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中的爱——同性恋者与性别关爱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大学生《彩虹》读后感东山湖夏日掠影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7月20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彩虹》中的爱——同性恋者与性别关爱
□

某大学学生上《性别与文化》课程,阅读《彩虹》部分篇章后写下数十篇读后感,经学生同意陆续在此转发。
在这次的阅读过程中,我的心情是难以叙述的。其中包含了难受、欣慰、深思等,同时从文章真挚的情感叙述中,我也对同性恋者有了新的感悟。所以我决定从爱的角度来说明本次的读后感。
我想在五篇文章中都脱离不了“爱”的主题。无论是夫妻、伴侣或是家庭成员,主人公们的生活都充满了爱。但这份爱,需要的是坚持,需要的是勇气。如翠玉荷女士在婚姻的旅途上也许遇到的不是“对的人”,但是她依旧坚守着伴侣。而我想翠女士的故事也是令我最为动容的。因为我认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同时也是很勇敢的女性。哪怕孤芳自赏无人怜,但她仍然一步一步迈向前。面对生活,面对“夫妻”两人的关系。
而从《三男一宅》和《萍妹和她的旅美儿子》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在我看来,同性恋者最需要的便是来自于亲人与朋友的鼓励。在两性关系的迷途中,同性恋者往往多数无奈,面对社会与世俗的歧视,许多的同性恋者成为了“飞向天空的百合花”。所以在我看来,爱的力量很伟大。它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同时也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我看来,爱不仅仅是器官与器官之间的交合,爱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每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爱人与被爱的权利。也许我们之间爱人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对于同性恋者而言,勇敢地爱及勇敢地被爱,就是世间最真挚的真爱。
再者,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用“爱”的主题表达本次阅读报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吴幼坚妈妈对于同性恋者的呵护及关爱。她的用心、细心及耐心犹如春风化雨让一道道“彩虹”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不一样,又怎样?”同性恋者面对的不是选择,而是对于自己的负责。从阅读文章中,我体会到了同性恋者内心的挣扎、悲痛。同时我也明白了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爱。同性恋体现出的是一种多姿的性别色彩,它也许不是性别与文化中最美的那一道风景,但它却是引领同志们活出自我的那一道光,继续将爱传承下去的暖阳。





























7月20日早餐:汤面(红萝卜、春菜、红薯片、两个鸡蛋、半个面饼);午餐:燕麦粥、艾糍;晚餐:汤(红萝卜、葫芦瓜、大白菜)、木耳焖猪肉、白米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