体很容易被贴上统一的标签。同志当中某些人渣做出的恶行会被喜欢以偏概全的人们投射至整个同性恋群体上,越发加重了社会对同性恋的成见和排斥。
只能说要成为人们口中的“正常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受到的伤害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喜别人跟我们不同,但我们本就不是相同的个体,何来一样、正常一说?这条路注定坎坷,推翻固有观念难比登天。感谢受害者愿意站出来为后人留下警醒,愿更多人能知道同志,能接受并远离伤害。希望大家不要妄下断言,对陌生事物能有多一些谅解,多一点同理心,共勉之。


















8月31日早餐:汤面(红萝卜、红苋菜、鲜淮山、两鸡蛋、半个面饼);午餐:燕麦粥、小炒(猪肉、蒜苗、豆干、辣椒);晚餐:汤(鸡肉、红萝卜、螺旋藻、白瓜、秋葵)、白米饭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