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2009-01-05 20:03:39)
标签:

同性恋亲友会

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广州日报

抱团取暖

情感

分类: 传媒学界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恳谈会结束,阿坚步行回家途中,让人帮忙在龟岗大马路尽头小景照相,特意说明要显示所穿的新鞋,那是某位同志送的,穿新鞋走新路,2009年一定走得更快更稳。(2009.1.5,61岁)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 吴幼坚

 

    忙了很多日子,会期仅一天半的首届同志亲友恳谈会,于2009年1月5日中午圆满结束了。我从头至尾参与了全部筹备,包括订入住酒店、开会场地、餐厅,收集整理参会人员名单……阿强因为最年轻,住在会务室关照全局,同时担任记录报道;阿山主持了全部会议,三场都发挥得十分出色;阿平、Max、阿亮、小彬、阿升等义工,周到细致地为会议服务,让人们看到亲友会团结向上的良好形象。与会客人一致称赞恳谈会开得好,这里我首先要向各位义工道谢,大家辛苦了。

 

    1月4日晚上,阿山陪同外地亲友孙爸爸、王妈妈、钟妈妈等,去逛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夜里9点,熊仔又陪着爸爸妈妈去到历史悠久的陶陶居茶楼,和阿山他们一起饮夜茶。西关一带典型的广州风情,给客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更为刻骨铭心的,则是亲人之间真挚的爱。我没有参加4日晚的活动,不过5日凌晨却有一位同志,在我博客以评论形式写了所见所闻。他就是义工联欢后我发表了与他合影的浩子。他写道(2009-01-05 03:46:28)——

 

    今天召开的亲友恳谈会感觉比我预测的,还要好,还要壮观,还要伟大!每一个同性恋亲友:姐姐、爸爸、妈妈、嫂子、伴侣、弟弟……都敞开心扉,述说自己的故事,有心酸有苦恼也有幸福和甜美。

 

    晚上,我们去上下九游玩,我和唐山的王妈妈逛街时,手是一直拉着的!我和王妈妈谈了很多,她都一一豪爽开心地回答了我,我和唐山的妈妈拥抱——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伟大的母爱!感受到父母是很包容我们的,父母还是爱我们的!

 

    21点我们又和熊仔的父母一行10人一起去陶陶居喝茶。熊仔的爸爸,前几天当这位严父知道儿子是同性恋时哭了。熊仔妈是一个慈母,曾经因为儿子整天心情抑郁逃避回家而伤心苦恼。在今天的会议上熊仔和爸妈抱头流泪,但和其他父母交流之后,晚上我看到熊仔父母已经摆脱困惑,笑容也绽放在脸上。一向很沉默的严父,也畅快地和我们交流起来,熊仔妈还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乡旅游观光,要带我们去做美容!

 

    这次亲友恳谈会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实际意义的。来自大连的孙爸爸对我说,他从来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同志父母能坐在一起畅谈心扉。熊仔的爸妈说:“谢谢你们,有你们我就放心了!”阿坤的妈妈说:“谢谢,谢谢吴妈妈!”吴阿姨,我也要谢谢您,谢谢您为这个群体付出的一切,谢谢您筹办这么伟大的聚会!(引文完)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1月5日上午会场一瞥

 

    来开会的人和网友们,纷纷对我表示感谢,其实是对亲友会致谢。但我们认为大爱不言谢,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助于整个群体,也有助于亲友会每个成员。4日上午听我宣读了儿子来信,一位认识他的同志说,吴阿姨培养孩子是成功的,远涛非常大气。另一位异性恋记者也说,他的信写得真好!浩子写的评论也提到那封信,他说:“今天倾听吴阿姨朗读儿子远涛给母亲的一封信,情到深处或者叫做一种感动,语言开始变得哽咽。远涛信中写道:‘别因为一些极端人士的批评谩骂而恼火——在反作用力中成长成熟,可能速度最快;骂得越凶,也说明你的言论越有力度。至于人身攻击,更是对方理屈词穷后耍赖的招数,可以一笑置之。’这些也是我想要说的话。吴妈妈今天会上我曾经发问:作为中国第一位公开支持的同志母亲,您是否感觉到孤单?我想说:吴妈妈,您并不孤单。是爱让您接受儿子,也是因为爱今天同志父母才走在了一起。”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这是一个有古老东山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小景

