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觉得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

(2008-04-15 08:48:01)
标签:

妈妈信箱

母爱

情感

分类: 彩虹之声

我觉得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

阿坚和儿子在广州黄花岗(1984年,37岁)  (郑成波摄)

 

我觉得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

 

□ 吴幼坚

 

    我是个“英盲”妈妈,儿子是英文翻译,开博客、信箱以来,给他的麻烦可真不少。4月11日晚接到一信,我即复:“你好!不知道为什么你这次来信全部显示为英文,我看不懂又不会转换。可否重发一封中文的来?谢谢。阿坚”。过会儿又来一封,我只好再复:“不知道你是哪位,看不懂你的信,全是英文。请重发中文,谢谢!阿坚”。

 

    同时我接连给北京的远涛转发过去:“涛:这是刚到的一封。”“涛:这信又是怎么回事?我给对方回复后马上接到回音,可是我不懂啊。”幸好儿子也在电脑前忙碌,马上回应说都是“系统退信”,还写道:“你将来可以认着这两个词‘Failure’(失败,见红色那个词)、‘Delay’(延误),便不需要每次都问我啦。(当然,我举手之劳并不麻烦,只是你无法立即知道而已。)延误表示发送有困难,往往会导向失败。”

 

  噢,明白了。但要我认住英文单词还有点难,尽量记吧。当晚抓紧时间做事,

没耽误什么。第二天接到邮件《吴幼坚的苦心》,是“淮北路的小酒店”店主Saturday的博文。写的也就是我上面说的这类小事,以及所引发他的思考。学中文做杂志的Saturday文章写得流畅,我觉得有助于朋友们对我的理解,就将之删节后发表于此。

 

   “淮北路的小酒店”店主Saturday的博文——

 

    昨天晚上大概都11点钟了,吴幼坚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的公开信箱里又出现了一堆英文的字码,她把这些发给她的儿子郑远涛,郑远涛告诉她是“系统退信”。吴老师说,这和前两天她遇到的情况一样,也是一堆英文字码,同样是她转发给远涛看才得知是“系统退信”。吴老师这一辈人是念俄文的,所以她不清楚那些英文字码的意思。幸好她的儿子是英文科班出身的,但他是在北京工作,于是,要费这些周折。

 

    前两天吴老师就很着急,说她开通的“妈妈信箱”出故障了那可怎么办,很多朋友给她写信,她的回信都没法及时发出去,那些朋友岂不是会很着急?我安慰她邮件系统不稳定是很常见的事,过两天也许就恢复了。当晚吴老师就用另一个信箱,给我重发了我们4月3日那些照片,并给朋友们回信。

 

    而昨晚,吴老师又发现了“系统退信”的情况,就又着急起来。她叫我随便往她的“妈妈信箱”里发封信,她再回复,看我能不能收到,检验邮件系统是否正常。其实,我当时已经睡下了,因为着实感觉有点困。但我又爬起来,打开电脑,跟吴老师一起做这个“试验”。好的是,我发过去的吴老师能及时收到,她回复过来的我也能及时收到,邮路是畅通的。这时,她才舒了一口气:可以及时给朋友们回信了。

 

    吴老师可以舒心了,继续在灯下,面对着电脑一封封看朋友们的来信,聆听他们的倾诉,又再一封封地写回信,安慰那一颗颗满怀忧伤的心灵。而我呢,倒是一时心潮起伏,原本想夜里11点钟——早点休息,可倒由此睡不着了。

 

    当然,我绝不是埋怨吴老师打扰了我休息,绝无此意。我很喜欢倪萍,但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煽情的人,而当时,我却不能不想:吴老师苦心如此!现在,我不能不说:吴老师苦心如此!

 

    自从吴老师公开支持她儿子的同性恋以来,她就成了一位公众人物,成了“天下同志的妈妈”,有太多的“儿女”要到“妈妈”面前来倾诉衷肠!而“妈妈”呢,自然也要倾听“儿女”的一言一语,绝不肯疏忽了任何一个孩子!

 

    前两天,一个朋友给我写信:知道当初在学校时,我怎么突然跟你失去联系吗?就是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你跟我说那些团体、组织的事情,吓得我要命,结果我落荒而逃。而这次听你说起吴幼坚这个人,不知道是因为离开了学校,还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我突然很想接近她;对我妈妈而言,我就是她的支柱,在她心中,我不能有任何闪失。

 

    这个朋友和我是同一所大学的,也是一个同性恋者,比我早一届,现在在杭州工作。我们还都在大学时就有了联系,并见面,可是只有“一次”,当时,我跟他讲起了当地的同性恋工作组织的事,因为我和他们有接触,一起开展一些工作。可是,这个朋友当时好像并不是特别认同这些事情,以至于吓得“落荒而逃”。可是,当我们再次联系上时,我讲起吴幼坚,他却“突然很想接近她”,就因为“她是一个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是孩子寒冷时最温暖的衣装,母亲是孩子远行时最不能舍弃的行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而最挂念孩子的也还是母亲,归期未有期,最令母亲牵肠挂肚。就像我的那个朋友说的,他是母亲的支柱,在母亲心中他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吴老师也如此,她着急邮件系统有故障,她担心那些朋友不能及时看到她的回信会着急、会难过。

