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京师珠3.27讲座;重发ELLE STORY专访

标签:
吴幼坚同志母亲公益讲座京师珠特许学院情感 |
分类: 人际交往 |
将满67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步入彩虹公益第10年,定于2014年3月27日在北师大珠海分校特许学院举办马年开春第一讲。阿坚我2012、2013、2014连续三年应邀在京师珠开讲座。京师珠被誉为亚洲最美山谷学校,她的开明开放同样值得赞美。我将修改出最新课件与师生们分享对爱的感悟,欢迎校内外各界朋友到场参与!
预告京师珠3.27讲座;重发ELLE STORY专访
□ 吴幼坚
我2013年最后一场讲座和2014年第一场讲座,这么巧都在北师大珠海分校举办。2013年12月28日讲座由@北師珠同行社-TXS
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许学院团委主办讲座
来函 2014年02月26日
12:58
亲爱的吴幼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许学院特邀请您于三月莅临我校进行演讲。正如您所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一间开明开放的学校,我们对您的经历颇感兴趣,希望您能与我们一起分享您多年的感受。我们将随后把有关细节通知您,但恳请您尽快予以答复,以便作出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许学院上
我 2014年02月26日 15:53你好!我愿意接受邀请,于三月前往你校开讲座。我已两次去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讲座,这次的“特许学院”是怎样的机构?请将有关细节告知,谢谢!
回复 特许经营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一个学院(本科),有特许经营管理方向、市场营销方向、会展方向、国际会展方向的专业。
周四比较麻烦,外校的次日要上课恐怕难赶来,那就主要靠你们宣传发动了。看过海报了,感谢设计者的劳动!它与以往我在其他院校的海报相比有明显区别,没有出现主讲人照片,也没有主讲人简介,这样我担心很多同学原先没有关注“吴幼坚”,光看海报对此讲座未必感兴趣。幸好你们还拟好了宣传语,图文结合一起使用会更给力。我自己在博客微博宣传的话,会既用你们的海报,又用我自己的图片,以增强感染力。还有近一周时间,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较好效果吧!我会专为这次讲座补充修改幻灯课件的,这是2014年第一场讲座,必须有新的内容。你们发布的微博都艾特我吧,我及时转发出去,扩大宣传面。
“仁之后是义,性之后是别”,这是社会给人做的区别。我们一直想弄明白,社会为何要通过文字上的“他”和“她”来区别和确定性别?
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只是爱上某一种感觉,而不一定是爱其性别。
吴幼坚,中国首位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进而支持同性恋群体的母亲,为中国的同性恋者撑起一方天空。即使在我们当今对同性恋认识还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接受自己孩子的“出柜”,不仅如此,她还致力于帮助同性恋者,为他们排忧解难,不为别的,只因爱是最美的彩虹!
3月27日晚7点励耘A102,就让我们来共同聆听《爱是最美的彩虹》,一位母亲眼中的GAY。
1)2012年5月29日讲座
2)2013年12月28日讲座
二、高中男生为自己是同性恋感惊恐我回信开解
他
这周朋友送了我一本ELLE
我 不知你在哪里,如果是城里孩子,又会上网,按说不至于信息如此不灵通,对同性恋如此恐惧啊?可能还是你过于担忧了,其实真没什么。
中学生人格独立、经济独立都有待时日,不建议过早正式出柜。要珍惜青春,完成学业,同时全面提升自我,以迎接高考或参加工作。建议阅读我博客http://blog.sina.com.cn/3sj 首页右栏推荐博客:同志自我认同系列读本http://t.cn/h4hv7v 条件成熟时即使出柜也能淡定面对父母、社会。还建议阅读我博客首页右栏红字“关于出柜”,我在那里给出了较具体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别人正反面经验,慎重决定自己如何做。“出柜话题”有300多篇文章大量实例。“同志婚恋”、“传媒学界”等栏目也可慢慢浏览。“儿子”栏目是介绍我独生子的事,也不妨看看。多看年轻人的事例,我推荐过多篇二十上下男孩女孩的心得,值得参考。
我有很多视频能从网上搜索到,在百度搜索“吴幼坚”视频就可以,有不少链接在我博文那里,读文章时也可以看到。本来我有视频合集刻录好供网友邮购,但你那么害怕就不要买了,不然没地方存放,亲友发现说不清。还是先慢慢提升自己,从内心强大起来吧。
三、世界时装之苑 :“同志”母亲吴幼坚:请给他们希望!
