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2008-11-14 09:23:16)
标签:

同性恋

今日中国

媒体报道

情感

分类: 传媒学界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阿坚和回广州探亲的儿子远涛在东湖公园合影(2008.10.10,61岁)   (西江月摄)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 吴幼坚

 

    本来我还没安排发表这篇博文,但外省同志小高被动出柜,父亲极为不解,强烈反对,小高向我求助,我发去若干资料供下载打印,也就提前把《今日中国》文章推出了。小高曾找了一批同志组织的宣传资料给父亲,但父亲认为那都是同性恋者的自我辩解,信不得。中国大多数民众只认主流媒体,只听官方怎么说。可见同志群体争取传媒正确理解、客观报道同性恋的意义,亦可见政府官员公开表态支持同性恋的意义。当然,等到国家公布法规保护同性恋群体权益,民众疑虑就会大大减少。我已看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因素,坚信这一天终将到来。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发表《同性恋:走出角落》报道的《今日中国》2008年第11期封面

 

    我在电话里对小高说,资料都发表在重要的主流媒体上:《家庭》(中国发行量最大杂志之一)、《广州日报》(民众一贯理解为“广州市委机关报”)、《南方人物周刊》(属于广东省委领导的南方报业集团)……再给你一篇最新的吧:《今日中国》报道。这份刊物创刊50多年,以多种文字向世界各地发行。2008年第11期封面,是三位中国航天英雄的合影。这本杂志算官方正统期刊,不知你父亲能否冷静下来,认真阅读并思考呢?小高说,我打印出来周六带回家给他。无论如何,我要尽力帮助家长做个明白人。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刊登在《今日中国》上的图文

 

    按照习惯,我以最真实的状态推荐文章——

 

    一、第一封信

 

    吴老师:您好!估计您都不记得我了,真是抱歉。我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卢茹彩,年初的时候电话采访过您。但稿子出来后,由于奥运等因素,一直压着没有发。最终在11期的时候刊发了。对我来说,也很欣慰。今日中国作为有50多年历史的一个国家级对外传播刊物,也是首次深入报道相关的内容。这也是进步的表现吧!

 

    当时您发邮件说让我把样刊寄给远涛,我打了亚运村的那个电话,没人接听。请问,那个地址还有效吗?或者直接邮寄给您?另外,您提供的一张照片,我会给您开稿费,80一张,很抱歉标准有点低。祝您每天都有好心情!《今日中国》卢茹彩

 

    二、第二封信

 

    小卢:你好!我记得你,还对远涛说过也许你们错过某个阶段,就不宜再拿同性恋题材出来说哩。

 

    这些日子里,凤凰卫视曾子墨采访了我,安排在“社会能见度”栏目里,播出效果不错,反响相当好(我博客“孩子”栏目里有该节目视频);意大利的杂志《名利场》、法国《世界报》等都采写了我……

 

    我觉得能借《今日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同性恋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谢谢你和编辑同仁们执着的努力,终于让这篇报道得以发表。

 

    我们已经做出了比年初更值得说的成绩,可惜你们来不及补充材料啦。

 

    我们开了三色堇妈妈信箱,成立了同性恋亲友会,有了自己的义工队伍,成功地公开举办了每次都有50多人参加的“中秋同赏月”、“国庆同游”活动,目前又在筹办发动男同性恋者接受免费艾滋病检测的活动……

 

    亲友会开通了面向全社会的热线电话,每周一、三、五晚上10点至凌晨1点,由我接听,已经接听过20个晚上,致电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全国各地。

 

    你问的远涛地址没错,但他这段时间恰好回广州了。周五我和他会飞成都,参加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表扬的爱白网一个活动。

 

    我将在成都和同性恋者及其亲友们见面,还要去大学举办讲座,题目就是《我的孩子是同性恋》。这是今年初《南方人物周刊》以我为封面人物,所采用的标题,当时引起了很大很好的反响。

 

    希望《中国周刊》被我和亲友会推介之后,也能对同志们起到鼓舞作用吧。样刊直接寄给我好了,最好多寄两三本,我们要留作资料,还要拍摄封面、内文、翻译正文发上博客,以扩大宣传。

 

    现在亲友会有了翻译组,义工们都很积极,不用什么都靠儿子翻译了。

 

    还有,远涛在自己28岁生日这一年,完成了28万字的长篇历史名著翻译,也告诉你一声,让你分享我们的快乐吧。也许明年会在国内正式出版,那也标志着我国出版界放宽了对同性恋题材的限制,是个进步。

 

    最后,祝你和同事们快乐!阿坚2008.10.15

 

    三、第三封信

 

    吴老师:很高兴这么快收到您的回复!样刊已经寄出,4本。同时我把文章的中文版给您,就不用请他们翻译了!