 

    我读信过程中一时哽咽泪光盈盈,浩子或者更多的人,容易理解为委屈、孤单,其实非也。是这样一句使我情难自禁:“随着亲友会的发展,应该出现更多爱同志儿女的爸爸妈妈,并且被我们所记住。”我从来信来电中,触摸到不少同志父母的心灵。他们由于不理解同性恋而焦虑恐慌,但怀着爱努力寻求答案,尽量学着正视现实,做合格的同志父母。我和孙爸爸、钟妈妈这样站出来的父母是少数,所以很多感激的话说给了我们,很多荣誉落在了我们头上。可是我的儿子却提醒大家,记住更多不出名的爸爸妈妈,他们对子女的爱同样是深沉无私的。

 

    信中另一处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是带着哭声读完的。它是儿子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在首届亲友恳谈会闭幕之际,我愿再次引用——

 

    我相信,所有认真生活的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自由,打破框框,忠实地按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人生的愿望。亲友会只是一个灯塔,放出一点鼓励的光芒,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从一线灯火中点燃勇气和智慧。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附录  同性恋亲友恳谈个个泪流满面  40多名同性恋者及其亲友昨袒露心声

(《广州日报》2009年1月5日 )

 

□ 《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智军

 

    “妈妈主动问我‘是不是gay?’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父母是永远无私地爱着子女的。我要对爸爸妈妈说,谢谢!”昨天,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同性恋者亲友恳谈会上,广州某高校学生熊仔(化名)泪流满面地讲述了自己“出柜”(特指同性恋者表明性倾向)的经过。一旁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随即一家三口抱头痛哭。

 

    当天有来自辽宁、湖南、广东等十多个省份的40多名同性恋者及其亲友,在会上纷纷袒露心声,“抱团取暖”。

 

故事一  担心父母不接受 “乖仔”不敢回家

 

  “我们整个家族都夸他是‘乖仔’,可没想到他是gay,我真的很难受。”被儿子请到现场受教育的熊仔妈妈自从坐进会场,眼泪就没停过。

 

  她说,高大、白净的熊仔,在同学和亲友眼中一直是一个懂事、优秀的学生。有段时间觉得他很奇怪,经常晚回家,而且一回来就号啕大哭:“妈妈,我对不起你。”妈妈不明所以,骂了他几句“没出息”,他竟然不敢回家了。最近,熊仔的弟弟揭开谜底:“哥哥是gay,妈妈你别老骂他了,他内心很挣扎,怕你们知道了难过。”

 

  “我当时就崩溃了。我们潮汕乡下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强,他喜欢男人,我们怎么办啊?”熊仔妈妈说,知道真相后,她内心仍有疙瘩,时刻担心儿子会因“这个身份”被亲友熟人嘲笑,导致前途受阻,更担心他会孤老终生,将来的道路越发艰难。

 

  为了保护儿子,夫妻俩只好瞒住所有亲人,但由于压力极大,内心受尽煎熬。最近,熊仔的爷爷生病住院,天天惦念着让他尽快找个孙媳妇。来广州的前一天,爸爸大哭一场,怕爷爷、奶奶万一知情,接受不了。

 

  熊仔一家的故事在同性恋者家属中引发强烈共鸣,几乎每个人都泪湿衣襟。一位义工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接受子女丢来的“炸弹”,很多人天天以泪洗面,想尽各种办法给儿女“治病”,希望能让孩子“改性”。

 

故事二  曾揣菜刀要儿改“性”  现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孩子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那么大的压力,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也不理解、不宽容,叫他们怎么办呢!”62岁的大连人孙伯告诉记者,他以前是“八竿子也把脑筋搭不到同性恋这根弦上”。

 

  7年前,得知28岁的儿子与合租三年的室友是情侣关系后,老孙犹如五雷轰顶,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瞪着通红的眼睛,揣把菜刀直奔儿子和男友的住所,决定杀掉“不争气”的儿子之后,自己再自杀。所幸被老伴劝住,才没有闹出人命来。

