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ook世界都市》:同志母亲的旗手
□ 鹿童·王
阿坚的话
本文刊于《ilook世界都市》杂志2009年8月刊,编辑卡生,文/图鹿童·王。鹿童身材纤巧却带着相当重的相机,说自己对摄影的兴趣胜过文学。她专程到广州采访我,头回约见在东湖公园湖心岛露天舞池。她走在贴水桥上,已望见我和一位男士在跳慢三,走近后点点头就开始拍摄。随即又拍摄我和女伴阿华跳牛仔舞,最后还要求我独舞让她拍摄。我跳舞全凭别人带领,不会自由发挥(准确地说是不敢,在这点上还放不开),只好原地转几圈权当舞蹈了。接下来鹿童和我在湖畔榕荫下,无拘无束地交谈。她熟悉我的博客,了解我的基本情况,采访进行得十分轻松。她还替我拍摄了不少照片,边看镜头边笑道:“哇,真好看!”“哎呀,太美了!”流露着天真率性的可爱劲。回深圳后她完成了人物专访,还选了几张“得意之作”发往北京。可是照片没能过关,说是太生活化了,呵呵。后来鹿童再次来广州,约我在东山宾馆和新河浦一带,又拍摄了一批照片。她还那样兴致勃勃地选景、拍摄,直到天色昏暗才与我在地铁道别。等我接到编辑部寄来的杂志,才看到选用了最大那幅头像,其实也是拍摄的最后一张。这么说,前面所有努力都是铺垫哦。
正文开始之前宣布一件事:本人的“播客”2009年9月3日更新,上传了同志亦凡人节目视频:《彩虹旗下的俺爹俺娘》。我已完整地看了一遍,录制相当认真,播放效果不错。网友们不妨抽空看看,最好留下意见。谢谢各位!

阿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2009年7月,62岁)
(王鹿童摄)
正文——
“为什么必须像异性恋的性生活才是正常的?我很少听到同性恋诋毁异性恋情,但总听到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行为的反感和指责。”
《ilook世界都市》编辑卡生 文/图 鹿童·王
时光闪回到2004年,一个叫郑远涛的广东年轻人在某电视节目中亮相,成为中国首位向媒体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坚注:中国首位是崔子恩)。一年后,在媒体的邀请下,他的母亲吴幼坚也站了出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在过往的节目中,作为特殊群体,遮遮掩掩的出镜方式成为惯例,可这次却是正大光明得很不一般,真名实姓、具体单位、年龄,没有马赛克,“自己主动讲出来,少了让别人瞎想的机会,让公众尽可能地通过各种媒体正面地了解,会迎来舆论上的压力,同时也有很大的坦然。”这次亮相也将花甲之年的吴幼坚从此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公众舞台。“有了第一次亮相就没得退了,如果在中途销声匿迹反倒会遭人口舌,也会令许多原本透过我们的行动看到希望,同样想向父母出柜的同性恋者产生退避心理,我们决定了要做表率,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站直了,别趴下。”

郑远涛的近照和母亲的专访及照片放在同一期杂志中。
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仅仅是段开场白,接下来的吴幼坚积极地展开了一系列与同性恋有关的行动。60岁,学习上网,开通个人博客,频繁出席各地讲座,成立“中国同性恋亲友会”,并以个人名义开通国内首条“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从一个同志的母亲,成为无数同性恋心目中的吴妈妈。她的种种举动在这个墨守成规的传统国家—下激起干层浪,引来国内外媒体争相关注:《我的儿子是同性恋》、《一位母亲的战役》以及法国《世界报》的《一位领导同性恋父母运动的母亲旗手》等。

