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2018-12-08 17:28:22)
标签:

吴幼坚

71岁同志母亲

广雅知青回粤北阳山县

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

情感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1968年11月广东广雅中学28位各年级学生从广州到粤北山区阳山县插队务农,50年后部分知青和家属及同学,结伴重返第二故乡。图为大家在知青们参加过艰苦劳动的水晶背水库所在村庄合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

 

  吴幼坚

 

       1968年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算起,至2018年整整五十周年。我曾是广雅中学赴粤北阳山县务农的二十八位学生之一,为纪念已经逝去但永远美丽的青春,为缅怀人生中那段难忘的阳山岁月,知青们于1123日至25日组织阳山行。我要陪护病重的先生而未能参加,留下了莫大遗憾。知青及亲友近三十人拍摄了大量照片,王英、黄启枝、翟广、胡珊妮、陈其晖等五位女生,分别制作多个美篇发布。我从中选编部分照片、文字发博客。由于图片很多,我本人又没到现场,可能有些会放错位置,望谅。

 

  英:

 

1968年,上山下乡大潮中,有二十八位知青来到了粤北阳山插队落户,他们来自广东广雅中学,在所谓“天下之穷,莫过于阳山”的穷乡僻壤历练了艰苦,奉献了青春。阳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辛勤劳动的身影;知青岁月里,他们与父老乡亲结下的深厚情谊,真诚、久远……2013年,上山下乡45周年之时,他们自费出版《广雅知青阳山情》。这本书,是广东第一本由插队知青群体撰写的回忆录。1968年,我从广雅上山下乡在海南岛,与阳山知青分处广东的粤北和海南,尽量如此,我始终把阳山知青看作自己最值得敬重的好朋友,他们在我的心中是有高度的。我之所以积极推介《广雅知青阳山情》,就是希望读者通过这些渐渐远去的故事,了解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了解中国知青中有这样特别的一群。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岁月流逝,当年的老知青已逐渐渐离开阳山,有的到了广州,深圳,有的到了香港,澳洲,新西兰,美国……但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对阳山的情怀絲毫未改,粤北阳山永远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2018年,上山下乡五十年之际,阳山知青呼朋唤友,回访阳山……我随阳山知青一道旧地重游,一道走村串户。几天的活动,我领略了阳山青山绿水的秀美,领略了阳山父老乡亲对知青的热情,领略了阳山知青对第二故乡发自内心的深情。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王英      


第一天      23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上午从广州乘大巴抵达知青们务农的第一个地点——原新圩公社,连陂大队知青及亲友回村活动;新圩大队知青及亲友回村活动。中午在新圩福成饭店午餐,下午前往众多知青参与建设的水晶背水库。傍晚到阳山县城入住阳山宾馆。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黄启枝:当年我、萍儿、李明就住在黄屋村的这个小土屋里。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最青春的岁月,我们从优越的家庭跌入社会的最底层,但却因此了解到中国农村的贫穷和人民的善良,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在任何学堂里都学不到的。感谢阳山,感谢阳山的亲人。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黄启枝:当年,是阳山,我们的第二故乡的亲人,为我们编织稻草席,手把手地教我们干农活,在我们最寂寞无助时,她们用母爱温暖着我们孤独的心。田嫂,年轻时高大漂亮,是村里妇女中的壮劳力,她教我插秧,捆稻草,干农活。那天,听说她的启枝姑回来了,马上放下手中的柴草,紧紧地搂抱着我。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和已八十多岁的生产队长等乡亲合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阳山曾被称为天下穷处,如今大变样。群山连绵,新房连片。稻谷玉米金黄,柑橘柚子飘香。鸡叫鸟鸣热闹,家家户户安康。我们返回了当年务农的新圩大队,还在社员潘腾家楼顶合照。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岁数最小的初一女生黄小励和陈子元回到当年居住的房子前。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尹泉香和当年的新圩乡亲合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水晶背水库: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第二天  24

 

上午参加岭背镇柚子节活动,中午在岭背清泉湾农庄午餐,下午自由活动,游览县城,采购,探亲访友。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曾被贬到阳山当县令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这里留下许多墨宝、美文与佳话。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当年广雅学生、军人袁绍海来阳山看望知青时与黄启枝相识相爱,两人还在阳山共同生活过,这次重返旧地留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28位知青中,沈苏民(坐者)是在县城参加工作、娶妻生女直到退休仍留在阳山的一位,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第三天  25

 

