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2011-11-26 18:25:18)
标签:

吴幼坚

同志母亲

同妻

分类: 传媒学界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 吴幼坚

 

    我11月23日在新浪博客发表了《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至今阅读(1187) 评论(89) 已有13人转载 收藏(2) 。同日我在网易博客也发表了此博文,反响更小:阅读(118) 评论(1)。几年来我看得很清楚,我这种内容严肃、文章偏长的博客,是难以火到哪里去的。除非编辑部有意识地推荐,否则你再用心写,读者也只能从几十、上百,渐渐增加到几百上千。最近编辑们好像也不怎么推荐了,那就更要靠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幸好从2007年春60岁学打字、写博客以来,我都沉得住气,不求大红大紫、大轰大嗡,只求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至今已发表博文1253篇,其中与同性恋相关的过千篇,逐渐引起关注此话题者的注意,也有过七八十次大小媒体报道。我的博文虽长,但作为资料保存有价值。将来后人研究历史,可能还嫌不够丰富呢。5年过去,开博初期的网友大都沉寂下来,偶尔回访他(她)的空间更新甚慢,有的已完全不见主人踪影,而三色堇花园依旧生机勃勃,我想或许是因为园主名为“坚”?感谢爸妈给我取了这么好的名字。感恩节那天没发文感恩,今天补上。

 

    另外,把我11月23日一条微博发上来,是它引起网友对我新博文的关注,不然还未必有过千人阅读呢(与我付出的心血不成正比,所以恳请网友们多转发我微博、推荐我博客),所以23日不是感恩节,我却一开口就感谢——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三色堇吴幼坚:感谢 @密陶2011 把同妻翠玉荷最感人的话语抽出来,突出传播这受损害极深而大爱感人的典型。愿她的悲剧能唤起同志及其父母的良知,不要再娶异性恋女人为妻,做损人误己的蠢事。

 

    @密陶2011:天津67岁同妻翠玉荷应邀出席上海恳谈会,这么个浑身伤病的老人,郑重其事,打了粉底描了眉,向在场上百位同性恋者讲述无性无爱的人生悲剧,她女儿表情严肃地听妈妈发言 ——@三色堇吴幼坚 《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http://t.cn/SyoB4g

 

    @森林木叶竹:明天是感恩节,同志们要感恩多少钱都请不到的老义工阿坚和玉荷,她们是正义力量的化身!

 

   本周三热线开通时,一位同妻在11:48来电,应她要求我破例延长至12:34,帮她排解内心的种种纠结。她结婚7年,女儿4岁,近4年没有性生活。丈夫不承认是同性恋,她也愿相信他只是青春期受诱惑,婚后不时回味当年情景而自慰。但我冷静地为她分析,一个异性恋男人,对身材相貌俱佳的妻子,怎么可能无动于衷,睡觉也要压紧被子不让碰呢?她担心丈夫以后孤单、可怜,我说同情不是爱情,你和他分手可能会促使他正视自己,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夫夫生活。若你维持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在情爱和性爱两方面都长期压抑,很容易罹患乳腺癌、子宫癌等妇科疾病,怎能为女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再婚倒还有希望开创新生活。她父母得知女婿是同性恋后,要求女儿为父母、孩子委屈自己牺牲爱情,后来勉强同意她离婚,却又干预她的私生活,扬言若嫁不合父母心意的男人,就与女儿断绝关系。这位30出头的同妻重重顾虑,阵阵抽泣。我鼓励她拿出独立性,都当妈妈4年了还像个乖乖女怎么得了?今后还要靠你带动女儿迎接人生风雨呢!你爸妈关心你可以,但要适度,你明白告诉他们,我的事情自己做主。真要搬出来就搬,不信父母晚年真那么绝不让你回娘家。那些不接受同性恋子女的父母,也喜欢用断绝关系来要挟,就不想想越老越需要亲情,把子女赶走究竟有啥好处?

