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一样的母亲

(2009-09-19 07:55:45)
标签:

同性恋亲友会

吴幼坚

郑远涛

《家人》杂志

专访

情感

分类: 传媒学界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阿坚由远涛陪同去北京的凤凰会馆接受凤凰卫视曾子墨主持之“社会能见度”栏目采访(2008.5.13,61岁)。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一样的母亲

 

□ 吴幼坚

 

   《中秋,大学生向父母出柜成功》发表后,主人公的幸运引起很多同志、拉拉的羡慕。而猪哥发在评论中的自述同样引人注目——

 

    真感人,很成功!回想起我的出柜,倒显得很平淡。记得是6年前,那时候和朋友还是蜜月期,每次我朋友来家里父母总是有异样的眼神,1年后,我母亲的眼神变化是面带笑容地欢迎朋友来家。3个月后的某个晚上,我回到家,父亲见我回来,就嘟囔了句去休息了,那晚上有突然想看电视的冲动,打开电视后,发现平时不放报纸的茶几上有份报,于是拿起来,映入我眼帘,最醒目的3个字就是“同性恋”,话不用多讲,父亲已经知道了,没有吵架,没有辩论。

    第二天,我母亲来到我房间,我还在想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的时候,母亲告诉我,路是自己选择的,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安,幸福。但母亲唯一有个要求,既然你不结婚,“我们年纪也大了,搬回来,住吧。”家里成员集体默认,这让我觉得在心理上是极大的解放。

    我就这样出柜了。(引文完)

 

    猪哥是最近加入亲友会义工队伍的,曾和我说过家里的事。我回复了他的评论: “我听你说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各自专业上造诣很深。他们在70多岁时得知儿子是同性恋,能相信科学,珍惜民主,敬畏生命,表面看理智冷静,内心恰恰充满对孩子无私的爱。子女需要的,正是父母对自己这样的理解和尊重。祝你可敬的父母健康长寿!”

 

    网友们除了发评论,还发邮件到妈妈信箱——

 

    今天看了您的博客,那个故事很感人。在看到那位朋友出柜后得到最大的理解和安慰时,我眼眶湿润了(还好寝室熄灯了,呵呵~~)。每个同志都希望能有向父母出柜的一天,得到父母的理解、安慰、支持和祝福。而文中主人公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太让人欣慰和羡慕了。也许真的如他所说是因为父母的爱太伟大了。还有回帖中叫“猪哥”的网友的事迹,虽然是那样的默默无声,却依然感动得人要死,羡煞旁人。他们是不幸的(当然我不是认为身为同志就怎么怎么了,只是我们曾经背负了太多的心理负担,而且对于没出柜的同志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又是很幸运的。只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赌这一把,顾虑太多,结果难测,更关键的是父母有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别。我父母是农村人,受教育程度又低,如果要和吴阿姨您交流,连普通话也不怎么会说。我真的难以想像他们得知后会是什么反应……当然我应该是不会形式婚姻的,我一直有意无意地提到我不结婚,单身,他们只是说别开玩笑,一个人以后老了怎么办,或者开玩笑说好的,最好别结,还能省好多钱呢。当然都是些无意识的玩笑话,具体会怎么样也不得而知。我很倔,他们也是看着我这样倔长大的,我是不想走进婚姻去害对方的……我是已经接受自己了,只是我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哪怕是自己的好朋友。这样貌似也算是未完全释然?呵呵~我会尝试着继续向朋友表明身份的,毕竟我也想活在阳光下^_^(引文完)

 

    我一向不主张同志贸然出柜。是否出柜,如何出柜,何时何地向何人出柜,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决定。但我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能够向父母成功出柜的孩子,起码在家里是活得真实的。我认为这种感觉很宝贵,对于提升人生质量很重要。要成功出柜,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庆市妇联主办的《家人》,是商界传媒集团旗下图文并茂的杂志。该刊女记者罗勒专程飞到广州采访我,完成专访《不一样的儿子  一样的母亲》,刊登于《家人》2009年5月号。全文见附录,也许对同志孩子和父母有一定启发——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附录 不一样的儿子 一样的母亲(作者:罗勒)

 

    核心提示:去年底,吴幼坚被提名为“广东省2008年十大新闻人物”。这样的“名”多少来得有些无奈,如果不是因为家有同性恋儿子,62岁的她更愿意每天跳跳舞,偶尔旅游,和寻常老太太一样。不一样的儿子,让她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晚年。 

