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2007-04-17 18:31:05)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李明达摄)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 吴幼坚

    若干年前,深圳一位女中学生写了部小说《花季 雨季》,表现20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活,后来还拍成了电影。我觉得书名好就好在不仅把青春期比作“花季”,同时强调它也是“雨季”。现在我要说的,是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度过“雨季”的广雅人,如何邂逅于2007年4月这个雨季。

    3月份我上网是用60元30小时的办法,超时按每小时4元计。3月29日接到缴费通知,总数大大超预算。我当机立断改办包月,4月1日起,就可随意上网了。2日下午,《源流》第5期版样已画好,要等电脑室出清样才能校对;第6期稿件正陆续编辑,时间还挺充裕;博客文章写了几篇要按顺序发表,无须急于写新的。既然有闲暇,何不上网逛逛?广雅老三届乐园、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都看了看,然后想起有个新地方:广雅同学录。走,瞧瞧去!

    我前些天已抽空上那儿注了册,为的是容易与其他校友联系。我还很认真地填了资料,“人生格言”写道:“正直地做人,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活一回。”当时匆匆浏览一下,见有个网站管理员“老肖”,忙给他留言,请指教我这初来甫到者该如何发表文章,等等。过几日进去看,没动静。可能人家还闹不清怎么突然冒出个陌生人哩。好,今天我再进去仔细观察,慢慢摸清门路。于是我挑着读了些文章,看了些图片。有的班级很有团队精神,可惜谢绝参观,无门可进。渐渐地,我悟出来了,上这儿的多是中青年校友,老校友要么不上网,要么去熟人“埋堆”(广州话,聚集之意)的其他网站,难怪虽然注册校友达1100人,我依然形单影只。

    走走停停,发现有标明开放模式为“完全开放”之处,人们正围绕着一个题目在讨论:《人不为已?》唔,这虽是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我不禁凑近前去。只听发起讨论的男生说:“活了几十年,想了很多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来来去去都回到一个最根本的:人为什么而活?为了家庭、孩子?……”他自问自答,不全是。接下来又问:为了钱?……也不全是。再问:为了名誉地位?……依然不全是。最后他说:“还是好好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吧!”他的发问引得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只要快乐就是活得好了,当然要以不损人利己为前提。”“每天的快乐就是幸福,不为什么!”“为自己是对的,但很难做到。”一位做妈妈的说:“15岁的女儿学校组织看《活着》,回家问我怎么写读后感。……我说,作者想表达人活着其实很无奈,无论贫富,无论健残都要面对压力,面对明天的烦恼。”有人接过话头:“要孩子们写《活着》的读后感,也太难为他们了。”“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吃馒头会噎死了。”此时有人大声感叹:“人生苦短!”4个字犹如4滴冷水溅入热油锅,引起一轮更激烈的争论:“奉劝一句:及时行乐!”“谁能告诉我如何理解苦短?”“人生可以是短的,但不一定苦。……我是不信一直只喝糖水的人是快乐的,他(她)甚至不知道甜的滋味和快乐的含意。”听到这里我暗暗赞同这个女生的见解。又一个女生说:“人生苦短?短于当我们学会青春不能虚度时青春已一去不返;短于当我们学会孝顺父母时,他们已是风烛残年甚至于永远离开了我们。”说得好!我忍不住上前作了自我介绍:“我是新来的老校友(1966年高三甲班毕业,没能升大学,去了粤北阳山县当知青),又是刚学电脑的新手。……我对‘人不为己’的看法,都反映在博客内几十篇文章之中,校友们愿去看看吗?……”留下这个帖子后,我就离开了。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第二天,我又上网回到讨论《人不为己?》的现场(那个主帖已有近千位阅读者)。我不认识这群大约40岁的校友,不知他们会不会像校庆时对找错教室的人说:“对不起,这是某某届校友集合处,你们那一届在另外的教室。”找到我的帖子一看,有跟帖:“师姐您好!欢迎来指导我们这群不老不少的校友。花了半天时间看您的博客,一流!真善美在历史的画卷中一一展现。‘匆匆滑落的往事串连成泪水与笑颜,我们只能选择最恬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感受:我们这里的文字花巧苍白,跟您丰富的见识和笔锋所触及的情感无法攀比。我忽而觉得自己很小家子气来。”这是被同学们称为“才女、诗人”的一位女生,文笔很好,有小说在这里连载。另一位女生写道:“美丽艳红的三色堇师姐,生日快乐!看了你的博客,喜欢你的乐观进取,佩服你的越活越年轻!……”我高兴地留言:“谢谢厚爱。……某某的文学功底应算不错,而阅历和学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等到你们像我这样步入晚年时,写出的东西自然远胜于师姐了。我会常向比自己年轻的人学习,力求保持朝气。你们这儿也会成为我的新去处。”