上午到达大部分知青务农的第二个地点——原江英公社,知青及亲友分别回各自生产队怀旧。中午在江英鸿福楼餐厅午餐,餐后全体到大杉树留影,下午乘大巴回广州。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罗伟平、许光远、胡珊妮、黄小励四人在江英公社曾组成知青户,这次回到当年旧屋前合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陈子元、尹泉香与我和男生谭树荣四人组成知青户,这次她俩回到当年女生住的房屋前留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余颖华、章淑平等知青与乡亲喜相逢。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当年的农村女孩已经成为健康快乐的母亲,牵着孩子与知青见面。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李穗立、钟茹芸、黄启枝回到江英与乡亲叙旧。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章淑平、余颖华、杨小杨、李志远曾在江英同一知青户同捞同煲。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当年李志远与乡亲合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李志远和杨小杨在老地方留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乡亲们生活大大改善,住上了新房。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古杉树: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杨小杨特意带着妻子(知青家属)在大杉树前留影。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翟广:到了江英,必定要见下这棵大树,树干粗大,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听说是神树,庇佑一方子民。在这里合照一张,也求它保佑我们。
   

陈其晖:

我在阳山知青出的“山书”中撰写的文章开头的 话是“我虽然不是阳山知青,但我选择了阳山知青,阳山就成为我梦萦魂绕的地方”。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我随知青们一起回阳山。28位知青曾经以最诚挚的激情在这里奉献出青春年华。如今,这块土地上仍留下他们艰苦劳作的痕迹;这里的人民也还记得和知青共同度过的岁月和友情。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女生陈其晖与阳山知青卢学光相爱,她参军提干后仍不变心,两次来看望读完大学分配到新圩中学任教的卢学光并结为夫妻。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新圩中学新貌。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当年学生与卢老师和师母合影。
 

进村就遇上当年的妇女主任,她自告奋勇,带我们进村寻根……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有人叫我先生的名字,老板娘听见了,兴奋地喊起来:你是我的班主任!无意中遇到当年的学生了!回新圩中学看看。这里已经没有一丁点当年的模样了!当年丈夫大学毕业后,按照当时社来社去的政策,回到新圩公社中学教书。我们结婚时,校舍全部是土胚房,窗户就是在土胚上打个洞,挂上农用的塑料薄膜。如今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晚上学生们赶来看望老师。随后的那两天,学生电话不断。都希望来和老师聚一聚,聊一聊。一位学生的微信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恩师分配到阳山新圩中学任教,在当时,对老师来说,也许是难过的。但对于当时新圩中学的学生来说,我们是何其幸运!卢老师的到来,带来了大山以外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这些做法在今天的孩子们看来多么普通,但对于当时山区农村落后的我们而言,卢老师是在尽自己的所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以期我们能走出大山,走得更远。……老师对待教学的投入、认真的态度,对待山区学生的真诚、无保留的付出无不深深地影响着那时的我,让懵懂无知的我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重要。时光荏苒,不觉,我也即将步入耳顺之年,再见恩师卢学光,与恩师促膝长谈,心中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感谢命运让我们成为师生,感谢恩师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我们。虽然恩师在1977年调回广州,但恩师就如一盏明灯,指引了山村的我们,点燃了我对生活、学习的激情与梦想,照亮我人生的前程,使我顺利走过人生中那段黑暗的旅程……今日之我虽并非功成名就,但四个儿女皆成人、成才,自觉幸福圆满。没有恩师的教导与影响,便无今日之我,我将铭记师恩。也谨以此篇,感谢恩师!”

         

想当年,我两次来到新圩中学,看到丈夫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回到广州痛哭一场。今天才看到了当年付出的意义。知青的奉献,大山知道,大山里的人们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知道!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群聊选录

 

大罗:

以前只知道歌曲小芳,原来现实中有阳山版的小芳。“伴我度过那个年代”,那个年代四个字可圈可点,那是汗水、泪水加血水的年代……愿那个年代永远不要重演。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应彻底否定,知青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应当肯定,他们作出的牺牲融入祖国的山河,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罗伟平与许光远(上)、杨小杨(下)合影。

 

穗立:

50周年阳山行的报名名单里,展现了两个陌生的名字:李光伟、吴韶萍,两位女生都是初二甲的同学,都是老红軍、老革命的后代,68年分配时,我班就是她俩被迫投亲靠友,一个到了湖北,一个去了粤北始兴。非常不容易地活过来了,一直想找到“组织”找到“党”。我介绍了我们“阳山知青”,愿意保荐她俩参与“阳山行”,小杨积极响应配合,即刻纳入参行名单,韶萍、光伟十分高兴,並作了认真准备,其中画了几幅画作送给乡亲父老,还有几位阳山知青代表:罗卫平,杨小杨,余颖华,陈子元,胡珊妮,李穗立。至于她俩此行的感想体会就由她俩自己去叙说吧,我所关注的是,她俩是否已经觉得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党”。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李穗立带李光伟、吴韶萍两位女生加入阳山知青群体。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韶萍:

