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北故地金秋行
□ 吴幼坚
我参加广雅119周年校庆暨1960级同庆60岁活动两天,回来赶紧看了网友评论、留言等等。很多人要与我互为好友,无奈上限200个名额已满,无法再加;我没有QQ,网友们要求我加他(她)也不行了(据网友反映,有人冒充我的QQ与其联络,请各位注意);我的个人邮箱主要是亲人间使用,有时也用于传媒交往,所以没向大家公开。但还是那句话:欢迎大家常来三色堇花园。真朋友未必要看形式上是否好友,关键是要心灵相通。
匿名“102路电车”网友给我写了一段话:“吴妈妈,您是位伟大的母亲,我从小没有生活在妈妈身边,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大的,我是一个失败婚姻的牺牲品。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让你丢失了此,就一定会恩赐你彼。但是我发现我是个同志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很悲惨。我的家庭是座传统保守的塔,里面没有任何的缝隙让我有自己的空间,我必须每天去和他们表演,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怕这样的压力,让我无法喘息,现在我远离了家乡,在武汉上学,我觉得我以后不会回去了!诚然爷爷奶奶对我的爱深如汪洋。可是我怕他们知道我身份后的眼神,我能想象得到那是一个多么让我窒息的眼神。我看到好多网友都给您留言,让您加他们的QQ,我深切地知道您不会有时间去安慰那么多的受伤心灵,也明白,自己的路还要自己往下走。谁也替代不了的。我祝愿您永远健康幸福,您的儿子不会让您失望。”孩子,还是要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可不公开身份),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你有心事可以来和我说说。祝愿你走好今后的路!
以上两段是题外话。下面才是正文——

英西峰林
金秋十月,我随粤桂湘边纵队老游击战士,前往粤北两天,来去匆匆却见闻不少。
10月17日早上从广州出发,一行21人分乘几辆车,约3小时后抵达英德市九龙镇。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镇子附近有很多奇峰怪石,长满苍翠的树木。镇政府热情款待我们,品赏了当地有名的水豆腐、黄豆腐、炸豆腐,席间南瓜、萝卜、油麦菜等瓜菜,比鸡啊肉啊还受欢迎。饭后在宽敞明亮的镇府大楼里,听镇委书记介绍情况。九龙镇位于英德西南部,离英德市、清新县、阳山县的核心城区都约70公里。这一偏远山区,自1993年成功推出英西峰林走廊旅游观光线,已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我注意到5层的楼里安装了电梯,楼上开设了招待所,这在粤北镇级恐怕绝无仅有。九龙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生态环境适合种植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水果、高山花卉和盆景栽培。近年砂糖桔种植规模发展到2万多亩,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群众收入大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英西风光
随后开车经过镇中心新修的宽阔道路,果见新楼林立,商铺相连,不再是偏远小镇的旧模样。不一会就来到金造村。1948年,中共英德(英西)县委派人和连江游击支队同志一起,到九龙乡署开展工作。经周密策划,乡长罗佛金于1949年1月16日,率武装部队在金造村起义。起义部队和粤湘纵队部分骨干,合编为连江支队英清阳边人民解放大队。国民党反动军队3000多人,于2月13日向金造起义部队进行疯狂镇压。在边纵政委梁嘉指挥下,马奔等部队迅速配合起义部队猛力阻击。经6天激战,击毙击伤敌军100多人。最后,起义部队顺利地转移了1000多名群众后,随连江支队经连县北上,深入开展革命斗争。

金造起义影响很大,被广东省军区和中央军委留名史册。我们来到庙角山昔日战场,在思源亭前听罗佛金之子、年已八旬的老战士罗发追忆往事。86岁的谭清和82岁的曾环,两位细心的女战士,采来野花供在亭内碑石前。接着参观金造村,文化室里陈列着反映当地斗争史的图片。参加过那场战斗的老人们,带大家去看当年的司令部。94岁高龄的梁嘉政委前两年还回过金造,这次则嘱托70多岁的大儿子梁适前来看望老区。一直被大家称作“适仔”的梁适,在父母和他住过的屋门口留影。巷道墙上,敌军炮击金造村的痕迹犹存,好几个人不禁吟起毛泽东的诗句:“……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刚才进村前先去看了金造小学,这是全省获得改造的3888所老区破危(旧)小学之一。设在3楼的思源室,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站在走廊里,正巧听见2楼传出女教师的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抬眼望去,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在青山背景前格外鲜艳。

一行人还应罗发、冯蕴夫妻邀请,参观他俩的“别墅”。那是一栋三层新楼,建在前线指挥部原址。金造起义后,老房子被反动派烧光了。如今园里花木繁茂,柚子、杨桃硕果累累,还栽种了大量沙糖桔。主人说,欢迎战友们果熟时节来小住,摘果赏果。我走到园里,还听得见2楼传出老战士们的欢笑,罗发在高唱《我的太阳》。知情者感叹道,过去极“左”路线把人整得够惨,如今两位离休干部总算苦尽甘来了。

