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莲摄)
和谐社会就应该处处芳菲
□ 吴幼坚
我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之后,陆续有各地传媒表示采访意向,我也有选择地接受了其中若干电视台、报纸、杂志的采访。总体效果是好的,有助于公众了解同性恋群体,促使一些家长转变观念,接纳包容同性恋子女。但传媒水平不可能一般齐,某些采访难免令人烦恼,所以我并非都热情配合,有时干脆谢绝。也许有人觉得我不太好打交道,大连《芳菲·中外服装》杂志社编辑当初也有这种感觉。但我们最终合作愉快。2008年7月号,《芳菲》用3个版的篇幅,在“两性”栏目刊登文章《我的孩子是同性恋》,包含三个家长的自述:一是陈妈妈的“我怎能让她走上拉拉这条路”,二是孙爸爸的“只要幸福他爱谁不重要”,三是我的“爱你的孩子就要想办法去了解他”。接着还用1版篇幅,刊登了记者对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王飞的采访:《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芳菲》与我联系的过程有点意思,不妨记下来。

大连,中国北方沿海最著名的服装产业经济集群城市。5月20日我接到发自大连的信:“吴老师您好:我是大连《芳菲·中外服装》杂志社(Funfree)的编辑,杂志是1987年创刊,现由大连报业集团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时尚月刊。一直为您对儿子表现出来的大爱所感动,我想世间很多父母并没有如您一样的勇气,能够坚持到现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恰巧本期杂志策划专题就是有关内容,不知道您是否可以接收我的采访?……如果承蒙您的应允,我会不甚感激!我想您也一定有意向更多如您一样的父母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经验,予他们意见。期待您的回复!”
我刚从北京返穗,当即回复:“你好!感谢你和你们杂志对我的关注。不过你们的办刊宗旨我还不了解,加上刚回广州工作很忙,未能明确答复你。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尚女性,不知道是否合适在你的杂志上被介绍。最好你把电子版发我的同时,告知你的采访内容,看值不值得做这件事。还有,你是要电话采访还是当面呢?其实许多内容你在我博客‘孩子’、‘自己’栏目都能找到答案。因忙于做稿,不多写。再见!我若上班可打办公室电话:(略)阿坚”
5月21日编辑复我:“‘坚持品质而不慕虚荣,成熟但不守旧,追求时尚而不媚俗,欣赏别人但也决不放弃自我。”一直是《芳菲·中外服装》杂志不变的追求,您与儿子的故事,完全符合杂志的主题特色,重要的是,您的大爱需要更多人学习。因为我们相隔有点远,不便见面采访,而电话采访可能会受时间的限制,所以我的采访想以书面的方式,把问题发给您,你给我回复邮件即可。待我成稿后,会将稿子发给您,让您亲自看一下稿件内容是否可以刊登。您看可以吗?采访内容如下:(略)”
看到10条采访提问,我很不满意,当天回复:“我看了你们的办刊宗旨,应该说写我的事还算‘靠谱’。但因为很忙,既要做自己杂志的编辑、校对,也要继续写新博文,还要尽量回复来信,我不打算书面回复你们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问题几乎全部可在我的‘孩子’栏目找到答案。作为采访,如果条件所限不能亲自询问,至少要研究一下采访对象的资料,熟悉基本情况。建议你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看若干篇我的博文。我已经没有兴趣再三重复类似问题了,这也是我谢绝许多媒体采访的原因之一。我有时间精力不如写些新的东西。至于说想对父母们说些什么,题目也太大了,觉得无从说起。我只习惯讲很实、很细的话题。或者你完成稿子我看看再说吧?”
编辑并未因我的冷淡退缩,5月22日继续来信:“您的博客之前我已看过,对于网上各类媒体对您的采访我也看了,只是那些采访我不确认是真实记录还是过度渲染。想对您进行采访,源于15日观看凤凰网采访您的直播视频,请原谅我所采访的内容使您感觉乏味!对于您博客中的内容我曾有过向您征求是否可以借用的想法,但因为个人文字存在版权的问题,所以没有贸然向您提出请求,最后还是决定以书面的方式对您进行采访,或许是我的方式仍然不够成熟吧,无论如何,还望您见谅!既然得到您的允许,我的采访内容就直接在您博客中选取。您的博客我会继续关注。稿子写好后,我会尽快发给您!”
对方的谦逊有礼使我产生好感,回复道:“你好!我知道自己的直率个性,有时会让一些陌生人感到不那么好受,不过往往也因为直率最终获得理解。你的方式其实可以,但是设问内容易令人误会,以为你事前对他(她)没有做多少功课。以后若问其他采访对象也要斟酌好。像我这种有现成文字的,且多是自己写的,最好获得同意引用。我听到儿子出柜的反应,尤其要以我第一次写的为准。你看了整个视频吗?我和儿子及小周都错过了,后来看不到,广州朋友录下最后8分钟,勉强看看。另外你的文章用什么照片呢?若需要有些近照我有原作大的可提供。祝顺利!”
