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成波摄)
思念,无比美
□ 吴幼坚
60岁生日过完了,平淡真实的生活犹如缓缓流水,波澜不兴。可是,这样的日子,我这样的人,内心哪能完全平静?
20多年前我在《广州文艺》当编辑。那时人们认为,搞文学的人喜欢讲情感写情感,说句不好听的,是“小资情调”严重。可是既然自己身在圈中,本身气质又不够“无产阶级”,“小资”就“小资”吧。当年的文学界还比较干净,人与人之间比较真诚,彼此抒抒情,传传意,让生活多一些浪漫温馨,很好。那时一般人打不起长途电话,更不像如今这么方便,手机24小时不离身,还可随时上网聊天、发邮件,朋友之间要联系唯有写信。主编刘家泽有句“名言”:“编辑给作者写信要像写情书一样真挚热情。”我和每位同事都认真按主编要求去做,《广州文艺》与广大作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每每提起都感慨不已。我把写信视为享受,提笔就来,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收信更是幸福,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各地的问候。如果出差二三十天去外省组稿,回编辑部就有堆叠起来的信件,恨不得一口气读完马上回复。可惜那时太容易收到信,也实在是信太多了,不晓得应该保存下来,只留了后期的小部分信件和若干贺卡。我很庆幸有过做文学杂志编辑的经历,能结识为数众多的作者。大浪淘沙,后来他们有的下海经商,有的上岸从政,多数人放弃了文学创作,年纪大的退隐山林度着清闲晚年。当然,仍有人不改初衷,呕心沥血笔耕不辍,写出贴近现实直抵心灵的作品,有些还引起了轰动,如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10多年过去,老朋友无论作何种选择,也无论是否继续和我联系,只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我都祝你们过得幸福。
因为我离开文学杂志已经11年,也因为我和别人年龄都长了十来岁,还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讲金不讲心”,送生日贺卡这种精神大于物质的形式,就显得很“老土”,没什么人热衷了。可我还一直很喜欢,去年过59岁生日,还收到两位朋友的贺卡。我对其中一位说过,你从1988年开始送,等到一方老去再计算总数有多少。我珍惜的,是朋友亲笔写下的个性化字句。我的手机还是早期的诺基亚,不能收发中文短信,所以既不会给别人发短信,也不必接收千篇一律的短信。从骨子里说,我比较念旧,旧人旧事旧物都含情。但知道不易买到合意的贺卡,去年我便向朋友提出到此为止。因此,今年60岁生日前夕,除了儿子深知贺卡分量而继续赠送外,其他朋友都只是打电话、发邮件……我彻底明白,现代社会这卡那卡,干哪样都凭卡,但纸质贺卡,对于我已成为历史文物。

