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夏收
(胡璟摄)
流石村里访能人
□ 吴幼坚
我在《源流》月刊工作,不时要去革命老区采访。前些日子去了趟新兴县,今天要写完采访文章,以刊于第11期刊物。现将2006年去河源市老区采写的旧作发上博客,让网友了解一下广东农村,顺便看看阿坚平实的叙事风格——
欧阳克伦的名字,在广州就听说了;到河源市,老促会同志又提到他;来东源县船塘镇,自然要去流石村见识一下。
船塘地处东江西岸丘陵地带中心,公路旁水稻连片,坡地上板栗成林。车子行进间,村民的新楼映入眼帘。老促会副理事长丘如九介绍说,船塘早在1939年就由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点燃火种,建立了党组织,是抗战时期的老区镇,不少人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流石村23岁的党员欧阳针,就在1947年一次侦察敌情时被捕并英勇就义。老丘在这一带当过公社书记、县委书记,看到老区今日新貌,颇觉宽慰。

板栗树
路好走,不多会就到了欧阳克伦家。六七人进院后,便见三四人在廊下摆桌端凳,斟茶递水。竹凳不够,散了架的也凑数,看来这儿平素少人打搅。我环顾四周,院门正对球场,左侧一幢两层半楼房,右侧几列平房,有路通往山岗。一阵忙活后各就各位,我还看不出哪位是主人──欧阳克伦憨笑着,不好意思接受省城来的女记者采访。我已事先大致了解过他的情况,干脆请他领路,边看边问。他顿时轻松起来,与同村欧林漳一道陪我参观。
43岁的欧阳克伦一米七三的个子,平头,浅灰T恤深灰裤,衬着古铜色的皮肤,十分精干。他是南华自然村人,农家长子晓得替父母分忧,13岁就当全劳力使用了。他说那时人矮力弱,肩扛着犁耙走路,尖锐的耙齿刺得小腿肚鲜血直流。30年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体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广大农民焕发出脱贫奔康的积极性,欧阳克伦的目光也不再只盯住农田。1993年至1999年,他在自留山下建起红砖厂,每年卖砖纯收入8万元,6年共积累资金25万元。欧林漳称赞说,克伦书读得不多,但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流石村较有经济头脑的人。
饱满的板栗
既然烧砖大有销路,怎么又改为养猪呢?欧阳克伦告诉我,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他看到2公里外周围自然村中外合资企业康惠养猪场养二元杂母猪产仔利润高,立即决定拆掉砖厂,办起家庭养猪场。他领我看了饲料加工房,又指着路旁两座猪舍说:“当初砖厂就在这位置。我也是养二元杂母猪为主,一开始养15头,发展到2004年已增加到85头,年产仔猪400多头,收入25万元,相当于烧砖6年资金积累的总数。”我们一起上山看几座新猪舍。克伦说,至今,全场共有8座猪舍,养母猪、仔猪、肉猪总数过千头。收入最可观是仔猪,全年出售1000头,每头320元,总价就是32万元。肉猪分批出售,每头计800元,一年少说也有十几万元。此外山上还种有100多株板栗,收入5000元,合计总收入五六十万元。我们走到猪舍前也没闻到什么臭味,可见十分注重清洁卫生。

板栗林
克伦时时带着实践中碰到的难题,登门请教康惠场的技术员,逐步掌握了整套科学养猪的方法。场里只请了两三个帮工,他夫妻俩事事亲力亲为,起早摸黑经营着日益兴旺的家业。我看到在明亮透气的猪舍里,吃饱喝足的猪们睡得正香。路旁水泥池子沤着猪粪,克伦说板栗就施用这些有机肥。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大片板栗郁郁葱葱,黄色的鸡群在林间走动。我问养了多少鸡,克伦说无法计算,天生天养的,不知何时何处下了蛋,隔些日子就发现又多了些小鸡……说着,开心地笑了。

下山路上,欧林漳夸道,克伦是自学成才的能人,乡亲们都很钦佩。在他影响带动下,流石村农民办起了15个家庭养猪场,少则养30头,多则养150头。克伦夫妻俩热心公益,为小学、村委会、村道照明等项目捐资近3万元,对困难户也慷慨相助,因此人缘甚好,妻子还当选为人民代表。走过球场,我顺口问,只竖一个篮球架,是谁专练投篮?克伦答,劳作之余,年轻人要玩玩,他自己也会参与。他大儿子读中专,小儿子读初中,课余正好活动活动。孩子们赶上好光景,不必小小年纪就谋生了。说着回到廊下,我特地进屋转转。克伦家与我想象的相近,简朴实在。客厅天花板和四壁刷得雪白,没什么装饰。一套木沙发,一台25寸彩电。最引人注目的,是比门框还要宽的巨幅毛主席像。
大家在廊下又聊了一会。克伦说,主席像是5年前买的,他闲时会独坐客厅,静静端详毛主席的容颜,心里安然。问起“流石村”来历,他不清楚,但半开玩笑道:“这村名不好,水流走,土流失,只剩下石头,穷。”老丘说:“现在不穷了,你还成了养猪状元。”又提醒他11月份省市老促会理事长们要来参观。克伦连声说不好意思,我贷款、借钱养猪,债未还清哩。大家鼓励说,眼前规模可观的实业就证明你是个能人。克伦表示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老促会的帮助。老丘说,关键还是有党的强国富民好政策,否则再有本事也不能成功。末了,我提议克伦夫妇来张合影,他欲推辞,穿红衣的妻子含羞带笑,拉他站到了崭新的农用车旁。
我们的车子缓缓启动了。回头望去,主人夫妇在扬手送客,院门外那丛百日红,在阳光下开得正旺。
(刊于2006年第11
期《源流》)
百日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