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江夏月夜
□ 林治雄
阿坚的推介
广东潮汕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陶瓷、木雕、抽纱、刺绣等民间工艺精致秀美,潮剧、潮州大锣鼓声震海内外。在市场经济发达之地,一份区级的文化月刊——《潮南》,传递着今日潮人对文化的孜孜以求。虽然她只是32开本,印刷也算不上精美,但犹如一块园圃,让富有乡土气息的花花草草自由生长。我不时从中选出一两株,移栽到参与编辑的《源流》上。今天要推介的散文就选自《潮南》。我去潮南老区村庄采访时,欣赏过练江晨昏的景致。夏日炎炎,在都市水泥森林里叹空调的人,多么盼望清新自然的风。请看作者的描绘,能否为你送去一阵清凉——
“月是故乡明。”这句话常勾起我对少年时一幕暑假生活的回忆——盛夏月夜与两农村同学泛舟练江的情景。
练江的一条支流穿过峡山镇,流到洋内村畔便与练江主流汇合,形成开阔的江面。江心凸起几处沙洲,沙洲上长着茂密的竹林。村旁沿岸也种满芭蕉翠竹。临江用竹竿搭建的瓜棚垂吊着累累的瓜儿。鲜艳的角花、牵牛花攀绕在农家门外的篱笆上。练江水在洋内村畔迂回地流动着。由于岸边竹丛和笆蕉的倒映,风平浪静时候,这里被绿色植物漫染成一泓澄澈的“碧湖”。男人们常在“湖”面上游泳、钓鱼、放牧鹅鸭;小儿辈也常跃上小渡船,跳到沙洲竹林中去戏耍,玩闹、捉迷藏;红衣紫裳的浣衣女,把江边碧绿的水面点缀成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那个盛夏的夜晚,黛蓝色的天空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明亮清晰的月亮,令闪烁的群星黯然失色。小木船在慢悠悠地划动着,周围是浮光跃金的江波。江岸和沙洲上的竹林在月光映照下,丛顶的外轮廓披着一层厚厚的“银霜”,泛着清冷的光辉。背光的竹丛和蕉株,便浑成一片墨绿色的“剪影”。凉爽的晚风轻柔地掠过江面,近处波光粼粼,远处竹影摇曳,蕉叶婆娑。幽静空寂中忽听得田野上蛙声四起。而摇橹的水声,伴着水花的喷溅咕噜咕噜地响。我们三人都已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中,沐浴着夏夜清凉的江风,似乎无甚言语可交谈了;两位同学轮替摇橹,我悠闲地坐在船板上,有时干脆躺下来,仰望天上的明月,数着天上的星星。明月好似对着我们深情而温柔地微笑着,船到哪里,它就顾盼到那里。水中的月影,也总是跟着小船的游动而移动……啊!故乡的明月,就这样深深地印在我少年的脑海里。
(刊于2007年第7期《源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