阳山县水口镇风光
傍晚车子开进阳山县城,穿过老城区主干道,一行人下榻阳山宾馆。1968年也是金秋时节,我们广雅中学28个同学,分乘两辆解放牌卡车,从广州来阳山插队务农。天全黑了才到县城,经过这条唯一的马路,在小北江边的县委招待所住下。县城四处昏暗冷清,唯独最大的建筑物——阳山电影院,毛泽东巨幅忠字像亮着光环。39年过去,县城焕然一新,面积扩宽了数倍。晚上在阳山扎根的沈苏民同学,租电动车载我去他家作客,否则我还找不到新桥南端那片楼宇哩。他夫妻俩刚退休,住着一百几十平米新屋,从阳台指看灯火通明处,说是汽车站,你以后想回来玩便利得很。

此行主要任务,是10月18日拜祭烈士墓和纪念碑。1938年,阳山县就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48年7月,阳山人民举行武装起义,与粤桂湘边区挺进部队胜利会师,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12月14日,阳山人民武装力量与南下大军会师,全面解放阳山。为缅怀先烈,阳山县1978年建成烈士陵园。2006年12月,县委、县政府筹资150万元,把原纪念碑旧址改建成阳山革命英雄广场,重建了一座新碑。碑前墓室内,存放着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司令员冯光等37位烈士的忠骨。冯光年仅18岁就参加共产党,在珠三角、西江、连江一带转战10年。1949年1月,在小江罗汉塘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从香港返回内地的女共产党员朱永仪,跟随冯光打到连江,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在阳山牢狱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最后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23岁……记得昨日汽车开往坡顶宾馆时,有人说了句:“朱女就是在这里被杀害的。”老战士们顿时沉默了。同行者中,就有冯光团长的夫人郑吉,丈夫牺牲那年她才23岁。亲爱的战友啊,明天就上山看望你们!


阿坚和老战士在烈士墓前合影。左起:冯蕴(78岁)、曾还(82岁)、郑吉(82岁)、谭清(86岁)
贤令山沐浴着和煦的秋阳,烈士墓和纪念碑被苍松翠柏环护。37位英烈的忠魂,俯瞰山下那片土地,为它日益繁华而欣喜。老战士代表和县政府代表分别向烈士墓和纪念碑敬献花圈,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三鞠躬并绕行一周。省老促会常务副理事长方刚致辞,追述阳山革命斗争史后说,看到旧纪念碑重新修建成为红星灿烂、云石闪光的新碑,我们粤桂湘边纵队的老游击战士们感到十分安慰。今后要让它真正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烈士们的英魂永存、万古流芳。广州、清远和阳山的老战士代表,在纪念碑前合影,他们觉得牺牲的战友仍在队列中。当地人介绍说,革命英雄广场不但成为缅怀先烈的教育基地,也是阳山人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当入夜,这里就彩灯闪耀,舞影翩跹。老战士们感慨地说,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哪来阳山人民今日的幸福生活!

阿坚(左三)和原文工团同事合影

趁着余下的自由活动时间,我赶到山脚下的博物馆,和原阳山文工团几位同事见面。1972年秋,我被抽调上县文化局创作文艺节目,和他们相处了5年。当年的姑娘小伙,如今大都在文化局或下属处室任领导,也有调入公安局、旅游局当领导的。当然,职位如何升迁,叫起坚姐都跟过去一样亲切响亮。大家说笑间流露着对送戏下乡生活的怀念,可喜的是今日依然朝气勃勃。但提起这些年来竟有多位同事英年早逝,又不禁唏嘘。

北山古寺
我们在“韩源”石岩下合影,这两个大字是为纪念一千多年前韩愈在阳山当县令新刻的。县里对贤令山摩崖石刻、韩文公读书台、远览亭、千岩表、游息洞、北山古寺等古迹,都作了妥善保护,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

阿坚在阳山县城小北江边(1973年,26岁)
(何捷忠摄)
和他们分别后,我独自来到小北江边。30多年前我在县文化局时经常来,还以大桥为背景照过相呢。现在江上架起了第二桥,我随便请路人照了两张相。回家一对比,巧了,角度近似,而岁月已像江水一去不返。21岁初到阳山,60岁重游故地,老了吗?老了。此次同行的5位女战士,年龄从74到84岁,仍保持着生命热力。她们都不相信我有60岁,82岁的曾环大姐,来时在车上听我讲工作烦恼,还爱护地轻拍我的脸庞!和她们相比,我又怎敢认老呢?

阿坚在阳山县城江边(2007年10月18日,60岁)
下午乘车回广州,半睡半醒,见公路两旁青山起伏,几次想拍摄下来,无奈车速太快,最终还是朦胧一片。这似乎在提醒我,要抓紧时间把有意思的人和事写下来,免得在记忆中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