 

  当时,他心怀一丝幻想:只要把儿子和那个男人掰开,儿子就能“重归正途”。但相处的时间久了,他觉得很难实现这个计划,便仇恨起整个同性恋人群,买了汽油,打算伺机烧掉儿子开的同性恋酒吧。

 

  没想到,在酒吧帮忙等待时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向“孙爸爸”倾诉起了无法向家人开口的痛苦心事,甚至流下了无法在外人面前流的男儿泪。

 

  渐渐地,老孙的偏见消退了。经过三年的挣扎,他觉得最重要的是儿子幸福,自己也要直面现实。2005年,他一手创办了全国第一条面向同性恋者及其父母的支持热线,鼓励父母接受孩子只爱同性人的现实。

 

  老孙说,现在自己还动员老伴将准备留给儿子娶媳妇的钱拿了出来,给儿子和男友买了房子,也称呼儿子的男友为“咱儿子”,一家四口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故事三 通信三年苦求女儿  最终平静接受事实

 

  “同语爱女”编辑组曾收到四封特别的信。这是一位新疆少数民族父亲与身为“拉拉”(女同性恋)的女儿从2005年2月到2008年5月间的书信来往。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生活在边陲小镇的父亲,惊奇地收到女儿写的信,女儿坦承自己爱上了女孩。

 

  他在第一封回信中,痛诉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掉进了无底的悬崖,努力说服女儿不要违背人类“男女搭配,生儿育女”的繁衍规律,苦苦哀求“骑我脖子的小宝贝儿,我多想有一天,我的外孙也能骑到我的脖子上?难道你就不能给爸爸一个机会么?”

 

  第二封信,父亲意识到自己给女儿造成了痛苦和伤害,但也要求女儿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希望“自己有一个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女儿”。

 

  经过多次通信,最后一封信,父亲接受了事实,发现女儿仍然是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变,没有违法,也没有做不道德的事,事业上很出色,仍然热恋着同性。“只要她是不违背道德的,就应该受到尊重和爱护,给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专家:

 

    同性恋者声音被压抑

 

  中山大学中文系性别平等研究专家宋素凤博士指出,目前认为,同性恋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为3%~10%,有些人据此认为围绕同性恋者产生的各种问题属于“少数派问题”,无足轻重。宋素凤反驳称,一个社会不能以人数多寡来判断问题是否具有重要性,“更不能因为觉得人少,就抹杀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对权利的保障”。

 

  同性恋者“被迫沉默”

 

  有些人认为同性恋者群体很神秘,离自己很远,殊不知身边熟人就有可能是被迫隐瞒身份的同性恋者。“正因为他们的声音在人们的漠视、歧视中被压抑住了,发不出来,才会让你有‘这个话题很遥远’的错觉。”宋素凤认为,同性恋者亲友群体也有“被迫沉默”的问题。

 

  同性恋者常有孤独感

 

  “同性恋在社会中属于少数,而‘出柜’的同性恋者目前在这个群体中又属于少数中的少数,同性恋者常有孤独感,‘出柜’同性恋者的亲人也是孤独的!”吴幼坚阿姨表示,太少人敢来代表这个群体发出声音,很多人都对抛头露面存有顾虑。她希望通过举办恳谈会,利用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形式,“抱团取暖”来消除同性恋者父母的孤独感,促进家庭和谐。

 

数字:热线开通4个月 接听电话258

 

    去年6月,国内第一个同性恋亲友支持团体——同性恋亲友会在广州成立,随即创办了由同性恋者母亲吴幼坚主持的免费咨询热线020-37611068,每周一、三、五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1时开通。开办4个多月以来,已接听电话258个,为同性恋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咨询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地,远在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留学生也致电热线寻求向父母“出柜”的策略。这次有三四对参加恳谈会的同性恋者家庭,正是在吴阿姨的鼓励下才实现了向父母“出柜”的过程。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  020-37611068  每周一、三、五晚10时-凌晨1时,由吴幼坚本人接听,欢迎交流。

 

广州日报报道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