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吴幼坚:来昆为同性恋者“正名”

标签:
吴幼坚同志母亲云南彩虹之旅都市时报情感 |
分类: 传媒学界 |
《都市时报》:吴幼坚:来昆为同性恋者“正名”
□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多年来一直为同性恋者争取权益
吴幼坚在昆讲座的主题为“爱是最美的彩虹” ■
都市时报记者 马闪山
46岁时她被称为国内普通人正式公开出版写真集第一人,朋友封她为勇士;58岁时,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媒体称她为“巾帼英雄”;很多第一次在她看来顺理成章,在外人眼里却成了勇气。红、黑、白是她最喜欢的三个颜色,朋友为她取名“三色堇”。
昨天,“三色堇”吴幼坚应邀来到昆明,用一位母亲朴实的讲述理解和关爱着儿子,以及和她儿子一样的同性恋者,为今天的“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做出榜样。
一身黑衣,典型的广式普通话,吴幼坚慢条斯理地用“爱是最美的彩虹”这样一个标题开始了自己的讲述。1999年,吴幼坚儿子郑远涛读高三。一天晚上,儿子坐在书桌前,神情凝重地对吴幼坚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我是同性恋。”
吴幼坚心情平静,并没有觉得“天要塌下来”。“在他出柜之前,我看过方刚与李银河关于同性恋的作品,所以他公开身份时我已经有准备。”
郑远涛21岁时开始初恋。在发现儿子的储物柜里备有安全套时,吴幼坚放心了,也就没有反对儿子的恋情。按理说,儿子已经有宽松自由的小环境,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同性之爱,应该知足了。可郑远涛却觉得,社会上对同性恋者的偏见还很多,自己不过是幸运儿,有责任站出来为国内同性恋者做些有益的事情。
“责任二字从一个80后孩子的嘴里说出,教会了我这个40年代的人没有想到的责任。”(坚注:此处表述不够准确,我们这辈人的责任意识相当强,而儿子也能意识到“责任”令我惊喜,促使我在他向媒体出柜后也接着表态支持他)。2004年,郑远涛成为中国首位向媒体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吴幼坚则是首位站出来公开支持儿子的母亲。几年来,在儿子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时,吴幼坚却频频以自己的方式活跃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她开通个人博客,为同性恋人群“正名”。
对于儿子和自己公开身份的行为,全家人都理解并支持。吴幼坚表示,许多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要求孩子“改正”。这样做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改不了,弄不好还会出人命。
她认为,与其咄咄相逼,不如转变观念理解孩子。“我们家人都认为一切草木皆有追求各自生存状态的权力。”也正因为吴幼坚与家人的开明,郑远涛认为正因为父母的开明让他有了追逐自己人生的权力。
云南彩云天空工作组负责人乐言:昆明同性恋者受歧视长期自我压抑
尽管吴幼坚挺身而出,致力于为同性恋人群的利益和平等而工作。但在云南,同性恋人群的出现不仅需要消除歧视的目光,还与艾滋病关联在一起。“其实,他们更需要多一些的关爱和理解。”云南彩云天空工作组负责人乐言说,这次,邀请“吴妈妈”来昆开展论坛,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场面,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并不孤单,更多的人也希望得到支持与关爱。
乐言表示,从大一点的环境看来,同性恋人群容易遭受别人歧视,他们往往都很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长期处在自我压抑与封闭中,无法活得相对轻松。由于男同的性行为特殊,导致很多人会把他们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但需要强调的是,同性恋并不等同于艾滋病。
“他们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这个大群体,在父母眼中,他们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乐言说,很多男同往往会选择不在本地居住,前往陌生的环境隐姓埋名,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工作中,他们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交际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丈夫,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对话吴幼坚:我的到来像播种 要让种子生根发芽
吴幼坚已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她正在实施其65至70岁晚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她还有些什么愿望?有些什么遗憾?昨天,本报对吴幼坚进行了采访。
都市时报:从媒体从业者转换为致力于为同性恋人群利益与平等而工作的公益人,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
吴幼坚:自己曾作为一名媒体人充分了解媒体的重要性,也充分意识到如何与公众交流,使媒体人更能直面媒体。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母亲,我要么就站出来,要么就不站出来。但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不勇敢站出来,其他同性恋者母亲更不可能勇敢地站出来。
都市时报:现在很多媒体人都转做公益,您怎么看?
吴幼坚:这个现象很好,应该由政府大力来做一些公益,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做一些是一些,能挽回一个家庭就挽回一个家庭。
都市时报:自从转做公益人,您去了哪些城市或者说您还没到过哪些城市?
吴幼坚:最北边的辽宁、长春;最西边的西藏,还有新疆,中部的郑州等这些城市还没去过。而沿海城市基本都到过,昆明也是第一次以公益人的身份来,以前我和儿子去过丽江旅游。
都市时报:与沿海城市相比,其他城市对同性恋者的关注度怎么样?
吴幼坚:沿海城市相对要好一些,那里的人对同性恋者比较包容。很多同性恋者都远离家乡到广州生活,就因为那里更包容。
都市时报:这么多年的公益人宣传里,在关注同性恋者方面有什么变化?
吴幼坚:让他们看到曙光,我的带头能感染到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理解他们,让他们有希望,让他们能够“出柜”成功,并把他们成功经历写成文章发到博客或者论坛,这样会更有说服力。我不希望每去到一个地方就点一把火然后我一走火就灭了,我希望我的到来像播种一样,让种子生根发芽。
都市时报:您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
吴幼坚:我的第二轮五年规划——八个一工程。一座花园(三色堇博客微博)、一个信箱(三色堇妈妈信箱)、一条热线(按需要开通与家长交流)、一席倾谈(与同性恋者、同性恋者父母亲人、记者等交谈)、一堂讲座(去院校、机关、企业、社区、酒吧等地宣传)、一套资料(书籍、光盘等)、一组独舞(即兴借扇子、丝巾等道具和动作舒展身心)、一场欢聚(组织活动,让不同性别、年龄、性倾向的人们和谐共处)。还要争取到更多的大学去演讲。
都市时报:为什么特别强调进高校?
吴幼坚: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他们都不理解和关注同性恋,那么指望大众就更难了。我特别希望能够多去师范类院校,政治类院校,像中国政治青年学院、政法类院校等这些院校去演讲交流,只有未来更多的老师和政治家关注并参与到其中,明天才更美好。
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是指对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行为的恐惧和憎恨。和种族主义一样,恐同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人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持有仇恨、轻蔑、敌视和排斥,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貌和举止不符合男女传统性别角色的人。
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 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IDAHO亦关注对于跨性别、双性恋及不同性小众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