 

    看到你们工作取得的新进展,真的是由衷地感到高兴,也祝贺远涛的翻译作品出炉,希望早日出版发行!

 

    随时保持联系,祝您和远涛以及所有为之付出的同仁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卢茹彩

 

    为避免出现状况,文章贴在正文中:(阿坚注:我把原文单独发表)

 

   同性恋:走出角落

 

    2008年10月中旬,第10届亚洲大洋洲性学大会在北京闭幕。虽然同性恋问题并不是大会的主要议题,但这个话题在会外还是引起了很多普通人的关注。与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公众对于同性恋人群给予了更多的理解。

 

    同性恋:走出角落 (今日中国记者 卢茹彩)

 

    在以“同志”母亲的身份公开亮相之前,吴幼坚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杂志编辑。儿子是同性恋的事情,早在儿子上高中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2005年,儿子郑远涛决定向外界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她也跟着站了出来,在媒体上公开支持自己的儿子。

 

    今年已经60岁的吴幼坚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公众分享她对于同性恋这个群体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把她当成自己的精神依靠。而她觉得,“社会需要普通人站出来,为同性恋群体做点事情”。

 

勇敢母亲的选择

 

   “同性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太难接受的一个事情。”吴幼坚说,“尤其是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愿望实现不了了。”

 

    吴坦言,最初儿子向他们公开性倾向的时候,她和先生也颇感震惊。“虽然我对同性恋这个事情并不是一无所知,但还是没有想到会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在她看来,接受调查的公众一般会选择接受并理解同性恋,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在郑远涛站出来之前,中国大陆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大都是明星等公众人物。在公众的眼里,同性恋,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

 

   “远涛‘出柜’(Come out of the Closet,同性恋者公开身份),更多地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让公众了解这个群体。”结果出人意料,虽然有人表示不理解,但更多的人对他表示支持,佩服他的“勇气”。吴幼坚说,儿子“阳光、健康”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公众对于同性恋群体一些认识上的偏见。

 

   “儿子‘出柜’后,我们做父母的,有必要出来表个态。”毕竟,大部分父母都对此讳莫如深。为此,吴幼坚在2005年底第一次跟儿子一起接受电视媒体上的采访。他们没有用化名,而是用真名实姓来讲自己的故事。“其实,同性恋群体尤其是他们的家人,最大的压力来自外界,包括家族的成员、朋友、同事,他们顶不住外界的议论。”吴认为,说白了,还是一个面子问题。“在很多地方,连生了女孩都会觉得抬不起头来,没有面子,更别说当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了。”

 

    她的决定最终还是引来了远涛姑妈的一个电话。这是孩子奶奶方面唯一的一个亲人。姑妈觉得,自己家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公开到社会上去说。“她肯定会生气,没有人看到这个会高兴,但是,如果我不出来说,就没有人会出来明确地表示一个态度。”

 

   “出柜”之后,郑远涛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喜欢西方文学的他,决定从供职的出版社辞职,做一个自由的翻译。“儿子过得很好。公众对我的关注并不能影响他,我是我,他是他嘛。”吴还是一如既往地充满个性。

 

    吴幼坚的博客自2006年底开通以来,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虽然有个别言辞激烈的反对者,但大部分人还是对她理解有加。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把这里看成了自己另外的家,很多人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向她吐露自己的心声。

 

家庭的压力

 

    媒体对吴幼坚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央视国际网站针对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做了一个调查。超过6万人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另外有85%的人承认身边的朋友中有同性恋。

 

   “这个比例非常值得怀疑。”吴幼坚习惯每天三次查看博客的留言,每次都把同性恋群体的留言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其中有一项就是父母接受与否。“从我这里看,父母能够接受的非常少,可能都不到10%。”“因为参与投票的人都是一些对这个群体了解比较多的人,甚至大部分都是圈里人。”吴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85%的被调查者身边有同性恋朋友的原因。“实际上,有些父母知道后,逼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还有一些,虽然说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还是坚持要孩子结婚,并且会马上给孩子找个对象。”

 

    吴的儿子郑远涛曾经的一个“伴侣”,就因为顾虑父母将坚决反对,而离开了他跟一个女孩恋爱。“这些父母无意中却欺骗了另一个孩子。”吴幼坚很无奈,但是毫无办法。

 