 

不一样的焰火

 

    1985年,吴幼坚和儿子郑远涛在海边照了一张相,照片上,郑远涛虎头虎脑,天真可爱,吴幼坚衣着时髦,神情恬淡。她很喜欢照相,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生活场景,拍照的,都是丈夫郑成波。

 

    那时候,一切都是正常的。时至今日,吴幼坚不得不承认,尽管自己以平常心看儿子和自己,也希望所有人以平常心看待儿子和他的同类,但事实上,他们是不一样的。就像张国荣所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

 

    吴幼坚说,他们外表、衣着、工作,包括对父母亲人的感情都和普通人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妈妈牵着童年远涛的手去看大海。照片由爸爸拍摄。

 

    变化来自郑远涛高中毕业那一年。一个寻常的夏日夜晚,吴幼坚到儿子房里聊天。当时的杂志编辑吴幼坚说到哪位读者怎么怎么,哪个谁谁又离婚了,工作上又怎么怎么有压力……儿子觉得妈妈掏心掏肺,便也敞开心扉,告诉妈妈:“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呢?”所有采访过吴幼坚的媒体都问过她相同的问题:当时是如何震惊?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才接受儿子的性取向?吴幼坚告诉《家人》记者,她到今天都感到奇怪,她当时真的不恐惧,甚至不惊奇,只是说,啊,你喜欢的人也得喜欢男孩子才行,这样的人肯定很少哦,你怎么找朋友呢?儿子说,现在又不急,慢慢找呗。

 

    直到两天后,吴幼坚才告诉丈夫郑成波,儿子说他是同性恋。在中学教书的丈夫也挺平静,只说等儿子长大一点看吧,也许会变呢。

 

    几年后,郑远涛没有变。吴幼坚54岁生日,21岁的郑远涛带了一个年轻人回来。这个从事美术设计叫扬的年轻人带了一束鲜花祝贺她的生日。吴幼坚明白,儿子的的确确是同性恋了,而这几年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告诉她,一个人的性取向自己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她接受了。“不管他喜欢男孩还是女孩,他总归还是你儿子对不?”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童年远涛与爸爸妈妈在某宾馆合影。

 

一样的甜蜜忧伤

 

    2004年,在吴幼坚的支持下,郑远涛成为广州第一个向媒体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一家人不得不面对许多异样的眼光。她坚持认为,既然医学上已经不把同性恋当作病态,他们也没做坏事丑事,那么就要容许他们存在。2005年,她和儿子一起接受电视采访,用母子俩的经历向世人证明:除了爱情,“他们”和我们没有不同。

 

    郑远涛失恋过,那是由于扬没有勇气向父母表明身份,和他继续相爱下去。吴幼坚关心儿子的感情生活,但从没有催他去找女朋友。

 

    两年后郑远涛参加工作,开始和一个在广州某大学任教的新西兰男人相爱。这个名叫森的外国人非常浪漫,他知道吴幼坚喜欢儿子给她送生日贺卡,于是那一年她生日时,森特意手绘了一张特大贺卡送给她。森的母亲从新西兰来看儿子,两家人同游公园,其乐融融。郑远涛曾经告诉朋友,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宽容的父母。不过,这样的话他从来没有当着父母面说过。“也许不好意思吧。”吴幼坚挺理解儿子。实际上,他们很少一家三口一起谈感情的事,有时候,他们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含蓄。

 

    那张独一无二的手绘特大生日卡,吴幼坚至今珍藏着。“虽然远涛后来提出分手,但毕竟有过值得珍视的过去,两人至今一直是朋友。森是个重感情的人,春节还来我家拜年。”

 

    2005年,郑远涛和一个叫小周的男孩恋爱了。小周来广州过春节住在郑家,吴幼坚和丈夫都很满意。小周远在北京,郑远涛想去北京工作,做妈妈的很舍不得。郑远涛说,相爱的人就应该在一起,何况他在读的是英文文学专业,一直希望有机会上北京发展。这个理由说服了吴幼坚,她明白,母亲对孩子的爱最重要的表现是理解尊重。

 

