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怀未冷
□ 陆龙威
在一个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中国读者心里,俄罗斯是幽深、繁茂、枝叶闪烁着绿宝石光点的白桦林阴,是缓缓流淌、丰姿绰约的涅瓦河,是巍峨高大的尖顶塔楼,开阔无比的广场,海洋一般的草地,树影婆娑的街心花园,一座又一座醒目的青铜雕像……俄罗斯的一山一水,无不荡漾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陶冶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风骨。我始终无法忘记遥远而亲切的俄罗斯,无法忘记那里善良淳朴的人民,无法忘记优秀而睿智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他们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民族的良心。他们忧国忧民,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人民和祖国也永远纪念着他们。
在涅瓦河畔,我见到了果戈里的青铜雕像:青年时代的果戈里,脸庞瘦削,留着长发,身穿一件厚厚的大衣,正举目眺望他常常描写的涅瓦河。许多行人抚摩他的大衣和双手,与他合影留念。在圣彼得堡,我见到被团团花簇包围的普希金的青铜雕像:高贵的诗人潇洒地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右手支着前额,沉静地思索着。游人自世界各地而来,瞻仰他的仪容。我还看见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剧作家格里包耶托夫、领导俄国军队打败了拿破仑侵略军的库图左夫将军的雕像……
我最热爱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了瞻仰他的墓地,我特地去到位于图拉市郊野的列夫·托尔斯泰山庄。那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场,沿着两行绿叶招展的阔叶林带与挺拔的白桦林带拱成的林荫小路,我们走进密密的森林中,那浓浓淡淡的树叶闪烁着斑斓的光点,色彩浓烈的云,随风款款移动,浓荫覆盖了八月的骄阳,给人无比清凉与宁静的感觉。100多年前的无数个春夏秋冬,每天的傍晚或清晨,托尔斯泰都从他那飘散着书香的斗室中走出来,走进这片森林,在铺满了落叶的小路上散步。有60年的时光,托尔斯泰在这片森林中度过。树上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记载了托尔斯泰人生的一段历史,录下了多少珍贵的信息,消失的与永存的交织在一起,刻骨铭心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托尔斯泰长眠于森林的纵深处,长方形墓地四周,大树缠绕,植物繁茂,每一寸泥土都覆盖着绿草,墓地上方摆放着几朵野花。图拉市离莫斯科不远,莫斯科有名人公墓,他们神采奕奕的雕像屹立于丁香花馥郁的香气中。而托尔斯泰的坟墓,没有应该有的雕像、碑石、祭坛、十字架等装饰,只是一条平平常常土路旁边稍稍隆出地面的一个小丘。不远处一块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大意是: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木板上的两行字,让人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这份寂寥空廓,正是这位文学巨人,一生孜孜追求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茨威格曾说“这是世上最美的坟墓”。在托尔斯泰的墓前,我真正体会到神圣两个字的千斤重量。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苏联作品,看着苏联电影,唱着苏联歌曲长大的,那时的校园里,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也会眯着眼睛抑扬顿挫地唱《小路》、《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苏联歌曲中特有的含蓄、深沉、惆怅、忧伤,深深打动了我们纯洁而天真的心弦。那时候,苏联的光环硕大无朋,无可替代,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无所知。我们需要有一个天堂,有一片星光赖以仰望与寄托。这天堂与星光,只能是苏联,是俄罗斯。即便中苏两个大国从亲密无间发展到势不两立,即便在反修防修和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俄罗斯文学、绘画、音乐,始终挥之不去地辉耀在我们心中,延续着我们不曾也不愿冷却的以往的情怀。
依恋地回望那片圣土,也许会感到陌生,会有所失望,会发现世上原来没有乌托邦与桃花源,一切不过是你自己编织出来的童话而已。尽管涅瓦河在蓝天白云之下,仍如一个世纪前那般欢快活泼,河畔的浪漫却随波而去,一点一点消逝。物欲的浪潮席卷着精神的原野,掀起恶浪浊涛。少年时蒙上的苏联印象似乎越来越模糊和陌生了。难道一切都未曾发生过?一切都仅仅是一个梦?我努力寻找着那些让我激动和迷恋的东西,就像寻找我初恋的情人那样,我愿意把激情,最初的激情,最饱满的激情,无可替代的激情,献给她,永远献给她。
那个烟雨迷茫的星期天,我站在红场上,努力感觉着当年的激情。眼前的一切被雨丝冲得模模糊糊,列宁墓前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周的树木一片深重的金黄,在巨大的寂静中,弥漫着凄凉的美。
也许一切都没有变。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在书上读到的地方,高尔基大街,卢比扬卡广场,特维尔林荫大道……一切都没有变,江山依旧。变了的,是时间与故事。
我所熟悉的那个梦似醒非醒。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俄罗斯和苏联作家的经典,曾经是我成长的滋养剂,它们教给我理想主义、浪漫主义、集体主义、同志间的友谊和信任,以及纯洁的高尚的模糊的浪漫的燃烧着迷人火焰的爱情……所有这一切都化作美好的情怀,注入了我的生命,融入了血脉。它们是我天空的彩虹,永远的彩虹。
也许我拥抱的只是一个梦。梦醒了,纷乱的思绪随风飘散,支离破碎。我久久地站在那里,站在飘飘洒洒的雨丝中。江山依旧的宽阔的红场,在四周金黄的世界里,静静地肃立,依然透着一如既往的神圣与庄严,它巨大的生命的能量,让人充满激情的憧憬和想象,让我相信,一个圣地,一个荡漾着思想激流,越过战争与苦难岁月的地方,一个陶冶过一个伟大民族的气质和风骨的地方,它的硕大的光环,一定不会都是虚幻的。
毕竟,梦是那样美丽,有梦才有人生。
(刊于2007年第3期《源流》,题照为广州大学学生摄影习作,作者姓名不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