    身为“Gay”的Didier Zheng也认为,家人的支持是同性恋群体最终能走进阳光下的决定因素。“大家可能都觉得时装界、设计等行业的同性恋人群‘出柜’的相对较多,但实际上,这个跟行业没有多少关系。”他认为,“最终是家庭的环境,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会选择‘出柜’,也决定了‘出柜’之后能否被理解。”

 

    这位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的教育心理硕士,在2003年的时候向父母坦白了一切,当时,他正在巴黎,那里的社会环境让他的“出柜”相对容易。“父母开始也很不接受,慢慢就好多了。现在,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非常爱我,并没有因此而远离我。”

 

    但是他的一些圈内朋友就没他那么幸运。在他的朋友中,大约有三、四成的人选择“出柜”,但“出柜”后,超过七成的人不被家人接受。“因此,我觉得,说70%的家长能够接受,在中国这个比例还是高了些,在法国,可能差不多。”

 

    吴幼坚也承认,之所以能够相对坦然地面对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我先生是孤儿,而且是个华侨,因此,来自孩子奶奶家族那边的压力几乎没有。”

 

    对性别、婚姻家庭有着深层研究的社会学家李银河说,二十年前中国把同性恋视为犯罪,十年前将它看作一种精神疾病,现如今同性恋者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来自家庭,大多数父母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破冰之旅

 

    Didier Zheng还有另外一个公众身份。他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以同性恋为主题的节目《同性相连》(Connecting Homosexual People)的出镜主持人。这个节目在2007年推出了12期视频,在凤凰网上每周播出一次。

 

    与2007年的节目不同,2008年第二阶段的《同性相连》节目不再仅仅限于把同性恋这样一个群体推向公众,而是希望“群策群力解决一些问题”。“接下来的节目将更多关注同性恋者的社会融入以及家庭、婚姻等问题。”Didier说。他一再强调,做这样一个节目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有责任地在做”,结果是,“把同性恋这个问题摆到桌面上了”。

 

    让Didier Zheng感到遗憾的是,他们策划采访法国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Bertrand Delanoe)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他在‘同志’圈里很有名。公开身份并没有让他的政途受到影响,反而受到更多爱戴。”

 

    作为《同性相连》节目的策划和导演,凤凰网的吴姝说:“开始参与这个节目之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同性恋人群其实有那么多。”节目中征集同性恋者,并没有遇到太多障碍,反而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些人写信来报名参加节目,也有一些同性恋组织推荐人来。但是,她也承认,“碍于现阶段传统媒体不好过多地关注这个群体,所以选择了网络媒体来首推这档节目。”

 

    2004年12月1日,中国官方首次公开发布“同性恋白皮书”中称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超过1000万人。但根据业内专家的估算,目前中国的同性恋群体大约4000万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男性。

 

    这一点,在吴幼坚的粗略统计中也得到证实。她说,给她留言的以男同性恋者为主,但有越来越多的女同性恋开始向她敞开心扉。“她们希望我能给女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平台。”

 

    复旦大学曾在2005年9月的新学期面向本科生开了一门名为《同性恋研究》的课程。负责这门课程的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同性恋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是造成偏见和歧视的根源。而课程本身“希望从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

 

    但是,即便是政府部门,对同性恋问题的认识也相对滞后。直到2001年4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

 

    李银河指出,社会阶层越高,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越高,在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接受程度已经相当高了。网络编辑晓莉这样形容她的“gay”朋友:“我跟他认识快10年了,他是gay这件事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正常。”

 

    吴幼坚更希望政府能够对这个群体表示出更多关爱。而事实上,同性恋者在中国已经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以同性恋人群为顾客的“同性恋酒吧”在全国各地都有,在北京就有两三家,Didier Zheng偶尔也会跟朋友去里边小坐。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组织也加入到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当中,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各地疾病控制部门的支持。

 

    李银河已经连续几年托人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议案,也因此招来了很多非议。但她说,她的目的达到了,虽然还没有通过,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全文完)

 

                                                    (原刊于2008年第11期《今日中国》杂志)

 

附录  阿坚向准备出柜的同志推荐博客上部分文章(在“孩子”栏目内)

 

家有同志(南方人物周刊)

为了心中的彩虹(家庭杂志)

我的孩子是同志(心理月刊)

写给父母的问答

心理学专家丛中谈同性恋

勇敢母亲吴幼坚(广州日报)

勇气源于爱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会让他受到伤害

 

国家级期刊《今日中国》报道:同性恋:走出角落

阿坚和远涛在新河浦合影(2008.10.10,61岁)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  020-37611068  每周一、三、五晚10时-凌晨1时,由吴幼坚本人接听,欢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