不好意思,当我拿起麦克风,泪水竟然哗哗地流,我自己也颇感意外!几十年的人生历练,以为早已练成了铁石心肠,不再轻易激动落泪。为什么会激动?想起来一是多年的梦想成真;再者是被阳山知青的故乡情,乡里情,同学情深深感动。自从2014年读到《广雅知青阳山情》,就对阳山知青不平常的经历感触颇深。作为同样下乡的老三届知青,对这样的经历同样感同身受。非常感谢李穗立、杨小杨的关照,感谢大罗、余颖华等组织者的精心策划,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今后再读《广雅知青阳山情》,那一个个纸上的名字变成活生生的熟人,会有大为不同的感受。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潮生:

感谢——对大罗小杨颖华淑萍等筹划组织实施这次50周年寻访探亲阳山之行所付出的一切,对当年同住一户的穗立不辞辛劳带见建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全程不倦介绍讲述当年故事,碧影姐热情邀请参加造访其三同户等安排表示衷心谢意。

       感触——这次活动行程数百公里穿越了阳山山山水水,遇到与胞兄建生半个世纪之前一起下乡阳山并肩战斗一同生活工作学习的来自全球各国全国各地广雅同学,以及尚在阳山的三同户父老兄弟们,听到了他们在那沧桑岁月一齐面对困难同甘共苦战胜困难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度过人生青春岁月当年动人的故事。短暂的活动使我获悉山书以外当年他们奋斗不息意气风发风貌的余辉,感受到他们之间兄弟手足般深厚情感和与阳山人民一道战天斗地理想主义情怀,使我看到了他们如同自家乡里乡亲般弥足珍贵的真挚情义,阳山老乡们淳朴民风和叙旧如新久远不消的感人情谊。

       感恩——对各位曾经对饶建生的关心爱护和给予的帮助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祝福各位在金色夕阳岁月中万事如意如意吉祥!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知青饶建生已病逝多年,大家一直怀念他,他的弟弟饶潮生(左一)经常参加阳山知青聚会,这次又报名来到哥哥务农的地方。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小励:

我明天飞纽约,在此向大家说再见。明年回来又相聚。这次到阳山,因我视力不好,多人给予帮助,我深为感激。鞠躬致谢。  

遥忆当年修建阳清公路、水晶背水库与花溪嘴渠化,都是纯体力的大会战,以大队或公社为单位,非如此,才能有柴草、有大锅灶头。那都靠当地人,阳山人民是阳山巨变的主力;知青们作出了微小的贡献。能有这样的青春经历,感慨且难忘。

在这次重游的水库、公路及渠化(仅路过)三个我曾参与的项目中,对公路最有感触。当年由于缺乏机械,路沿山边走,从山腰挖出7米空地作路面,山坳是大填方,要不就是涵洞。这样的土公路如今被隧道及高架路线取代,缩短了路程节约了时间,乃大好事,亦展现了中国(阳山)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引我遐想以后几十年会有何种变化。大部分阳清公路如今没有并入国道,我对此并不感到伤感或失落。水库及渠化风景优美,四十几年后仍能为阳山人民服务,夫复何求?!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连陂三队三同户的仔:

时代的变迁,青春的洗礼,有太多的回忆,五十年;你们忍受当时变革的时代,青春热血,来到阳山这贫困山区,所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是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来到阳山新圩连陂,那时我才四五岁,可想而知,从校园出来的你们风华正茂;岁月流逝,转眼50年过去了,当年的你们——广东广雅中学的学生,把青春年华献给了阳山;时隔50年,你们都老了,这次回来探望父老乡亲,实在不易。我是当年三同户的孩子,远在他乡,知道知青回来重游,5o年,妈妈常年讲起你们当年下乡的经历,时常说,她们现在怎样?她们还健在吗?人非草木,谁能无情,5O年,你们有心了,你们辛苦了,天长地远回来看望当年一起生活劳动的乡亲……他们有的走了,但他们在九泉之下会知道你们的回来,你们的心意他们心领了,但愿你们身体健康,时常回来看看,那时年轻吃苦太多,现在该享受一下晚年的快乐!顺祝你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知青们在阳山宾馆与当地的老干部老朋友合影。

  

借翟广的文字做小结:

 

阳山的山,阳山的水,阳山的父老乡亲,阳山的番薯麦羹永记心头。上山下乡崎驱路,相识相知情谊浓。心系阳山五十载,携手迈进夕阳红。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广雅知青重返阳山纪念下乡50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