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坚下午在某西餐厅接受重庆《家人》杂志采访请女记者拍摄之近照(2009.2.17,61岁)
阿坚给一位同性恋者母亲的公开回复
□ 吴幼坚
亲友会2月15日在中侨大厦举办情人节联欢那天,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会场之内,没料到有人于咫尺之遥关注着我们,那是一对母子——同性恋者H和他的母亲。我是次日读到H母亲两则留言才知晓内情的。我觉得她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决定公开回复,借此将一些事例和自己的思考告诉更多父母——

H的母亲:你好!我们近70人在中侨大厦活动,你已和儿子来到,本可约我出来见面交谈,相信即使只是简单几句,都会帮助你减轻内心焦虑。如果进去感受一下男女孩子们轻松欢乐的情绪,将更有利于放下精神负担。而且我觉得那样做,H远离母亲和亲朋求学异国,也会因与亲友会建立联系,而不再孤单困惑。幸好网络世界无垠,空间距离无法阻隔心灵沟通。如果愿意,你和H都可来信,也可拨打我另一部电话交流。
昨天未曾相见虽略感遗憾,我仍非常感谢你照顾到儿子心意,特地去到离我们最近之处。仅从这点已看出你和我一样,都有着善良无私的母爱。我想这是母子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基础。透过留言字里行间,知你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素养,同时亦深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而你比我及多数同胞幸运的是有机会去到法国,亲身感受西方国家的文明。这对于我们从人性、人权角度理解同性恋很有好处。
长期以来,多数家长有意无意地将孩子视作私产,不许成年子女独立思考、行动,只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由父母包办一切。家长从子女学龄前就安排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等;读书了,考哪间小学、中学、大学,学什么专业,在哪里就业,等等,都要听从家长指令;人际关系方面,从小和哪些人来往,何时准许恋爱,何时应该结婚,找个怎样的对象,婚后何时要孩子,等等,皆唯父母之命是从。家长们认定自己是替子女幸福着想,不明白子女是自由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去倾听子女内心真实的渴求,甚至伤害了子女还不自知。子女无法向父母说出心里话,于是年龄越大代沟越深,不愿在父母身边生活,回到家就躲进房间面对电脑。
我公开表态支持同性恋者以来,很多孩子向我诉说出柜后的遭遇。听得最多的是父母不接受子女的性倾向,责骂子女心理变态、生理有病,有些还打子女,实行软禁。不少父母以死相逼,强迫子女变回异性恋。一位青年打来电话说,得知他是同性恋,爸爸闹着要喝农药,妈妈站上4楼窗台要往下跳,你说我还怎么敢坚持?!前几天他又在我博客留言:“……我好累,真想死了算了,昨晚我又和父亲大吵,他骂我,叫我不要搞同性恋,丢人,人类无法繁殖,上午我妈妈又骂我把钱给那些牲畜不是人的人了,我生气一个人在大街上没头没脑地逛,我爱人又问我要钱租房子,可我单位还没发钱,我拿什么给他啊。如果父母逼我,到时工作没了,我会带着我的爱人到处流浪……”
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婚姻法,剥夺了成年子女恋爱婚姻的自由。一位母亲明知女儿与女友相爱,却说,如果你搞同性恋,我先亲手杀死你再自杀!一对对早已就业的同性爱侣被拆散,父母不停地安排儿子去相亲,说哪怕找个女人马马虎虎结婚,生下后代再离婚,也不能丢人现眼!更有甚者,暗示儿子娶老婆回家,再出去找男人家长就不管了,或者对女儿说,宁可你一辈子不嫁也不准爱女人!日前,一位拉拉来信说:“我父母现在天天和我谈话,说一定要我转变回来,不能走这条路。我爸甚至说:‘你有痛苦就放在心里吧,就算为我付出,就算看在我的面子上,去结婚生孩子。’还说我给他找的资料他肯定不会看,说网上的信息有很多都是错的,不能看的。我已经无语了。没有什么可再说。我的人生就到此为止了,别说幸福了,笑一笑都不可能了。我是多么多么后悔向他出柜。时光为什么不能倒流呢……”
