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2008-11-28 23:35:00)
标签:

同性恋亲友会

热线

南方都市报

广东电视

珠江频道

情感

分类: 传媒学界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阿坚在东湖公园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2008.11.28,61岁)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 吴幼坚

 

  上篇博文是今晨发表的,末尾写到《南方都市报》刊登了有关我的报道。如今我把买回的报纸拍摄下来,让网友们看看版面效果。3年前的11月8日,该报“人物”栏目刊登《郑远涛:我有责任公开同性恋者身份》,3年后的11月28日,该报同样在“人物”栏目刊登《吴幼坚:“出柜”者父母的孤独》(我将它作为本文附录放在后面)。先后采访儿子和母亲的是同一位女记者严艳。在上述两篇报道之间,远涛文章《张爱玲在上海最后的牵挂》不迟不早于11月25日发表,仿佛是一支插曲,而我则于次日接受采访。远涛、严艳、我和编辑彼此并没有通气,令人不得不相信是碰巧。还有一点,三篇文章无一例外都占了整版,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即使不迷信,我也注意到3年之间,先是“8”后是“28”,挺吉祥的“发”和“易发”。我期待的不是个人发财,而是亲友会发展,同志事业发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相信这是真理。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阿坚接受电视采访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因怕闪光灯影响摄像,关机后义工才补拍采访场景。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采访结束后阿坚与记者曹雉文合影

 

  今天上午9点半,我和亲友会部分义工一起接受电视采访。广东电视珠江频道《630新闻》是广东省新闻咨讯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栏目,也是广东省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栏目之一,影响力遍及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邻近各省。

  
  正如节目宣传所说,《630新闻》的旗帜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630新闻》,百姓的新闻。我们接受的正是这一栏目的采访。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义工林枫接受了采访

 

  非常感谢义工林枫、小瞳、小彬、若哲、阿晨、张辉,以及小瞳的女友,他们昨晚接到我电话通知,就爽快地答应今天配合我出镜。我们准时在东湖公园九曲桥头集合,在明媚的阳光下边说笑边前行,电视台摄像师开始跟拍。走过喷泉广场时正是喷水时间,摄像师透过水幕拍下我们的身影。来到中秋同赏月的贴水桥,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远涛和我、和男友的彩照,还有爱白志愿者的活动场景。张辉还应电视台记者要求,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红梅颂》。然后在湖心岛水边榕荫下,记者分别采访了我和林枫、小瞳。最后一行人来到市疾控中心,拍摄了动员同性恋者接受HIV免费检测的场面。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义工小瞳接受了采访

 

  晚上6:29,《630新闻》首次播出,我看到白天拍摄的内容。节目虽然只有两分钟,但是正面宣传了同性恋群体,突出了亲友会,对观众进行了防艾知识的普及,还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们留下了亲友会资料,将来回顾历史会更加生动。节目重播时间是明天早上7:13,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不妨收看。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附录  吴幼坚:“出柜”者父母的孤独

 

□《南方都市报》记者 严艳 实习生 陆晓鑫

 

●她是国内首位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

●她开设个人博客,开通“同性恋亲友会”热线

●她在推动同性恋“父母认同”中饱尝酸甜苦辣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阿坚在广东美术馆庭院(2007年11月,60岁) (《南方人物周刊》摄影记者大食摄)

 

吴幼坚:“出柜”者父母的孤独

 

   “其实我也分析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出来骂我,除了一部分传统的观念认为我这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要跑出来抛头露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我的行为‘误导’了他们的孩子。”

 “我的态度很明确,同性恋不是坏事、错事、丑事,那就是没事。”

                                                         ———吴幼坚

  

  在自己的博客上,花甲之年的吴幼坚自称“阿坚”,而网友们则热情地称她为“吴阿姨”。三年前,儿子郑远涛成为中国首位向媒体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吴幼坚则是首位站出来公开支持儿子的母亲。三年来,在儿子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时,吴幼坚却频频以自己的方式活跃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她开通个人博客,为同性恋人群“正名”;又发起国内首条同性恋亲友会热线,推动同性恋父母认同……吴幼坚的举动令无数同性恋者视其为知心阿姨,同时也招来众多“圈外”人士的厉骂,有人骂她是疯婆子,借儿子出风头,很多人担心吴的这种“张扬”,会误导孩子的性取向……

  

