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坚在广西贺州市千年古镇黄姚(2007年9月23日,60岁)
(田原摄)
活出“这一个”
□ 金 岱
大大小小的文学理论书总爱翻来复去念叨一句话:写出“这一个”。
的确,写出“这一个”,真难!
然而,我却发现,活出“这一个”更难,难得多得多得多得多!那么多裹挟、冲击、诱惑、无奈,你能活出“这一个”来吗?
可是她,却活出“这一个”来了。
“……大家叫我阿坚,你也叫我阿坚吧.”她头一回来这城,来约稿。我陪她看些市内景点。
“哎,这儿好,有意思。”她拿着相机,左瞄右看,好一阵后递给我,“这儿来一张吧。”
看来,她非常喜欢“来一张”。在哪儿坐下了,她掏出她的两厚本“来—张”给我看,我诧异,长途旅行带两厚本影集干吗?不怕累死?及至看过:自己、儿子、丈夫,人物并不众多,味儿确比一般家庭生活照强多了。懂了,她喜欢摄影艺术,不,喜欢“被摄影的艺术”,有意思。
过年了,她寄来贺卡,一份她的“来一张”。她给她的作者的贺卡一律是照片。“一个好编辑应当让他的作者感到亲切和印象强烈。”她说。
她总有她特别的爱好特别的理。
好一个“这一个”。
“我要出本个人写真集了。”好像随便说起,语调平淡,可分明有一股特别的得意劲儿。“什么集?”电话其实清晰得很。“我的照片,精选的,打算请上百位诗人作家配诗题词,当然也请你……”(坚注:结果请了250多人,配了280多首诗)
很震耳很震心。没见过没听过。不是领袖不是影星不是名流,当然,是一位执著的好编辑,可毕竟不是名流不是影星不是领袖。真有点异想天开!
“谁给你出?”
“自费。喂,帮我想个名好不好?”
想个名……我思索着……
我们这个人世,人人追求比人高比人强,还有,比人富,眼下最重这点,追来追去往往追得忘了自己姓什么,而其实,人生真该追求的应是比人更自己,比人更独特。平凡而自己,普通而独特,实在是一种更要紧的意义;坦诚地热爱,自豪地展示一个平凡普通而独特的自己,实在别是一种引入入胜……
第二天她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写真集名字定了,叫《这一株三色堇》。
棒,真棒!好一个“这一株”。
阿坚个人写真集的首发式在广州电视塔举行,这里是全城的制高点。
作为作家,站在这里,我特别清晰地感到,活出“这一个”,远比写出“这一个”重要和有趣得多。
(刊于1994年5月29日《华商时报》“三色堇茶座”专栏)

(陈国辉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