我们的合作出现了转机。5月23日编辑来信说:“是这样的,我考虑了一下,想以‘解读个别同性恋孩子以及父母案例’做本期主题,好像原来的一问一答式过于枯燥,您看行吗?所以,要借用您博客中的个案,不知道您是否允许,同样,最后的成稿仍然会发给您最后核查。那天的直播视频我看完了,但是前天再次在凤凰网上找,已经找不到了,只有直播实录的稿子,呵呵。您的近照给我发一张吧,版面使用,祝您一切顺心!”落款处首次出现她的名字:雨涵。
我5月24日回应:“你好!可以用我博客那些个案。照片给你两张,一是2007年9月摄于广西黄姚古镇,一是2008年春节摄于广州烈士陵园。不知你们要求什么样的,由你们选定吧。阿坚”
6月2日雨涵来信说明:“成稿的文章和我原来和您联络的有点出入……我们将您还有另外几对同性恋孩子父母一起,做成专题,意在向社会表明,同性恋不是人们想的那样,社会应该改变态度来对待的。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与孩子站在一起。成稿发给您,大多是您博客中的文字,请您看一下。”
我当天回复:“雨涵:你好!文稿细看并修改了,发给你。主要是远涛出柜后我的想法,你引用那篇不如我和儿子共同写的真实。还是以我们自己第一次写的为准吧。如果长了可再删。出书后寄些样书让我宣传。有电子版封面吗?这样我就用现成的。附上我改过的文稿。请以此为准。阿坚”
雨涵来信的语气变得轻松起来,6月3日她写道:“吴阿姨,您好!呵呵,还是改成您阿姨吧,这样感觉很亲切,有劳您对文稿的修改。杂志正在排版中,在8号之前会送印厂,电子封面以及杂志我会在杂志出刊后尽快发给您,到时候会写信通知您。您可以现在把您的详细通信地址告诉我,以便邮寄杂志。”接着又说:“吴阿姨,不知道您博客中的照片可否用于杂志(只是您个人的照片,不涉及其他),杂志本期是7月号,您上次传的是秋装,美编建议换一张您的夏装照片,您看可以吗?”我的回复很简明:“可以。这是今天去东湖拍的最新照片(2008年6月3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可以了吧?”
6月17日雨涵来信说:“吴阿姨,这是给您本期杂志的封面,杂志过段时间给您寄到家里去。”我则进一步提要求:“谢谢。请将你们有关的那篇文章发给我,以便我在博客推荐你们杂志和文章。最好能像《健康之友》那样,把刊有我照片那一版也发来,我就不用等到接到杂志才拍摄内页了。不知道你看见那篇我最近博文没有,《琴恩才是第一个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新浪首页推荐后,至今已有5万人阅读。《健康之友》文章作为附录,也扩大了影响。既然要做,我们就尽量将事情做得好些吧。麻烦你了。再见!阿坚”
她办事很利落,当天回复:“吴阿姨,给您相关的版面,不知道大小是否合适,如果小的话,我再给您发张大的。”我说:“谢谢,版式不错。最好发张稍大些的,让网友看得清楚些。请预告我何时会出版。”雨涵回答:“吴阿姨您好,多谢您夸奖。杂志已经出刊了,正在发行中,订阅杂志可以直接联系我们呢。”

7月,一本294个页码、精美时尚的《芳菲·中外服装》寄到了我家。介绍我的那些内容,与别处发表过的难免有些重复,但能向读者宣传同性恋科学知识,体现出杂志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欣慰。我高兴地看到版权页上列着成员名单,其中有年轻朋友雨涵——美容健康编辑隋芳芳。
社长兼总编马丽女士,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
……当2008的夏之大门向城市徐徐开启之际,我们有理由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之精美。于是,本期的《芳菲·中外服装》杂志里,我们看到了更丰富的时尚色彩。2008巴黎时装周对生命的“色彩赏析”;出征美国时装周的本土设计师罗铮的“色彩诗意”;川籍明星们的“色彩慈善”;周迅、吕良伟等明星们的“色彩人生”;以及大连都市白领们的“色彩夜生活”……关于夏季之色彩万种,精致至名包,精贵至名表,精巧至美甲,精美至肌肤。包括所有的专栏、文字、摄影、策划,无不在讲述着同一种时尚世界语:啊,赤橙黄绿青蓝紫,早就教给了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
还有什么可犹豫,和不快乐的?