本来社会对同性恋就存在偏见歧视,孩子们很难像异性恋那样活得舒展,如果家庭再不接纳自己,孩子们哪有幸福爱情可言?同样是日前,我听到一个孩子动情地说起妈妈。由于受娘家影响,妈妈从小就是基督徒。春节他向妈妈出柜,以为妈妈无法接受,却意外地听到妈妈说,无论你是怎样一个人,你都是我最爱那个唯一儿子。他双泪长流,情不自禁地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54岁的母亲淌着热泪让他起身,安慰说会设法告知并说服丈夫接受儿子。这样的妈妈是多么可亲可敬!H的母亲,不知名的女士,写到这里,我想说你也同样可亲可敬。我浏览了H的博客“Guitar—《放手去爱》”,他发表于2月13日的博文这样写道——
明天是西方神话的情人节,可是中国人却喜爱得很,这让一些孤单的年少蠢动不已,在这个纷乱狂躁的世界,有点色彩迷失的季节,懵懂的人总会做些冲动的事。我又何尝不是呢?原本准备对着2008大哭一场就这样告别逝去的痛苦,竟在最后的夜晚收到妈妈的原谅。都怪自己总是不懂得与妈妈的沟通,高傲地隐藏一切秘密总给自己带来无言的内伤。我相信母爱的伟大,更等同于《黑夜传说》里科维努斯弥留时对自己儿子的真爱之言:“不管他变成什么样……他始终是我儿子”。很感动这句美丽的语言和无尽的爱。但愿同样的爱会伴我永远,也与其他需要的人一样伴随一生……

众所周知,中国尚未通过同性婚姻法,同性恋者的爱情得不到法律保护。多数子女迫于父母压力,违心地走进异性婚姻,制造一个个先天不足的残缺家庭(即使维持婚姻也没有真正爱情)。少数子女设法躲开父母视线,编造借口拖延婚事,实际上和情侣秘密同居,更有些孩子离家出走怕被发现踪迹,强抑着对双亲的思念……种种不正常现象,使我很替家长难过,也很替孩子难过。亲子之间血肉相连,本是世间最亲近的人,为什么仅仅因为“同性恋”,双方就不能以爱的名义沟通,而非要弄得两败俱伤、你死我活?
很多父母明明看着孩子成人,一直以孩子的优秀为荣,为何一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就觉得颜面丢尽?欣慰的是你对儿子H的评价不变:“知识广博,兴趣多样”。当今世界潮流提倡和谐,构建多元、宽容社会,家庭内部更应以人为本,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坦诚交心。很多人认为要冲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极难,其实关键在于想通想透四个“事”:同性恋不是坏事、错事、丑事,那就没事。在亲友面前替孩子说真话也许困难,但家长大可找到代为解释的理由。社会怎么看、旁人怎么说,无须一一顾及,身为父母关爱孩子,实为天职,理所当然,理直气壮,问心无愧。让我们共勉:为孩子的健康快乐人生,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
阿坚后记:
浏览H的博客,有两段文字给我印象较深——
好奇的心情,阴阴的天气,热烈的气氛,满周的G和L,矗立的大厦,很近的城市,太远的人情,淡蓝的车窗外无法捕捉的笑颜与明明感觉得到的快乐,而我只有就坐在狭小的空间奢侈地幻想。然后跟着一个总说很爱我疼我的女人就这样缓缓地走过中侨,游过东山,仰慕翰林,顶拜烈士,回到故乡礼见逝去的灵魂……无非在告诉一个男孩什么是男人和男人标志。
人总会长大,更会变得理性很多,经历得多了,渐渐也就明白得多了,学着珍惜自己和享受快乐才会有意义。十九岁的我向上帝祈福:一、请外婆原谅妈咪对老爸的执着,还有疾病远离妈咪;二、祝我不会在远方太孤单;三、愿奶奶的脚会很快好起来;四、最后祝我关心的陌生朋友永远幸福,愿这个社会不会给我们太多的磨难,而是更多的理解。
我给H留下了评论:“已赴远方求学的年轻朋友,我在你故乡的省会羊城,遥祝你生日快乐!那天你没有和妈妈一起参加我们在中侨大厦的联欢,我事后得知深感遗憾。所幸我们并未中止联系,相信你和亲友会朋友的情谊将巩固发展。盼你下次归国探亲时与我们欢聚畅谈。请代我问候深爱你的妈妈,祝你们健康快乐、心想事成!”(2009-02-17
10:36:18)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 020-37611068
每周一、三、五晚10时-凌晨1时,由吴幼坚本人接听,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