 

    周六本不接热线,但有位离婚同志恳请我听他说说。他决定婚后不再涉足同志圈,无奈天性难违,憋了几年还是找了男友。他不愿继续演戏,向妻子出柜,妻子说,你们这些人本来就不该结婚!如今夫妻已协议离婚,7岁儿子和1岁女儿分别由爸妈抚养。自己的烦恼刚理出点头绪,男友又准备娶妻生子,说婚后打算不出来找爱情了。而他对走进婚姻之苦深有感受,估计男友将重蹈覆辙。他无力劝阻,刚知道我热线便求助。我建议他和男友看我博客近两月关于同妻的文章,严肃思考人生路该怎么走,免得发生新的同妻悲剧,自己的人生也弄得一塌糊涂。我对他说,男友已过而立之年,如果明知不应为偏为之,你就没必要带着儿子、守着店子,去为这个人等候。最后,约定下周两人通过热线与我交流。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附录一 《《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部分评论

 

   1)希望悲剧不重演

    @miss阿月: 67岁,四十多年的痛苦婚姻,漫长的一生,她也恨啊,但是当了解了理解了,有这样一个更痛苦的群体,她选择了支持同志帮助同志。同志们,自己不勇敢谁替你勇敢?你的妻子吗?

    @十二楼的巴里人:感动得...无法言语...

    @守候大海:这样的一生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

    @淡蓝耿乐 : 希望悲剧不重演,快乐需要自己去争取,拿出你们的勇气来~~

    @广陵小峰:希望不要再有同妻!希望同妻朋友好人一生平安,你们受苦了。

    @Gay不可失:好多同道中人想结婚生仔,一样系当女人系生产工具,不可取也,同道中人以任何借口结婚都系自欺欺人!

    @竹子prince:不要用一个女人的一辈子来成全你,即使你也同样痛苦。

    @江西师大彩虹社:老一辈的同妻,她们有的是很悲剧啊。被欺骗一辈子,到头来发现爱的人不过是为了一个伪装和自己在一起。不要让悲剧继续。

 

    2)千万别害人害己

    @kong的MicroBlog :同妻太可怜了,有句话想对所有GAY和自己说,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就不要结婚,怕伤害自己为何去伤害无辜呢?她们招你惹你了,要死也是自己该死。挺无奈的……有什么办法?

    @无梦旅途:真心希望所有同志能勇敢面对自己……至少不要耽误你不爱的女人和另外一方家庭。

    @MR轻熟男:都说不能伤害父母,可是伤害无辜的女人就能心安理得么?

    @单细胞的射手座:我是坚持走同志生活道路的。。。虽然没和父母出柜,但是会一直坚持自己所选择的路。。。

    @龙明同路:还是那句话,千万别害人害己!您是一时对家人有个交代了,但对人家呢?!是一辈子的伤痛啊!

    @frankie_2012:的确很多gay理直气壮地说不能打击到他们的父母。却完全不觉得骗女性有什么错,可见其道德水平了。

    @出柜与同性婚姻:走进异性婚姻的同志每一个都过得很痛苦,何必这样折磨自己、伤害他人呢?徘徊在异性婚姻十字路口的同志朋友,你们懂得抉择了吗?

    @左小右不猥琐会死 : 不敢正视自己的人永远都是懦夫。

    @Boyce13:他们用婚姻给自己筑起一个堡垒,他们以为从此安全了,其实那是座监狱,同时他们让同样多的无辜女人成为了囚犯。

 

    3)顶住压力坚守底线

    永久居留对博文《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发表评论:“同志何尝愿意结婚?那是生不如死,可是家庭的压力,世俗的眼光,让他们更加生不如死。”(坚注:这是很多同志常说的话,但压力再大也不是让人成为同妻的理由。)

    @为你放下所有骄傲:太难!太难!太难!(坚注:我回访了这位同志的微博,他自我介绍如下:“老男人一枚!还算有爱!还算良善!可谈心!可喝茶!OK?!”我想起今年4月25日早上在玉渊潭公园,一位64岁从未与女性谈恋爱、至今独身的男士,送一束鲜花贺我64岁生日,说他是我的粉丝。他与这位网友一样,都很够男人!愿你们早日与爱人相遇!)