附录
爱你的孩子就要想办法去了解他(节选自《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吴幼坚致同性恋孩子父母的话——
爱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爱你的孩子,就要想办法去了解他,了解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只要相信科学,心就平静了。不是坏事,不是丑事,不是错事,那就没事,同性恋不是病,不是心理病,不是生理病。作为孩子的父母,知道孩子没病没错,为什么不接受,为什么不帮他减轻压力呢?如果非逼他们找个异性结婚的话,你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同时也伤害了别人的孩子。
正文——
9年前,被称作“广州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第一人”的郑远涛向母亲吴幼坚“出柜”。这位母亲没有责骂儿子,相反,极其淡定地接受了儿子的性倾向;再三考虑后,更出镜支持儿子,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2007年1月,60岁的吴幼坚学会电脑并开了博客,1年半后访问量达90万。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分享了这位母亲的勇敢和宽容,许多同性恋者称她为“妈妈”。
远涛是我的独生子,生下他时,我已33岁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彼此信任,有如朋友。儿子读高三的1999年某晚,我对他讲了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他听完说道:“妈妈,你告诉我这么多,我也告诉你一件事。”随后神情凝重地对我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呢?”见我没有太吃惊,接着又说:“妈妈,大约在初中,我就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性倾向了……”
在此之前,儿子早说过最喜欢的音乐人黄耀明是同性恋,我常听儿子播放他的歌,觉得这个人才华出众(后来我才知道不少名人如白先勇、张国荣等都是同性恋)。儿子还不时向我推介同性恋题材的中外电影《费城故事》、《喜宴》、《春光乍泄》和杜拉斯的小说《蓝眼睛,黑头发》等。我也带着探究心理读了些纪实类书籍。这一切,无形中为我作好了心理铺垫。
我明白同性恋不是心理或生理疾病,只是一种与异性恋不同的性倾向,因此显得很平静。但我从母亲的角度本能地关心儿子能否找到满意的爱人。我说,多少异性恋者寻找一生都未必遇上如意伴侣,同性恋者人数少,又不敢公开身份,你上哪儿去找朋友啊?儿子说同性恋人群有社团、网站,只要自己是优秀的,总可以找到相爱的人。我又说:“既然还没有对象,那就等上大学甚至工作之后再看吧,说不定有些很优秀的女性令你动心呢。”儿子笑着回答:“我不会爱女孩子,就像妈妈你不会爱女人,都一样是自然的。”既然如此,我只好叮嘱他与人交往时谨慎些。其实我一直相信儿子的品味和选择是错不到哪儿去的。先生听我转述了儿子的话之后,说道:“他现在还小,未定型,长大以后会转变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先生越来越看清并接受了这个现实:儿子的性倾向是不会改变的。有的家长想不明白,我怎么这么容易就能接受得了?可能这和我的经历有关吧。我在粤北山区当过知青,搞过文艺创作;在粤西国企干过政工;回广州后一直编文学杂志。太多的岁月沧桑让我明白:自然、本性的生活是短暂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科学研究表明,性倾向大多在幼年时期就已确定,终身难改。如果儿子天生是同性恋者,当家长的为什么不能勇敢面对呢?

远涛先后跟三个男朋友拍过拖,看着儿子有人喜欢,对方给我和先生印象也不错,我们内心蛮高兴。按理说,他已经有宽松自由的小环境,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同性之爱,应该知足了。可他却觉得,社会上对同性恋者的偏见还很多,自己不过是幸运儿,有责任站出来为国内几千万同性恋者做些有利的事情。所以,从2001年起,远涛就成了同性恋网站“爱白网”的义务编辑。
2005年11月,南方电视台要采访远涛,还希望我也能接受采访。我犹豫了。广州是我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城市。我在这里有很多校友、老师、同事;自己又是编辑,联系着大量作者;还有娘家、婆家两边几十位亲戚……一旦自己出现在电视上,人们会怎么看?我和先生再开明也不想上电视,毕竟社会上很多人对同性恋还是不理解、不接受,有的还认为是“丑事”。家丑不可外扬,我一个年近花甲的女人,私底下支持儿子就够啦,犯得着上电视抛头露面,让别人指指点点吗?可是,另一方面,我既然很理直气壮地说儿子没干错事、坏事,那又怎么能把这看成是“丑事”呢?两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在我脑子里拉锯……最后,我想远涛本身是同性恋者,还能顶住压力站出来,我是他的妈妈,自然应当和儿子站在一起!
那天,我和儿子愉快地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节目播出前,我写了封公开信让杂志社同事传阅,还给不少朋友打电话,通知大家收看。第二天出门,连的士司机都认出了我们,还称赞说:“你们真勇敢!”
(刊于2008年7月号《芳菲·中外服装》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