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州的诗经文化

(2012-01-30 22:48:22)
标签:

沧州

诗经

文化

分类: 沧州优秀历史文化

谁为毛公一瓣香

 

——沧州的诗经文化

 

    沧州师友中有两位与诗经有关,一是诗经斋主田国福先生,收藏诗经版本称甲海内,受他的感召和联络,2002年,毛诗发祥地暨国际研讨会在河间召开;另一位是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原师专教授刘树胜,年轻有为,于诗经研究屡有创见,惜已效孔雀东南飞,栖息金陵去矣。

    前些年,有识之士曾呼吁沧州完全可以打造“诗经之乡”,从而实现由肢体文化到精神文化的华丽转型,遗憾的是应者寥寥,至今没有形成气候。

    其实,由独占诗经传授业的半壁江山,到一统诗经江湖,沧州号称“诗经之乡”,可谓名副其实。

    清代任丘人庞玺有诗云:“汉朝诗学互争雄,齐鲁同时擅大名。海内近崇朱氏学,更无人解说韩婴。”(《韩婴墓》)汉初讲习传播诗经的有四大流派,号称齐、鲁、韩、毛。四家中,山东占了两家,均以地望命名,河北占了两家,则都以开山鼻祖的姓氏命名,且都在沧州。毛诗传承人毛苌的学术辉煌期是在献王刘德主政下的河间国,而韩诗的开创者和传播者韩婴则是今任丘鄚州镇人。《汉书·儒林传》说:“燕赵间言《诗》由韩生”,指的就是韩婴。

    四家中齐、鲁、韩三家,都被立为官学,但后来陆续都销声匿迹。曾红极一时的齐诗,建安以后,逐步亡佚;鲁诗至西晋也从文坛消失;韩诗则坚守到宋朝,最终只留下一部《外传》,宛如仙人凡间的遗蜕或者名人生前的衣冠,供人怀想。反倒是未被立为官学的毛诗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成为至今尚存的唯一版本。

    朱熹称赞“毛诗之义,最得其精”。究其原因,在于修学好古的刘德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务得事实,求真是也”。

    刘德从民间收集秦火孑遗,每得一部好书,就命人精心抄写一份送还书主,并赐给金帛,而将真本留下。于是,四面八方赶来献书者,摩肩接踵,以致河间国收集的书与朝廷所藏书籍的数量不相上下。为此,刘德在河间国北边修建了君子馆,南边修建了日华宫,广招天下饱学之士,夜以继日地校勘整理,每日弦诵之声,数里可闻,河间国一时成了全国儒学研究中心。今天我们所说的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诗经》、《左传》、《孟子》、《仪礼》、《礼记》、《尚书》、《周礼》、《孝经》等八种都曾深深打上过河间国的烙印。巧合的是,繁体的“經”字,不多不少,恰好十三画,假若随便减去八笔,就会发现这个“經”字早已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刘德以及河间国的众博士,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儒家经典又将是怎样一副面孔?

    沧州历史上有众多文化名人为诗经的弘扬和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最为辉煌的北齐时期,在当时北方18位儒学大师中,沧州人占了13席,可谓群星闪耀。其中南皮人李铉、浮阳人李周仁、景城人刘炫等都为诗经的传承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尤其刘炫的煌煌四十卷《毛诗述议》,是唐代官方毛诗读本《毛诗正义》的祖本之一,《毛诗正义》之所以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与来自毛诗故里刘炫的贡献甚为密切。

    五代时期,瀛州人冯道主持由官府大规模刊刻九经,通过严格的行政命令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大大普及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学;北宋,许多留守在沧州附近的献王后裔仍以研究传播毛诗为己任,把祖传手艺变成为看家本领,这里边就包括一代名臣东光刘挚的父辈。明末清初,河间人提桥编写了毛诗的初学读本《诗说简正录》。进入清代,诗经研究在沧州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包括一代文宗纪晓岚、著名学者苗夔在内,先后有十余人写有专著。

    “献王陵上草萧萧,时有村翁奠桂椒。”今天依旧像小山一样安详矗立于献县大地的献王陵、毛公墓,以及河间市的君子馆、诗经村、三十里铺的毛公书院,还有任丘市的解经村等都是毛诗在沧州大地发祥并传播的历史遗迹。

    行文至此,忽然忆起在已知四名诗经作者中篇数最多的一位,号称“中华诗祖”的尹吉甫,至今尚长眠于南皮佳城。“当年作颂存三百,奕叶清风启后人”(尹嘉铨《南皮尹吉甫墓》),他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更新的启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