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与清明节周记相关的回忆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转载豆瓣纪实佳作回忆成长中温暖点滴情感 |
分类: 大千世界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6月12日下午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图为三个游客在通往湖心岛的贴水桥上自拍合影。
转载:与清明节周记相关的回忆
吴幼坚

疫情期间我改变了中午去公园的做法,上午上网阅读、写作,中午休息,下午走几十分钟去东山湖。如果大晴天,四五点仍觉得热,今天七点才离开公园,北门电子显示牌温度32,我只是先后在东半岛、湖心岛转悠,也出了很多汗。随手拍照做本文题图插图,正文是转载来自豆瓣的文章,直白的标题是我加的。我无意中读到这文章,作者“爆”参与话题:“成长中有哪些微小瞬间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他以纪实回应。
我和作者在豆邮交流——
我:你好!今天看了你的文章,你高中的语文老师对你的影响是无声而久远的。1960年我考进广东广雅中学,语文老师是学校语文科组长,对我诸多鼓励,也常有作文获高分,做范文(高年级校友说当年曾在班上听过我的作文)。1966年我高三毕业准备报考北师大,想成为语文老师。文革令大学梦碎,我去粤北山区当知青、在县文化局搞创作……兜兜转转仍与文字结缘,做过《广州文艺》校对、编辑、副主编。凭高中文化基本胜任这些工作,离不开当年老师的培育。后来作者、读者都称我“老师”,我总想不能辜负这称谓。你这篇文章感动了我,我想在新浪博客转载,希望获准。谢谢。
他:可以的。
我:我转载时把你豆瓣主页写上。
他:感谢~

转载:与清明节周记相关的回忆
作者:爆 (转自爆的豆瓣主页
高中我在理科重点班里垫底,平行班考上来的学生垫底很正常,大家都觉得我是差生,也不和我玩。老师们也觉得我在班里拖后腿,对我的态度不太好,除了语文老师。我语文一直在班上前几名,作文常常拿高分,尤其我还不喜欢写议论文,基本所有的同学都在写议论文,固定的模板往里面套,我觉得那太八股了,写不下去。
偶尔因为高分作文被老师拿来读,而因为记叙性散文会有情感抒发的段落,班上同学常会当堂发出诡异的笑声,我会觉得害羞或自卑涨红了脸。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希望老师读我的作文,不想落入尴尬却没有自救方法的境地。
我们每周都会布置周记,那是我最喜欢写的作业,老师在每一篇文章里的评语大概是最能够鼓励到我的东西了,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差生”。
有一年清明节回家,我爸和我说隔壁一个老奶奶去世了,我恍惚了好一会儿。她已经八十多了,在睡梦中离世,几乎没有痛苦。我半夜好难过,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有人照顾我,实在没有东西吃就跑到他们家,这位老奶奶就会给我盛饭,不夸张地说我常常去他们家“讨饭”。记忆中的她非常和蔼可亲,对我就像亲孙子那般好。在那个当下我感慨良多,那一周的周记我就写了这位老奶奶,算作是第一次对于生死的思考。
回校后的晚自习,语文老师坐班批阅周记,突然在教室失声抽泣。她缓缓站起来让大家停笔,读了我这篇周记,她郑重地说,希望我们对生活对生命保持敏感,去写非写不可的心情和状态。那一次,我被老师坚定地选择了,我不再在意课堂里其他同学的表情与悄悄话,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第二年的清明时节,我已经在大学的课堂。有一天突然收到老师发来的QQ消息,她说能不能把那篇清明节的周记再发给她,她现在带高一,想给学生们读一读。那时的我读着不喜欢的专业,看到欣赏自己的老师还记得曾经写的东西非常感动,于是翻出来打成字给她发了过去。她也鼓励我去做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不要浪费了这份才华。但我那时,已经没有信心把它看作是才华了。
带着这样微弱的光缓慢前进,去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绩,也顺势为我的转专业到广告学提供了加分项。
再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我已经在新的学院里学习,此时又收到了高中那位语文老师的QQ消息,她说高二分科,她现在带文科重点班,又想起了我的那篇清明周记,换了手机没了记录,让我再发一次那篇文章,想读给同学们听。
我在手机这头感动得几近落泪。我问她怎么会记得这篇文章这么久,她说真心很可贵,来来往往那么多学生,只有诚恳的心会被记得,它是一个人的门面。
进入职场后,很多人都说碰到好的领导多么重要,想要伯乐,想要赏识自己的前辈提携。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过于功利,我相信一定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即便是被看到,被表达认可,都可以称之为推了自己一把。
其实擅长写字的人太多了,这个时代每个年轻人都有蓬勃的表达欲,但那背后又有几颗是诚恳的心呢?
这是我人生至暗时刻里的几个发光瞬间,让我的人生轨迹看起来有了一些金色的拐角。就这么敏感、细腻地去体验真实的情绪,涓涓细流般地流露出来,也许它能击碎坚硬的顽石,留下缺口,成为恰好的容器。















见地面有红花楹一片花瓣,我特地将投影位置调整到那点红恰好在我帽子左侧,不过图像小看不清。自找小乐趣而已。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