再次拍摄那个下午十分炎热,到黄昏已经疲累了,女记者提议在人行道浓绿植物前照相,阿坚干脆坐下休息。
随着名气的高涨,同性恋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大张旗鼓的高调出镜,让吴幼坚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引来不少风言风语。在她的博客长期有反同性恋群体用诸多化名抵制她的行为,甚至还有恶意的人身攻击,吴幼坚从不避讳,根据具体情况收纳整理,然后理性完善地发帖公开回应。外人都觉得她压力甚大,她却淡然表示,“攻击是很必然的,因为社会对同性恋始终持有偏见,但是我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患得患失。”从事了7年(坚注:从事了37年)文字工作,被同行誉为“金牌校对”的吴幼坚正言:“别指望我会后退半步。”这种气魄和勇气来自一位62岁的中国同志母亲。
初次拍摄是某日上午,阿坚按记者要求转上几圈。
郑远涛早在18岁便正式向家庭表露同性恋身份,尽管在这之前,远涛就“小聪明”地给母亲介绍了许多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和小说作为铺垫,可真的来临,仍然紧张得一夜未眠,开明的母亲却香甜睡去,两天后才向远涛的父亲提起。在母亲的宽容理解中,郑远涛19岁(坚注:应为21岁起)在“爱白网”(著名同性恋网站)担任义工,做美国同志心理学星星博士的问答翻译(坚注:应为问答编辑),参与许多同性恋的工作。他的每个男朋友都会带回家,向父母交代。“对于我们家庭来说,他是GAY的事实,就像呼吸一样自然。”2006年,远涛决定北上与男友小周团聚,父母欣然接受。吴幼坚说:“他很正直、很善良、很快乐地成长就可以了,最重要是过上他想要的生活。目前他做到了,我有什么不值得高兴的呢?”

女记者特地强调了画面的动感。
2006年底,吴幼坚开通“三色堇”个人博客,引来无数同性恋网友的关注,“纸条”、“留言”蜂拥而至,除了关注、感谢,他(她)们有太多问题需要倾诉:性向、出柜、甚至假婚(坚注:形式婚姻)的问题等。就这样,“三色堇妈妈信箱”出现了。同性恋群体很难得到其他非同性恋的认可,而吴幼坚正好是这一类,同时又扮演了家人的角色,于是慕名而来的同性恋者越来越多,包括后来几次在知名媒体的亮相,让吴幼坚的同性恋亲友之路逐步形成。

怀着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由此而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评价,阿坚淡定一笑。
说回吴幼坚不遗余力所做的工作:中国同性恋亲友会。它是中国首个以同性恋者及其亲友为主体的民间组织,解决和帮助同性恋和亲友之间的关系,以及推动同性恋群体得到社会认可的进程。成立一年来发展会员30多个,义工百余名。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即便是许多同性恋者已经向家里“出柜”,父母也表示接受,但仍然持默许的态良,讳莫如深。吴幼坚依靠博客的纸条功能和每周3次的“亲友热线”,与同性恋朋友交流,解决他(她)们的各种问题,引导他(她)们从暗处走向阳光的健康心态:“许多同性恋父母甚至产生自责心理,觉得对不起孩子,是家长的原因在成长阶段没有正确疏导,导致孩子同性恋。这些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什么样的家庭都有可能出生什么样的孩子。”尽管星星之火并不能改变同性恋在当前社会中的现状,但是她的行动早已脱离了私己,“希望有一天人们听到同性恋就像听到异性恋一样的自然正常。”

阿坚在每天跳舞的湖心岛榕荫下,接受记者采访像和女友谈心一样轻松舒畅。
吴幼坚精力充沛思想解放,坚信人与人是平等的,包括性的选择,“为什么必须像我们这样的性生活才是正常的?我很少听到同性恋诋毁异性恋情,但总听到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行为的反感和指责。我觉得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应该交给科学家去研究,正视它的存在,这不是一种病。”在2009年被新华社推荐为“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坚注:2008年度)候选人时,吴幼坚明确表态希望当选,因为这样能具备更大的影响力,从而为同志群体做更多的实事。有媒体问吴幼坚的同事:“如果有一个同性恋的儿子你也敢站出来吗?”同事说:“只有一个吴幼坚。”她在62岁生日时写道:“我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远涛,但很多男孩女孩叫我妈妈。”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句:“把爱放大,才是现代人。”这一年,儿子郑远涛完成了28万字的长篇历史名著翻译,不久将会在国内出版,标志着我国出版界对同性恋题材的逐渐放宽。
吴幼坚博客:http://blog.sina
.com .cn/3si
原文刊登于《ilook世界都市》2009年8月号(总第134期)

据网友反映,本期杂志已经脱销,据说有个别书报亭将原价20元的杂志,卖到168元一本。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020-37611068
周一、三、五晚上10时-凌晨1时,由阿坚接听。
寻找同志伴侣请上阿强站长的夫夫网 http://www.aifufu.com/ 因为诚信
所以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