作者朋友于1988年送给阿坚的生日卡
凡是成为文物的东西,都弥足珍贵。我逐一细看收藏的贺卡,生日前夕着重看生日卡。时间越往后,话写得越简洁。我选出6则有代表性的,分别来自5位作者。我做编辑时已经35岁,大多数作者年龄都比我小:“阿坚姐:生日快乐!读您的散文,我知道您的出生地在湛江。41岁生日,吹蜡烛的时候,您就想着湛江,您的心,将永远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长成了我们的阿坚姐,是好事情。姐姐的心像一个小姑娘,是大好事情。无论怎样,都是好事情。”(1988年)“在这个灰蒙蒙的充满功利纷争的人世间,是你使我看到了美好,所以,我愿意年年在这个时候为你祝福。”(1989年)“生日快乐!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你有一位朋友。”(1990年)“45岁是新起点,你还年轻!”(1992年)“4月25日这一天,我在北方这座缺水的城市里,祝你生日快乐。友谊长在我和你。”(1994年)“友情永远是生命之树的最青翠的叶片。请接受北国的生日祝福。”(1995年)以上几位,有远赴异国的,有失去联系的,有与我在博客上互访的,也有署名“老朋友”来浏览并留言的。第一位作者早就说准了,“姐姐的心像一个小姑娘”。此刻,面对这些宝贵的不会再增多的贺卡,我不知不觉难过起来。
虽然开博客几个月来已有47222人次访问,可我无法掩饰内心某种失望。认真写作的朋友,表示没功夫也没兴趣上网;身体变糟了眼睛不好的,基本不上网;有些不过50岁左右,坐办公室搞宣传的,却不打字不上网(就像我原先那样依赖他人),而且没打算去学,叫我如何借网络与他们联系?还有,打电话找到在单位当一官半职的,经常碰上“很忙,正忙”;找到纯粹在家写作的,不巧大搞装修线路全乱了,没法上网……我似乎看见青翠的叶片渐渐枯黄,不禁满腹惆怅。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整个社会,人们都在竞争之中。多年以前听过徐小凤的《城市足印》仍有印象,莫非真只能这样?“如今,都市内每人,仿佛不可以让友情接近,时间鞭策着的一生,天天相见却没有时间望人。”或许是我人老了心却不愿长大,而别人才是正常的吧。
4月24日凌晨,刚写好《小猴子祝妈妈生日快乐》并摆上博客,按说应该高兴,我却潸然落泪。1993年,我曾请两位作者分别为本文题照配诗,并收入《这一株三色堇》中。他俩都是我非常信任的朋友。其中一首《南国的信》只有4句——
你说你给我写信
在冬夜里 用眼睛
红色的故事好浓艳
鹅黄或温馨 一片梦……
另一首《借助帷幕》共8句——
总是把心事
藏于赤色帷幕之后
便有了如期而归的灿然
目光如炬
燃亮人世情结
快乐一点点
开心一点点
忧郁……也有一点点
看着自己那照片,觉得王菲的歌唱到心底去了:“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
四顾茫茫,这样的夜里,我能上哪里找谁人诉说?迷惘间想起日前有人在我博客上留言:“我真诚地欣赏你,你活得从容,活得美丽,活得年轻,你鼓舞着很多人。”开博以来,不少人褒奖我为“勇敢的母亲”,赞叹“伟大的母爱”,这人却不评价某篇文章,而是肯定我的活法。我回访过那个颇有艺术情趣的小窝,浏览了网友的评价、留言和博主的回复,觉得这位三四十岁的男士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他没有刻意虚化身份,让人知道他有家庭有儿子有朋友有客户,像你我一样忙上班跑业务。他形象地说自己的博客是“小户型”,“水淡有茶香”,“朋友你来我往,友情时常亲爱”。此刻,我决定连夜造访,留言坦承自己也会软弱,也需要鼓舞,“生日时希望得到你的祝福”。
天亮以后广州风狂雨骤。我想起几句歌词,只须改个别字眼:“大雨来得正是时候,代表我流不出的眼泪……”中午下班打开电脑,见到留言,我马上去看他的博客。只见一幅鲜艳夺目的三色堇照片,还配上一首诗《花言自语》——

思念
无比美
美得让爱神也嫉妒
可嫉妒鞭打了我
使我滴泪
这样的心情让我忧喜参半
忽然一阵风
吹干了泪痕
于是不妨扮一下鬼脸
迎风依旧翻飞
也是美的精灵
似懂非懂。且看网友如何解读:“思念就像快要绽放的花,很美丽的。”“思念很美,很甜,只有思念的人能够感觉其中的美丽与甜蜜!”“思念,美中带点苦!花言中还有点小俏皮。”“写得不错,很有感触。”“思念是苦的,学习着承受分离,却学不会承载思念!”……有些人没写具体内容,只是情不自禁慨叹:“思念,很美!”“美哉、美哉!”“呵呵……爱情?”“美……”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一首短诗,一帧小照,短短午间竟引起那么多的共鸣,可见思念是人之常情。人海茫茫,人生匆匆,世间能有人被你思念,又有人思念着你,甜也好,苦也罢,苦苦甜甜皆幸福啊!
我又去给他留言,写了些感想,最后说:“人,尤其是女人,不能硬撑着。真想哭时,能找到一处地方落泪也是幸运。”当晚,我读到他在我博客上的留言:“人生从60开始,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我看到新闻说美国老布什还要去跳伞呢,就是不服老。西方人的心态更为好些,活出自我,活出潇洒。国人很多就像你说的,不肯再前进一步,可叹,为何就不能与时俱进一点呢?你的名字含一个‘坚’字,就是你弥坚的个性,你与众不同,祝福你!也祝福你涛儿!”父母赐予的“坚”字,也被他用于激励我,这是一位很会给人鼓劲的男人。
25日我生日当天,天空出人意料地放晴了。我发表了生日感想《登上第60级台阶》。看我全文昂扬向上的基调,没人会想到一天前我曾陷进低谷。谢谢你,素未谋面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我真正意义上的首位网友。

三色堇的花语是:请想念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