  11月26日,阳光明媚的下午,吴幼坚与记者相约在广州一家西餐厅见面。她穿一件彩色横纹毛衣,随身带着数码相机,眼神敏锐,语气轻快,很难看出已有61岁的年纪。入座后,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儿子前两天在报纸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篇研究张爱玲的文章;在他28岁生日的时候,完成了28万字历史长篇小说的翻译……

 

  和所有母亲一样,吴幼坚毫不掩饰对孩子的珍爱与自豪,这种朴实的幸福感,令她在推动同性恋父母认同的事业上找到了原动力。

 

“我曾被骂得一塌糊涂”

  

  2007年,在公开身份两年后,60岁的吴幼坚开起了一个名叫“三色堇”的个人博客,当她第一篇公开支持同性恋的博文《为了心中的彩虹》发表时,博客一下子吸引了两三万的访问量,网友们对于这个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并不宽容,多数人在博客上留言开骂,“我被骂得一塌糊涂!”

  

  吴幼坚向记者细数那些留言,“他们骂我自己搞出了同性恋儿子,还以为光荣,说我脑袋进水了,是个疯婆子,骂我丢了祖宗的脸……”刚刚开博的吴幼坚说当时的确有些意外,从来没有受到别人如此强烈的攻击,她有些自嘲地笑道,“关键那些人骂你一顿,你还找不到他。”

  

  很多开骂的网友,回帖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知道你会删掉我的留言,但我还是要说……”吴幼坚说自己确实可以一删了之,但她没有,“如果没有反面意见,我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天性开朗的吴幼坚把这些骂声打包成集,套用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将之集成一栏目叫《沤肥共欣赏》(坚注:此处不准确,应是写出博文《奇文共欣赏,沤肥没商量》,把反面意见作为附录发表)。

  

  “其实我也分析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出来骂我,除了一部分传统观念认为我这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要跑出来抛头露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我的行为‘误导’了他们的孩子。”吴幼坚说,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尚未确定性倾向,她大肆宣扬同性恋认同,会把孩子“教”坏。

  

  一年多下来,吴幼坚博客上的骂声渐渐少了很多,现在她对自己的计划充满热情,“我希望用5年的时间建一个平台,把网络上的工作做起来,同时发展一个义工队伍,把同性恋子女的父母及直系亲属发展成同性恋亲友会的正式成员。”

  

一个同性恋者的十年秘密

  

  2008年6月28日,吴幼坚和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阿强发起成立了同性恋亲友会,并开通同性恋亲友热线(020-37611068)。5个月下来,接听的热线电话共计182个(坚注:此处有误,热线8月29日开通,至今3个月),这些电话来自广州、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国内各地,甚至还有美国的越洋长途。

  

  “家长们问得最多的是:孩子同性恋怎么办?正不正常?没后代怎么办?孩子老了怎么办?”吴幼坚能感觉到,这些父母仍然难以认同孩子同性恋的事实,多数家长仍是与她保持匿名联系,只有极少的家长会答应见面沟通。

  

  阿英(化名)是一位单亲妈妈,当她看到女儿与女朋友亲热的情景,惊呼“非常恐怖”!由于无法接受,阿英当场跟女儿发作了,女儿一气之下从家里搬走,“她变成了一个冷血动物,对我不理不睬。”

  

  吴幼坚接到阿英的电话时,阿英充满疑虑,她仔细询问了亲友会热线是什么机构后,才向吴幼坚诉说了女儿的事情。即使打来电话,这位妈妈仍旧不能面对女儿同性恋的事实,拒绝与吴幼坚见面。“很多人在道理上被我说通后,感情上还是无法接受的,她们需要慢慢思考和消化。”吴幼坚说。

  

  35岁的阿坤(化名)是吴幼坚一周前认识的,此前的十年里,他一直保守着同性恋的秘密,没有女朋友,更不敢交“男朋友”。

  

  母亲在多年催婚无果的情况下,终于忍不住问他,你是不是同性恋?阿坤咬咬牙否认了母亲的猜测。就在这个月中旬,阿坤向吴幼坚发出“求助信”,正当他准备把秘密向吴幼坚倾诉时,意外地看到了母亲留在桌面的一张小纸条:阿坤,你是不是想找个男人做终身伴侣?阿坤拿着纸条痛哭流涕。

 

  上周,两母子与吴幼坚相约见面,在冬日融融的东湖公园,一个埋藏十年的秘密悄然消失。

  