    太湖扬帆对博文《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发表评论:“看了此文,没有别的,我只想哭……”(坚注:年届半百的太湖扬帆是公务员,各方面条件不错,我与他通过信见过面,对他坚持独身保持良好心态很佩服。同样祝你早日遇到有缘之人!)

    阿平gay对博文《同妻话题,想起来便心头沉重》发表评论:      “唉..............................................................................................................................................................”(坚注:阿平是我亲自发展的同性恋亲友会早期义工之一,至今一直是优秀义工骨干。他也有过娶妻生子向父母、社会作交代的念头,但当他发现从心理到生理都无法勉强自己,便毅然与女友终止恋爱关系,从此坚定地做自己,如今已在购置的房子与伴侣过上夫夫生活。)

 

    代小结:

 

    fashionluv:请还在迷茫犹豫的同志们不要害人害己,请以为能把自己以及所有人欺骗一辈子的同志回头是岸。同性恋不是错,也不是罪,实在不必要为了性取向而把自己和其他无辜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一生幸福牺牲掉,代价太大了,不值得。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请千万要珍惜。

    @Damien星星:其实还有更广义的东西需要改善,任何人都不应该由于社会压力而结婚,不论同性还是异性。像“剩男“、”剩女“这样的歧视概念,不知伤害了多少人。

    @凌儿在途上: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身边的人和这个世界,才是对得起自己和别人的唯一选择。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附录二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2011年11月22日)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陈枫

 

世界艾滋病日临近“同妻”有话说:“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CFP供图

 

    把丈夫锁了3年的抽屉“啪嗒”一声打开,李碧在一瞬间忘记了怎么呼吸。

 

    同性恋杂志、同性恋光盘,一本一本翻,一张一张看,壮男的裸体在她眼前不停地晃。这更像潘多拉的盒子,丈夫藏了20多年的秘密一下子四散乱飞。

 

    这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进的是一段充满谎言的婚姻。那个对自己很抠、不愿意和自己亲密的枕边人,一直隐瞒着自己“同志”的身份。当上网搜索时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像她这样的人群很庞大,被称为“同妻”。

 

    据同性恋问题专家张北川研究,国际上一般认为男同性恋者占男性人群的3%—5%。而在中国,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约有80%的男同性恋会与女性结婚。按此估算,中国约有1600万“同妻”。而在实际生活人口近1500万的广州,专家的估算是“同妻”超过10万人。

 

    这些“同妻”,有的已经“幸运”地走出来,有的为了孩子或面子选择隐忍,还有更多的人蒙在鼓里。比被欺骗更糟糕的是,她们很可能要忍受丈夫的性冷淡、精神折磨,甚至是传染艾滋病的风险。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在12月1日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广州同性恋亲友会举办“同妻有话说”活动,将“同妻”这个长期失声的群体推出水面,并发出她们的声音:“如果是‘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如果是‘同妻’,直面他,走出来。”

 

抽屉的秘密 丈夫偷藏“同志”光盘,欺骗说“我比较瘦,喜欢看强壮的男人”

 

   “每天他都等我上了床再睡觉。睡觉的时候,他把被子压得死死的,怕我碰他。任何一个女人,如果不够自信,对着这样的丈夫都会垮掉。幸好我够自信,不管他怎么‘踩’我,怎么说我不好看,我都会回他一句‘开玩笑’。”李碧狠狠地说。

 

    这是11月20日的下午,一个草根公益组织——广州同性恋亲友会在广州举办的“同妻有话说”活动现场,30多平方米的大厅,挤进了60多人。除了几名获邀分享经历的“同妻”外,主要以“同志”和其家属为主,走进异性婚姻的“同志”也在听众席上。

 