 

    吴老师告诉我,朋友建议她开通一条“妈妈热线”,那么,人们不但可以给她写信,还可以给她打电话。但她考虑后觉得还不是开热线的时候,因为,现在也就只有她一个人在工余做这些事情,如果开通热线,那得安排在什么时段呢?每个时段安排多长时间呢?如果有的朋友有很多很多话要在电话上说,一打就是两个小时,而热线只有一条,那别的朋友老打不进来,岂不是也很不好?于是,她现在还只能开通“妈妈信箱”,一点一滴地与朋友们分享温暖、勇气、希望和爱。

 

    我和吴老师认识并不久,今年3月19日,我通过她的博客给她去了信;4月3日,我去见了她。许多朋友都叫她“吴妈妈”,而吴老师的公开信箱就叫“妈妈信箱”。以我的年龄,也可以叫她“吴妈妈”,但我并不乐意这样。其一,吴幼坚做了许多年的杂志,是传媒界的前辈,而我现在也是做杂志的,所以,我一直叫她老师,这样应该很合适。此外,是因为我对“妈妈”这个词语与别人有不一样的敏感。我不到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我跟着父亲。据说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而其间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见过我母亲,这些年里,我对母亲没有任何印象。现在,爸爸有时候跟我说起他想找个“老伴儿”,我当然是非常赞同。父亲50多岁了,半生操劳,也“曾不知老之将至”了。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我希望父亲老来有个伴儿,可是我又想到,我对母亲印象若干年的缺失,假如突然有个母亲在,我如何习惯得了开口叫“妈妈”?我很敏感于这个词语,也很回避这个词语。

 

    可是,当我看到吴幼坚的这番苦心,我就发现原来母亲的形象并不遥远,就像那么多的朋友叫吴幼坚为“吴妈妈”一样,我又如何不可以叫她“吴妈妈”呢?吴妈妈是个很质朴、很真实的人,她也会跟我聊一些家长里短,我就知道她也有她的烦恼,也有她的不顺心处,可是,她不但要处理自己的事,还要照顾天下这么多的“儿女”,她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要在同志事业上有自己的开拓。

 

    上次去见吴妈妈,我看到她看电脑要戴眼镜,而我想很多朋友也都知道,吴妈妈的许多回信、许多文章都是深更半夜写的;也就是在你我都熟睡的时候、在你我都做着或甜美或忧伤的梦的时候,吴妈妈还在灯下,还在电脑前——“密密缝”。

 

    我只想告诉朋友们,倘若有一天你给吴妈妈写信了,而没有及时看到她的回信,请你一定不要着急,很可能是因为吴妈妈实在太忙了,或者是邮件系统出了故障,她的回信一时发不过来。(引文完)    

 

    Saturday这篇博文引来同志“岩”的一封信——

 

    坚姨,从一位朋友的博客看到三色堇妈妈信箱这几天不太稳定,自邮箱开通以来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常很晚了都不休息,听说你看电脑要带着眼镜看。说实话我挺担心的,因为一来你毕竟上了年纪,休息不好不行;二来很多邮件反映的事情都是带有焦虑甚至绝望情绪的,怕你太密集地接收这些信件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负担。

 

    我有个建议,你可以从广州当地的年轻同志里找些助手,帮你处理些杂务。比如需要收集什么资料可以让他们去做,有时眼睛累了信件可以打印出来慢慢看,信件太多的时候可以让助手拟定回复意见然后让你参考,或者共同讨论,等等。要让年轻人多做些。注意身体!(引文完)

 

   阿坚小结:

 

    除了以上两位,很多网友也一再叮嘱我休息,我十分感谢大家的关心体贴。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担心,40多岁戴老花镜的人不少,我即将61岁了,从25岁起从事文字工作,如今借助老花镜,还可以当杂志的校对,已经不简单啦。更难得的是至今没患职业病,腰椎、颈椎未有明显毛病,也没有肩周炎等等,身体算不错的了。不过学会用电脑以来,确实过多地对着它,以后我会适当注意的。我是怕紧要的事情被耽误,所以一上网就忘乎所以了。至于请年轻人帮忙,除随时网上找阿强咨询外,暂时还没考虑其他人。年轻人压力很大也够忙的,何况我是义务的呢。回忆起来,我从15岁那天入团后,立即担任很多同学的入团介绍人,早已习惯逐一和同学谈心。参加工作后也保持着和别人谈心的习惯,这看来是帮助了他人,实际上自己获得的快乐更多。如今我以“三色堇妈妈”身份读信、回信,尽量亲力亲为,对方感觉会格外亲切的。无奈时间精力水平有限,做得还不够理想。我做的一切都出于自愿,我觉得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觉得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

       阿坚于顺德大良西山庙(2008.1.5.60岁)   (林卫华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