ELLE
“同志”母亲吴幼坚:请给他们希望! MY SON IS GAY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
儿子的勇敢“出柜”和承担公益的责任感改变了她的人生。她从60岁开始学打字,以博客、热线等各种方式给同性恋者温暖和鼓励。
她对赞誉和非议处变不惊,说到支撑自己的“责任”,却流下泪来……
摄影:许青
形象:LU
博文首发:世界时装之苑 :“同志”母亲吴幼坚:请给他们希望!(2010-08-17 16:0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a5b610100l16g.html
1999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吴幼坚的人生因为儿子的“出柜”,而走向了一个出乎计划的方向。2004年,吴幼坚的儿子郑远涛成为广州公开同性恋身份第一人。2005年,吴幼坚成为中国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如今,63岁的她接听热线、开博客、出书、办亲友会,成为一名活跃的同性恋权益保护者,更是千千万万中国同性恋者共同的“妈妈”。
那一株三色堇
“一切草木都有选择生存状态的自由。”
为了接受ELLE的采访,吴幼坚从广州来到上海,也因此,不得不暂停了她每周一三五晚接听的同性恋亲友会热线、每天更新的博客。“要赶在下周一上午返回广州,这样周一晚就能恢复接听热线了……尽量不要耽误得太多。”事实上,来之前,她已经在博客上向博友们报备了她这几天的缺席。吴幼坚将被采访和拍照“当作一种休息”,她在家的作息是:一大早起来就要查收邮件、一一回复,整理邮件中的资料内容,更新博客,晚上接听热线……
生于1947年的吴幼坚,是名门之后,是一位美丽、聪明、思想开放,并且有意思的女人。父亲吴有恒、母亲曾珍是1936年香港地下党支部成员。父亲还曾步行 11个省抵达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吴幼坚从小聪明漂亮,是校花兼尖子生,全校的男生只敢暗恋,不敢追求。而她爱上了一位身世贫寒的越南归侨,恋爱6年后结婚,又过了6年生下儿子。
1993年,吴幼坚自筹资金出版了包含250多张照片、280多首诗的个人影集,公开发行,封面上不是妙龄少女,而是一位45岁的美丽母亲,影集还收录了她“拍摄时都不好意思”的“三点式”泳衣照。一个普通女编辑印行个人影集,吴幼坚在中国可算第一人。影集取名为《这一株三色堇》——因为诗人司徒杰,曾将喜欢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吴幼坚,形容为一株红黑白的三色堇。应邀为这本影集作序的军旅作家雷铎,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不解地向吴幼坚发问:“大自然中的三色堇色彩繁多,可为什么就是没有红黑白三色的?”吴幼坚回答他:“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一株特别的三色堇。” 雷铎恍然大悟,随后在序中写道:“一切草木都有选择自我生存状态的自由。阿坚喜欢热的红、冷的黑、洁的白,于是便长出如今这株属于她的‘三色堇’。”
1993年距今17年,那时的吴幼坚当然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那时的她,即使有过出影集这样的“出格”之举,可想象中的未来,也只是继续文字工作,活跃在文艺界,至于老年,也许洗衣做饭、含饴弄孙。直到1999年的那个夜晚,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那一晚,儿子郑远涛告诉她,他的未来注定没有男婚女嫁、子孙满堂。
最幸福的母亲
“他这辈子没有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浪费过一分钟。”
当时,对于同性恋这个人群,吴幼坚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担任《广州文艺》的编辑,她接触过大量纪实文学作品,读过方刚的《同性恋在中国》和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了解同性恋人群的存在以及在中国的生活现状。
1999年,还在读高三的郑远涛正在复习准备高考。一天夜里,吴幼坚像往常一样,到儿子的房间与他聊天,自然而然地就讲起了自己过往的一段情事。“妈妈,你对我这么信任这么坦白,我也告诉你一件我的事。”毫无铺垫地,郑远涛说,“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呢?”
吴幼坚不记得当下自己的脑中曾掠过多少个问号,最后只化作这样一个问题:“同性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那么小,你将来怎么找男朋友呢?”
郑远涛告诉妈妈不用担心,“同志”间彼此是分辨得出对方是不是同类的。吴幼坚于是提了第二个问题:“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你对性行为安全措施有没有了解?”儿子回答她,他年纪还小,没有过性行为,但是这方面的知识是有的,他还解释为何同性恋会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以及如何避免等。吴幼坚当时只觉得心中一块巨石落了地,便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还没有交过女朋友,为什么能肯定你是同性恋?万一以后碰到了让你心动的女孩怎么办?”儿子回答:“妈妈,性取向是不能改变的。就像你不会对女同事动心。”
吴幼坚便不再追问,回到房间,并没有急着把这件事告诉丈夫,她说她早早睡了。儿子这辈子没有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浪费过一分钟——这是吴幼坚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2004年12月1日,24岁的郑远涛为防艾宣传接受了广州电视台的采访,成为广州公开同性恋身份第一人。2005年,他同意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电视台同时要求采访他的母亲,开明的吴幼坚看到儿子如此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认为理所当然应与他并肩而立,于是母子俩一起接受了采访。事后郑远涛对她说:“妈妈,你不经意间又成了‘第一人’。” 吴幼坚说:“我的亲友也曾问过我,为什么我偏偏要做这个‘第一人’。因为我知道,同性恋在中国是弱势群体,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站出来是我的责任。如果我这次不站出来,那也许两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我站出来时,仍然是‘第一人’,那为什么不趁早呢?”