    3年前,李碧和丈夫结婚了,然而直到今年5月,李碧才发现丈夫的性取向,他喜欢的是男人。

 

   “他让你很放心,每天基本能回家吃饭。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夫妻间的亲密感,而且我感觉到他对我的防备,他的工资、股票,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婚后,这个文质彬彬的公务员丈夫,让李碧感觉“什么都变了”。在一次打扫房间时,李碧发现了藏在角落、没有封套的碟,碟机里播出的画面,让李碧越看心跳越厉害——都是“同志”的激情戏。

 

    李碧将目光锁定在那个3年来丈夫讳莫如深的上锁的抽屉。等到丈夫上班后,李碧找到钥匙,抽屉被缓缓打开,出现在眼前的场景让李碧瞠目结舌。“各种各样的杂志和光碟,全是男性的裸体。”

 

    揣着忐忑不安和怀疑,李碧上网搜资料,找证据,并时不时试探丈夫对“同志”话题的反应。

 

    被恐惧反复折磨的李碧终于忍不住和丈夫摊牌:“为什么你的抽屉一直锁着?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我要看!”当丈夫再三强调里面装着钱时,李碧当着他的面翻出一抽屉的碟和书刊,质问:“你是不是喜欢男人,为什么你不看女人看男人!”

 

    束手无策的丈夫只能再三辩称:“我比较瘦,喜欢看强壮的男人。”直到李碧哭着提出要离婚的时候,丈夫才“让步”,承认自己最多是双性恋,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

 

   “他还是不想离婚,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性取向。之后两个月,他每天都很躁动,对我动不动就发脾气。今年7月,我正式提出离婚。勉强没有幸福。”李碧说,那是最难的一段日子。两个人都很痛苦,丈夫甚至一直哭,哀求着不要分开。“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夫妻3年,无爱无性,就像两个陌生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那种歇斯底里的痛和绝望,难以描述。”

 

    如今,自嘲“净身出户”的李碧偶尔也会回望埋葬在这段“谎言”婚姻里的最好的青春,也会假设,如果当时不是想要平淡生活而选他,今日结果会怎样。可是她知道,生活没有如果。

 

无望的挣扎 “同妻”努力打扮试图挽回“同志”丈夫,夫妻关系却更糟

 

    和李碧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一位很沉默的“同妻”刘瑜。她们在“同妻”QQ群上认识,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李碧说,大多数“同妻”都是被谎言带进一段婚姻,只因丈夫要掩盖同性恋的真相,或者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每个“同妻”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同样的一点是,她们走出迷茫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有了小孩的。

 

    坐在一旁的刘瑜点点头。

 

    刘瑜和同性恋丈夫育有一个3岁小孩。婚后不久,丈夫就选择“出柜”,坦白自己的性取向。然而,对同性恋完全没有概念的刘瑜每次都当丈夫在开玩笑,尽管她常常有一种怪异的感觉——人家说夫妻心连心,自己却从来感应不到对方。

 

    今年8月,丈夫又提起这件事,并让她上网看,还在QQ上传给她同性恋的照片。点开照片那一刻,刘瑜直言“吓死了,心好痛,头很晕。”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刘瑜一整晚一整晚地睡不着觉,连续三四天粒米不沾。她形容“像死了一样”。当丈夫向她承诺,“给我一年时间改。我们不要联系,我改好了就会回来找你”时,刘瑜依然想着“要一起努力”。

 

    然而,谎言像泡沫,一个一个被戳破。“他一开始跟我说,没有和同性发生关系,后来又承认有。他说要改,实际上没法改。”她下定决心要离婚。

 

    李碧说,“同妻”有一个QQ讨论群,“同妻”们在这里倾诉共同的悲惨遭遇。除了遭受长期的冷暴力外,更有不幸的女性要忍受丈夫的拳头——但有些”同妻“为了孩子选择隐忍不愿离婚,还有的甚至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把丈夫的性取向扳回来。在她们的意识里,嫁给男同性恋,是不能言说的耻辱。“有一个‘同妻’,每天都打扮得很漂亮,希望吸引住老公。我们也只能支持她。但是3个月过去了,夫妻关系变得更糟糕。”李碧举例说。