    我以为自己写得相当得体,谁知第二天再去,却看到反对意见:“比三色堇更年轻的,我看不多了——说的是朝气。”原来是指精神状态,吓我一跳。有人还进一步分析:“力求保持朝气的第一步:不要老是说自己‘步入晚年’了,无论从样貌到心境,您一点都不老!衰老,首先从头脑开始;如此说来,师姐是越活越年轻了,大赢家。”她们可真会鼓励人。我又留了言:“……有那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关心鼓励我,我肯定会活得更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并时常与大家分享我的所得。”女人四十是道坎,青春渐逝,保持心理年轻极为重要。有师妹认为比我有朝气的不多,我建议她们看看我写的老知青李小瑛。次日,我又回头看她们的感想:“我不怕老去,只要活得一天比一天充实愉快,如姐姐您。老去的只是时间,年轻的是人!”还说,看了小瑛姐姐的文章,确实感到“对人生你们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对社会有更宽容的理解。”一位女生写道:“在此见到师姐,有说不出的亲切和感动。谁说岁月是女人的敌人?岁月的沉淀、人生的磨砺和感悟,令女人更加醇美。”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就在女生们齐声称赞时,被称为“班长”的男生唱起了反调:“其实,我们已经够老了,克林顿和普京已经可以当总统了。我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已经可以很深刻很辛辣……”他认为老同学在网上相聚,心境变得年轻,文字花巧一点,借此减减压,很有必要。“三色堇学长不是要到这来感受年轻气息的吗?人家还没感受到多少,你们这帮小姑娘却一下子变得老气横秋了。”男生说不希望女生们变得自卑。一番调侃式的激励立竿见影,几个跟帖顿时恢复了轻松幽默。女生说:“这里确是让人年轻和心情愉快,象牙塔里的快乐和纯真一再重现。”我从旁观察,这群毕业于1983年的广雅人,早分散于五洲四海,却仿佛仍聚在一间教室里谈笑,毫无拘束,异常亲密。我还发现,好些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相当熟悉,而这恰是我的弱项。因此我也就不怕走错教室,将错就错,闯进去坐下来当个“大龄插班生”。此后,我不时在这里读到师弟师妹们精妙的文章,自己也发表点感想。他们写道:“我当你是新朋友!”“请不要‘常’在我们之间划上代沟。”“‘向往着没有一丝杂质的感情交流’,那便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了。”

    随后,陆续有人给我博客的《广雅生活杂忆》写下新评论:“谢谢姐姐的文章和图片,看后很感动。”“一次次地看,一次次地无言。学长的寄宿条件比我们差多了。却有着丰满的人生;你这么优秀,却与大学失之交臂……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呢?!”“感动!广雅,谢谢!大家都是说同一句话,但顿觉得我们好幸福!”估计其中有广雅校友网那班同学。果然,有师弟答:“吴姐姐,是我留了言,我觉得老三届的人很伟大。”(我略感意外,中国男人大多过分强调“含蓄内向”,这师弟是情不自禁恢复了学生身份。)在多篇文章后留言的那位师妹答:“我也留了言,觉得老三届的朋友,物质微薄精神却很丰富。”看得出,岁数比我小近20年的师弟师妹,愿意并且可以理解老三届。我想,老三届在60年代、70年代度过“雨季”,锻造出特殊的品格。同样地,80年代、90年代……每一段青春岁月都会遭逢风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一批又一批花季少年,就这样在风雨中茁壮成才。

    师妹说:“我们刚过四十。人们说四十而不惑,我倒觉得四十是怀疑一切的年份。这很好,证明我们在审视人生。我相信不同的年龄有不一样的精彩。”听着这自信的话,不由人满心期待。

        

  在雨季里不期而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