如今,身为一名英美文学自由翻译的郑远涛在北京工作,与男友感情稳定,业余坚持做爱白网(www.aibai.com, 为LGBT——男女同性恋者、变性人、跨性别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的义工。他的第一部译著《波斯少年》最近刚刚发行。吴幼坚感到很自豪。“我曾问过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告诉我,他有责任这么做。”吴幼坚说,她在儿子身上看到了80后中鲜见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有这样一个儿子,吴幼坚说她不能不站出来做点事,“不少人说,我的儿子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同志’,因为他有这样一位理解他的母亲;其实,我也是全中国最幸福的母亲,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并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儿子。”
不能放弃的责任
“我以为你的爱会让他不愿放弃生命。”
“有人认为我拿同性恋说事,不知图什么。”吴幼坚曾被问,“是不是想借此出名?”甚至有偏激网友在她的博客上发表恶意留言,还有些人认为“吴幼坚”是假的,是一群别有用心者塑造出来的典型,不是一个真正的母亲。吴幼坚在谈论这些时语态平淡,以她的个性,确实不容易为外界议论左右情绪。唯一令她心痛的是,总免不了听说一些打来过电话、甚至见过面的同性恋者,因为不堪压力最终选择放弃生命。
19岁的小雨让吴幼坚印象深刻,通信时,小雨言语中满是惶惑和痛苦。他选择向妈妈出柜,妈妈表示理解,但考虑到整个家族要靠他这个独子延续香火、继承家产,所以希望他改变自己。家族长辈纷纷以爱的名义向他施压,与吴幼坚通信不久,小雨便告知她,家人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他将由未婚妻陪伴着出国留学。出国前,小雨发信给吴幼坚:“我想死,想了很久。有人监视我。如果伪装让我太无尊严的话,还不如结束我的痛苦。”吴幼坚在震惊中回信,“多想想妈妈若没有你会多么孤单,想想我对你命运的热切关注。找机会和妈妈说内心话,让她支持你。你还年轻,不要失望!”可小雨却回复说:“妈咪我也很难经常见到。我很想她。”去年6月,也就是与小雨失联两个月后,吴幼坚收到一封主题为《讣告——雨》的电邮,发自小雨的妈妈。她明白了一切。她在回信中写道:“虽然雨说过他想死,但我以为你的爱会让他不愿放弃生命。”
事实上,类似小雨的故事,几乎每月都在发生。
儿子曾推荐不少优秀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给她看,比如《天佑鲍比》和《米尔克》。在今年7月的广州亲友会上,她为大家放映了《米尔克》。“影片结尾,加州的街道上那星星点点的烛光汇聚成河流。”说到这里,吴幼坚有些哽咽,面对着记者和摄影师,她难以控制地红了眼眶,“哈维·米尔克生前仿佛预见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对着话筒录下了这样一段话,‘假如我被暗杀,我希望有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人站起来……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是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一定要给人们希望!’”说到这儿,吴幼坚再度泪流满面,不得不中止拍摄,擦干眼泪,并抱歉地请化妆师帮忙补妆。“希望……”吴幼坚反复念着这个词,“米尔克告诉我,希望是多么重要。”
ELLE:“出柜”是最好的选择?
吴幼坚:人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没人有义务向全世界“出柜”,但向最亲的人保守秘密,是世上程度最深的痛苦之一。可以先试着向一些同龄的、思想开放的朋友道出心声,获得信心和勇气,之后再努力获得亲人的理解吧。
ELLE:面对那些为子女的性取向痛苦的家长,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吴幼坚:冲破传统观念并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要有三个“心”——爱心、信心和耐心;还要想通四件“事”——同性恋不是坏事,不是错事,不是丑事,那就没事。
ELLE:你怎么应对“误导别人的孩子”之类的质疑?
吴幼坚:我只是一名退休编辑、一个普通母亲,我所表达的只是一个普通母亲的小小愿望。但我想强调,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的疾病,如果你一直抱着想要“求医治病”的态度,找什么专家都是没有用的。
ELLE:这些年来帮助别人的工作,对你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幼坚:以前没想到,到了晚年,可以影响到这么多人。我听说了这样那样的故事,见证了失败或者成功的例子,而之后,又可以通过热线、信箱、博客、微博把我知道的真实故事告诉更多人。这也算是实现了我晚年的生命价值吧。
2010年7月16日在上海接受ELLE采访工作照:
《爱是最美的彩虹——同志母亲吴幼坚视频选》每套双光盘两个共150分钟,共50元(不另收邮寄费),扣除工本费后余款支持吴幼坚做彩虹公益。内容含2005年以来电视采访:南方、广东、广州、凤凰卫视、美国CNN及进高校开讲座等,对同志和父母都有启迪。需要者可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我详告邮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