 

   “我们希望,‘同妻’们一定要清醒,承认吧。幸福远比面子更重要。他对你没有爱,接吻、做爱都只是应付。”李碧直言不讳。

 

痛苦的选择 妻子拒绝离婚左右为难。对同性恋圈子越陷越深,却又不敢放开去爱

 

    但是,并非所有“同志”都有心欺瞒。30多岁的“同志”张华结婚6年多,正在为“妻子不想离婚”而苦恼。

 

    27岁那年,张华和同在工厂的同事结婚,很快有了小孩。然而,小孩还未满一岁的时候,张华终于找到了自己“新婚时一点也不激动”的原因。

 

    张华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根本没有接触过什么是同性恋,只知道自己对男性有一点点爱慕。在确认自己性取向之后,家人却认为自己中邪、生病了,张罗着为他拜神驱魔。“改变不了就是改变不了。”

 

   “一开始想离婚,但是妻子坚决不同意。现在第二个小孩都5个多月了。一说离婚,妻子就会问我,难道你不觉得单亲家庭更痛苦?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张华说,自己建议妻子上网搜索同性恋的资料,但是妻子坚决不看。如今张华只希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影响。

 

    湖北人陈东和张华略有不同,他是一名双性恋者,但是他的困扰越来越大。“我和妻子相处得还不错,但是发现自己越来越冷淡妻子。对同性恋圈子越陷越深,却又不敢放开去爱。”

 

    和妻子分居两地的陈东难掩自己对妻子的愧疚。“她有时候深夜会发短信给我说‘我想你了’,但是我只愿意回‘我也一样’,‘想你’就省了,我不想骗她。如果妻子愿意离婚,我想回归单身。但是我现在不敢说,她肯定接受不了。”

 

妻子的呼吁 不要骂他们是骗子,其实他们也很苦,但希望“同志”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听陈东讲完自己的经历,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儿子是同性恋的广州阿姨徐妈妈突然抛出一句感慨:“我想我儿子对我说的话是对的。”

 

    像徐妈妈一样,坦然接受儿女是同性恋、并参与活动的父母,越来越多。

 

   “儿子‘出柜’的晚上,我们聊了整整一夜。他是家族的独子,传宗接代的寄托全在他一人身上。我们请求他,我们接受你‘出柜’,你能否先结婚、生个孩子,再离婚?”徐妈妈说,当时儿子直接拒绝了,儿子告诉她,“这个问题我想过,但是这不应该,也很不道德。活在谎言中的人,会伤害自己,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害自己的下一代。”

 

    徐妈妈的发言,像往压抑的现场扔了一个手榴弹,炸出一个大洞。现场不少“同志”纷纷表达诉求“支持同志平权”。

 

   “同志”小卓直言:“‘同志’的社会能见度不高,不受世俗、法律的承认,这导致更多的‘同志’去找异性结婚。如果‘同志’得到更平等的对待,会有更少的人选择去欺骗。”

 

    把父亲带到现场的“同志”阿达则坦言,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已经大了很多,但问题在于,“同志”们是怎么认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女人是个好东西,体贴顾家,但是你没有办法给她爱。‘同志’们不应该既享受了男人的性,又想要贤妻的爱。”

 

   “不要骂他们是骗子,其实他们也很苦。”徐妈妈对李碧说,希望社会不要把这些走进婚姻的男同性恋想得太坏,他们也是迫于社会和父母的压力。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不要成为敌人。“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我们希望‘同志’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坚注:我出席了同妻话题座谈会,坐在徐妈妈身边,听到她的发言,觉得本文最后这个小标题,应是“母亲的呼吁……”,现在却写成“妻子的呼吁……”了。

 

南方日报:“同志”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