    儿子去北京生活3年多了,平时,母子俩经常通电话和邮件。有时候打电话过去是小周接的,小周会很有礼貌地叫阿姨,然后把电话交给儿子。这种时候,吴幼坚能够听出一对年轻人的平静快乐,作为母亲,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在等候采访时远涛为爱美的妈妈在月季花前照相。 

 

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很多人问吴幼坚,你难道不想抱孙子享天伦之乐吗,不想延续郑家烟火吗?吴幼坚每次都坚定地说,不在乎那些,丈夫从小是个孤儿,对家族血脉看得很淡;自己出身老干部家庭,父母一向讲民主,自己也思想开明。在采访中,她笑着说:“如果我儿子不是个同性恋者,他会像多数异性恋者那样结婚,我有媳妇的话肯定是个好婆婆。只要是儿子喜欢的人,我一定会喜欢,男孩女孩都一样。”

 

    命运没有给吴幼坚选择做异性恋者母亲的机会,由不得她考虑是否愿意,就成了同性恋者的母亲。如何适应这个从未设想过的角色?她找到了方法——像所有母亲一样,接受他,爱他就是了。

 

    公开支持儿子之后,吴幼坚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了解。一些同性恋者向家人“出柜”之后,父母不能接受,用自杀来阻拦儿女,企图让他们改变性倾向;很多人被逼着同异性恋结婚,表面正常,却不快乐;大多数人并不认同同性恋,他们不时会遭受歧视;他们的恋情,面临很多法律和人伦的盲区……她有了做点什么的想法。

 

    2007年,儿子从北京专程回来出席好友的婚礼。这位好友是个异性恋者,选定儿子做自己的伴郎。他和儿子从大一开始的真挚友谊,进一步让吴幼坚意识到:要帮助更多异性恋者了解同性恋者,像这位朋友一样用平常心看同性恋者。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远涛知道妈妈喜欢美化博客,特地拍摄月季花备用。阿坚全家祝朋友们“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儿子前脚回北京,吴幼坚后脚请这位朋友帮忙买了一台电脑,当天晚上开始学打字。几天后,年届六旬从未摸过电脑的她写出了第一篇博文。她的博客三色堇花园渐渐成了同性恋者和他们的亲友喜爱的平台,“三色堇妈妈信箱”每天都收到各地邮件。2008年6月,她发起成立“同性恋亲友会”,开通了亲友会热线,每周三天雷打不动地接受咨询。

 

    有人说她爱出风头,吴幼坚哈哈一笑,这算什么,更惊世骇俗的事情她十几年前就做过了。46岁那年,她自费出版了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在国内普通人中是第一位。对于别人说她用同性恋儿子来炒作自己,吴幼坚坦然回应:“我不是商人,不图经济利益,犯得着拿儿子来炒作吗?但我是希望出名的,越出名我的话越有力度。”她说,自己只是想让人们有更宽容的认知,理解接纳像儿子一样的同性恋者。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1993年阿坚出版的影集封面,由曾获国家书籍装帧设计一等奖的曹磊义务设计。

 

    相比之下,儿子郑远涛的生活更加平静低调。他认为人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任务,24岁那年公开同性恋身份是必要的,近几年不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必要的。2008年,郑远涛翻译完一部28万字的外国历史小说。2008年5月,吴幼坚到北京,在儿子的小家生活了一周。每晚,小周都会切好水果配上酸奶,然后送到她房间电脑旁,早晨则会为她冲一杯咖啡。 “挺好的,感觉就像有两个儿子。”吴幼坚很满意。

 

    2009年4月,吴幼坚62岁生日。那一天,照例收到了儿子从北京寄来的卡片。不同的是,她还收到了来自其他“儿女”的礼物。这些同性恋者尊称她为“吴妈妈”。她接受了这个称谓,但她知道,他们更为渴望的,是来自父母亲人的理解和关爱。她认为,孩子健康和快乐,才是一个母亲最高的企盼。想明白这一点,所有父母都会很轻松,不管儿女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刊于《家人》20095月号)

 

原文网址 http://www.caistv.com/html/2009-05-18/120995.shtml

 

《家人》:不一样的儿子 <wbr> <wbr>一样的母亲

阿坚在广州某咖啡厅接受采访,由女记者罗勒为她拍摄。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02037611068  周一、三、五晚上10时-凌晨1时,由阿坚接听。

寻找同志伴侣请上阿强站长的夫夫网 http://www.aifufu.com/  因为诚信  所以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