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18年6月24日与五位小学同班男生共进午餐后,一起走到母校中山四路小学原址(今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所在地),在60多年前校园内的红棉树和细叶榕前合影,随后阿坚我又独自留影一幅。
与小学同班男生回母校老树下合影
□ 吴幼坚
我的小学先是广州市育才小学,后是中山四路小学。读一二年级那间学校仍在东山寺贝通津,只是成了第七中学一部分;读到毕业那间学校却因与农讲所为邻,原址在文革期间被征用,盖起星火燎原展览馆,学校迁走,很多师生渐渐失联。几十年沧桑,老同学近年才慢慢联系上。我始终是被动的,因忙于彩虹公益,同学体谅我,知我不用手机没有微信,每次聚会都发邮件,我接到通知就欣然赴会。我们1960年小学毕业,至今分别58年,大家如此念旧,友情值得珍惜。
6月24日聚会,除几个月前见过的四位男生:邱、岑、李、汤,还有一位我的同桌刘,我俩已多年未见。他从海南兵团回广州后,去广州文艺杂志社找过我,还带着女儿和我逛过东山湖,我也去过他家做客……后来他因眼疾几乎失明,不再担任校长,学推拿按摩做医生,但行动不便少出门,我也忙得无法多联系,知他一切尚好就放心了。这回他找高中好友陪伴,坐地铁来到中山四路某酒家,这是他指定的地点,说和几个男生上学放学都路过,重返故地最宜怀旧。我比他们迟到,刘听到我在门外说话,就说幼坚来了,大家说你听声音就知道?他答当然啦,同桌嘛,幼坚的声音一直没变。大家让我坐他旁边,于是夹菜、舀汤等事,就由我和那高中好友负责。大家移步去合影时,我也特别关照他起身、坐下,他不由得赞叹幼坚还是那样温柔待人,男生们又说起班主任常将我作文贴堂,或叫我起身朗读作文……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我本人却觉得没啥。那时不懂得骄傲,可见确实很单纯。
刘掏出珍藏58年的小学毕业证书、学生手册,我们都赞他细心保存物品,其实李也同样细心,也是有家国情怀的干部子弟。他担任过正省级领导的秘书,从省委办公厅退休后,2010年出书《盛世官场忧患录》——一个助理调研员的工作报告,写的都是真名实事,并上送各位省委领导。2018年又出增订本,继续上送各位领导。他推崇钦差大臣林则徐的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李除了写这样的工作报告,还出过诗词绘画集,把小时候的图画、剪纸都收入,而我连中学的作文、县文化局时创作的剧本之类,都没留下丝毫痕迹。岁数大了才意识到,人生路上有些脚印是值得记住的。我2006年底注册的新浪博客,至今发表3192篇博文(含图片、视频),如无意外就会留下来。我说的意外是非本人可控因素,比如我应邀去另一家网站开同名博客,多年来博文都受重视被推荐,如今发同样内容却因违规被封禁。为保住那个同样拥有700多万访问量的平台,我已按要求删除不少博文或改为私人日志,然后提交解禁申请,网管说尽快审核要我耐心等待,不知要等多久才解封,而今后究竟还怎么发文。通知说若三次遭封禁就永久不得解封。去年至今遇到不少这样的烦心事,我只有告诉自己:淡定。东边日出西边雨,分析形势把握机遇,能写就写能说就说能做就做!
岑对我父亲吴有恒很敬重,说听长辈讲过解放战争时期吴司令带兵打仗的事,岑成年后也很关注时政,退休前是党政干部(我是无党无派,同学们都觉得惊讶),是注重政治思想的人。他说看了我参与编辑那本《广雅知青阳山情》,看了书中我那篇一万五千字的回忆录,又不时看我博客,感觉一直充满正能量,问怎么能做到的。我也说不上来,大概与父母言传身教、中小学校风熏陶、知青年代艰苦磨练、本身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有点关系吧。岑答应抽空写“山书”读后感给我,我叮嘱说今年是大规模上山下乡50周年,下半年你一定要交稿哦!希望我们的反思对知青、对后人都有启迪。
午宴由刘做东,其他男生说AA制,我说老同学难得相聚,这回就按刘校长心意由他请客吧。饭后邱提议走几步路,回母校原址拍照,大家都说好!当年的木棉树、细叶榕都在,根深叶茂,拔地参天。合影后各自回家,我带着G10数码机随手拍,母校与农讲所相邻,红墙黄瓦几十年前天天看,如今再看依然亲切。周日,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红棉树、细叶榕下人来人往。想起几句耳熟能详的歌词,觉得有些相似。回到母校,我们已两鬓披霜。但我觉得自己的心仍年轻。我明白不是因为爱情,那是因为什么?因为理想?理想又是什么?……
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
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因为爱情 简单的生长
因为爱情 怎么会有沧桑
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因为爱情 在那个地方
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
人来人往
(以下视频可忽略,只是很平常的录像,想在6月30日赴欧洲旅游前发表,不必积压一个多月而已)
视频:20180611东山湖71岁阿坚扬六米飘带即兴独舞《一生所爱》
20180624小学同班六人午宴:
原中山四路小学1960年毕业的六(1)班同学,左起:岑恭俭、汤耀新、李一峰、刘泽夫、吴幼坚、邱用章。
回母校中山四路小学原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