“出柜”者父母的孤独和压力

 

  今年10月,吴幼坚到成都出差,除了在大学做演讲,接受报纸、电视的采访,她还收到了很多来自同性恋者的邀请:去见见他们的父母。

  

  36岁的阿文首先给吴幼坚发出了这样的邀请。

  

  作为唯一的儿子,父母一直难以接受阿文同性恋的事实。2003年阿文的男友意外死亡后,阿文精神崩溃,被家人怀疑患精神病送到了医院,最后阿文向父母说出了实情。

  

  阿文与父母一起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公布自己同性恋身份。阿文和其父母这种“高调”的“出柜”方式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同,其他同性恋子女的父母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站”出来。阿文希望吴幼坚去见见他的父母,让父母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像他父母这样认同儿子身份的,并非只有他们俩。

  

  10月22日,吴幼坚来到成都市郊的阿文家。那天下着蒙蒙细雨,阿文和他74岁的母亲站在门口等着,见面后,一下子握住了吴幼坚的手,拉着进屋,自始自终没有放开。

  

  吴幼坚体会到了阿文父母的孤独,在大院里生活的阿文一家,承受着邻居们的议论,两位70多岁的老人常常被邻居问及儿子的婚事,他们无言以对,不知如何作答,“我能感受到他们所承爱着的压力。”

  

  吴幼坚的到访给阿文父母带去了安慰,阿文的父亲从头到尾都没有开口,只在最后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知道,儿子喜欢男人,想过那样的生活,只要儿子能健康、快乐就行了,逼他和女人结婚他也不会幸福。”

  

  “在美国,同性恋亲友会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父母们在一起相互支持,支持孩子们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吴幼坚说,如果父母首先认同这个事实,亲友们就不会拼命追问,“我的态度很明确,同性恋不是坏事、错事、丑事,那就是没事。”

  

  如今,吴幼坚创办的同性恋亲友会的正式成员已有20多名,他们都是同性恋者的父母或直系亲属。

 

今日两件事:登报纸和上电视  

阿坚在西餐厅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严艳采访(2008.11.26,61岁) 

 

对话  没有家人认同就谈不上社会认同

  

  记:很多父母会觉得,公开支持孩子是同性恋可能令他们最终真正成为同性恋人,有些父母会寄望于孩子自己“转”过来,这可能也是不少父母反对你的原因。

  

  吴:确实有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是同性恋是先天决定的,但如果至亲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他的内心一定是压抑和痛苦的,孩子的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记:同性恋者被看做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你怎么看这个现状?

  

  吴:这种现状很容易加深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解。同性恋者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与同性恋特殊的性行为有关,加上有些人没有使用安全套,容易传播艾滋病。有人认为同性恋者有很多性伴侣,其实对于异性恋者来说,也有谈几次恋爱、有几个性伴侣的情况存在,同性恋因为没有社会的包容和认可,容易使一些恋人分手,然后再重新寻找,或有些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变成及时行乐。我现在在工作中也会经常向他们宣传注意安全性行为及防艾的知识和观念。

  

  记:你之所以能给其他同性恋子女的父母带来鼓励和安慰,这与郑远涛的优秀表现有一定关系,从你的博客上看出来,你很注重同性恋群体正面案例的宣传效应。

  

  吴:是的。远涛和他的男朋友交往三年,感情一直很稳定。孩子不是有一定的成就就是成才,最起码要有健康的心理,认真过好他的生活,做好他的工作。以前很多人来骂我,我儿子安慰我说:“幸好我不只做一件事,除了公开身份,我还有属于自己的事业。”除了远涛,还有很多正面的例子,我是希望通过这些正面、成功的例子让人们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误解,家人的认同是第一步,没有家人的认同就谈不上社会的认同。

  

人物简介

  

  吴幼坚,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退休编辑,生于1947年。1960-1966年,在广东广雅中学读书;1968年11月,赴粤北阳山县务农;1972年任县文化局创作员;1977年任交通部广州航道局湛江工程处政工干事;1979年起,历任《广州文艺》校对、编辑、副主编;1996-2008年5月任《源流》副总编辑。

  

                                  (刊于《南方都市报》20081128日“广州读本·人物”版)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  020-37611068  每周一、三、五晚10时-凌晨1时,由吴幼坚本人接听,欢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