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杂谈 |
文章走幕后路线折射出中国演员市场的饱和性
文:徐万福
在娱乐圈中,我们经常看到演而优则唱的现象,演员跨界抢饭碗也见怪不怪,这其中不乏刘亦菲、成龙、谢霆锋、赵薇、陈坤等知名演员,他们除了能演之外还能在其它领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才华,所以在这样一类艺人群中有 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双栖影星,明星能在不同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实力,毕竟不是所有艺人都能向双栖影星发展,从演而优则唱到从唱而优则演,这需要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实力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当然不能例外,文章这次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生活情感电视连续剧《小爸爸》,并相继在浙江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播出,反应不错,收视率还可以,文章的个人编导才华初露端倪,起初我们认为文章只是一个演戏的演员,看不出他能写剧本,这次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能自己编写,自己做导演,自己亲自来参演,母庸置疑拼的是一种实力,
这也让一些持演员只能靠青春和华丽的外表吃饭的观点的部分人群刮目相看,并非所有艺人都是靠长相靠青春吃饭的,一个演员能否获得观众的青睐,其实靠得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否有能在这个圈子长期存活的能力,演员如果光靠演戏混口饭吃,不会走太远,现在演员到处有,长相条件好的比比皆是,导演选择演员永远只会根据自己角色的定义来满足角色的需要,只会靠演戏吃饭的演员很被动,因为演员之间存在同质化的竞争,非你彼我,其实都差不多,那么导演为什么选择你,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饭局娱乐关系营销法;要么利用潜规则上位法;这是只能演而被动改变的现状。
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每年中戏北电都会毕业许多优秀艺人,还不包括上戏等其它优秀影视学校,中国影视市场的容易是有限的,假如现在中戏北电两所学校的一年毕业生保守估计是200人,但在中国影视市场不可能一个月有200个影视作品等着演员来拍,一部影视作品重要角度也就2-3人,最多5-6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号人物,戏里面的重要角色,那么一部戏里面要从这些海量的演员选出1号人物,第一时间会想到刚毕业的学生吗?这些海量演员包括一些知名的一线演员例如黄晓明、佟大伪、邓超、孙莉等等,就算在这一些成熟知名的演员里面也会有竞争现象,也就是说一年中不是所有一线演员都有机会演上一号人物,除去排第一阵营的演员外就是第二三线演员,虽然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至少比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实战经验,而后就是那些经常跨圈的艺人,可想而知一部影视作品,导演要出这些海量的演员当中选几个重要角色,相当于1个岗位有100到1000人在竞争,这还是保守估算的,因为每年还有新生代演员毕业,那么这部分人群该怎么办?
导演选演员容易,演员想演重要角色难,可想而知如果只会演戏的演员。很容易挨饿,因为这种人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如果没有一点其它特点,永远只能在配角、二三线演员徘徊,那么有一个事实必须明确,就是从中戏北电走出来的演员不是个个都能成名,不是个个都能成为一线明星,这就注定演员要想在这个圈子长久生存下去,光能演是远远不够的。
赵薇、文章、徐峥等老一批优秀知名演员都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这一点,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影视市场空间的饱和性,而选择了幕后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新生代演员,一方面是意识到越是人才大量的饱和越能证明目前中国导演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能自导自演永远不会饿死,自己掌握着人生主导权;他们的退位反而可以弥补和协调如今中国导演市场规模不大的空白。
一个演员能演能导能写说明他有自主造血能力,能自己造血就不怕被这个圈子淘汰,如果一个人活着需要靠别人供血才能维持生活,那么有一天这血断了怎么办?就如今天的一些演员生存现状一样,演员除了表演方面的才能外,其实也应该要有自主研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一部作品,一个角色,一个普通演员拿什么来竞争这样的角色,外表?知识?专业?内涵?其实都不是,因为很多时候这里的资源基本上被一线演员垄断,导演想拍戏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那么在一线演员里面又拼什么呢?人脉?现在在一线阵营里面拍个戏也是举步维艰,假如一线影星目前有100人,纯影视类导演有20人,一个导演一年能出2部作品,拍一部片子的时间周长统一为90天,也就是20人每年能出40部作品,平均分滩到100人身上,就是每部作品有约3人在竞争一个角色,如果按一个导演一年拍一部的标准来算,5人竞争一部作品,相当于有3分之1的人处于半歇业状态。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明星要到处走穴,或者频繁接商业广告了,演的好的人自己开了公司;有的混到了好莱坞;还有的去投资项目;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圈子并不缺演员,而是供大于求的问题。
文章这次退居幕后当导演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将来演员发展的趋势都会走这条路线,可以说文章的转型正是对中国演员市场饱和危机感的强烈意识,也是对未来方向的重新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