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大学生《彩虹》读后感东山湖公园傍晚掠影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7月11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彩虹》是自然中散发出的光
吴幼坚

某大学学生上《性别与文化》课程,阅读《彩虹》部分篇章(共提供五篇:《记得(代序)》、《同妻翠玉荷》、《萍妹和她的旅美儿子》、《三男一宅》、《寄往天堂的黄百合》)后写下数十篇读后感,经学生同意陆续在此转发。

作者:薛嘉敏
1. 同妻翠玉荷
阅读这篇文章时,心像打了结一样,既难受又无奈,更难以想象当时67岁的翠阿姨是多么痛苦。看着文章里翠玉荷的讲话,我能想象年轻时的她有多么天真漂亮,并且和这年纪的我们一样憧憬着单纯快乐的恋爱,但是偏偏生命中的所有却都交给了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同志。看完这篇文章,心里有无限感慨。翠阿姨和她的丈夫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虽然单看文章的话会觉得她丈夫极为自私、可恨,但是他背后的故事又有谁了解呢?文中他对翠阿姨说的“对不起”里头包含多少情感……他迷茫无助,可能还会讨厌自己,同时又想满足自己最真实的欲望,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也很让人痛心。同性恋者和同夫、同妻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有很多父母在孩子鼓起勇气向他们出柜后反而更用力地催婚,这种行为不止会带给自己的孩子伤害,还会带给孩子的妻子或丈夫更大的伤害,甚至对下一代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想对LGBTQ群体的父母说一句话:请先尝试理解孩子,不要把他们对你的爱与信任拒之门外。
2. 三男一宅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爱的勇气”。Tommy和Joe都为爱做出抗争和努力,而孩子Jack的包容体谅也非常暖心。常听人说“同性恋者不配抚养孩子”,“他们会教坏孩子”,而看着这篇文章的我所感受到的是,由同性恋者抚养的孩子比“你们”更懂“爱”。正因为自己的双亲是同性恋,Jack才能更近距离地了解LGBTQ族群的一切。他知道同志与异性恋者无异,只不过是性取向上的差别而已。另外,Tommy父母的转变让我很感动。特别是两老携Jack给祖宗牌位上香的一幕,里面蕴含的情感是复杂且令人欣慰的。那不只是对Jack的认同,更是对自己儿子和儿子伴侣的认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恐惧源于不理解”,人们对LGBTQ的恐惧也是如此,而这句话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了验证。放下成见去感受,其实我们都一样。这个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也祝愿LGBTQ的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找到自己的“三男一宅”。
3 .寄往天堂的黄百合
从小雨与吴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小雨是个有才华有思想,身负重任的孩子。我认为小雨的情况比一般同志还复杂。当时19岁的他背负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压力,小小年纪就成为政治的棋子,家长也步步紧逼,为了政治因素擅自安排他与一个女孩订婚。小雨、那个好女孩和婚姻对这些长辈而言只是赤裸裸的工具,而小雨的妈妈虽然理解小雨却也无能为力。他是个理想主义的青年,他试过抗争,却无力挣脱现实的束缚,加上现实中的种种压力与失望,最终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世界。这一场又一场因为同志家人的苛刻而引发出的悲剧何时才能终止?同志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不理解与不尊重。同志们以及为了同志权益抗争的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最后,感恩吴妈妈为LGBTQ群体所做的一切。虽然书中总轻描淡写她遭遇到的挫折与不公,但我知道那绝对是需要极大的爱与精神才能完成的事情。您辛苦了!我们都一样是自然的产物,而《彩虹》是自然中散发出的光,雨后会更加耀眼,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