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余秋雨的“假死门”透析消息发布者的动因

(2010-05-30 20:46:37)
标签:

新闻工作者

动因

遗书

华山医院

余秋雨

上海

娱乐

分类: 娱乐杂谈

  从余秋雨的“假死门”透析消息发布者的动因

 

 

   编辑/评论员:徐万福                  (抄袭可耻  原创光荣)

 

 

近日,有一则关于余秋雨病逝的消息在网盛传,微博内容自称“援引”微博内容自称“援引”26日联合报称:“大陆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昨日凌晨5时因心肌梗塞在上海华山医院病故,享年64岁。之前曾有消息灵通人士爆料称余秋雨曾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而在华山医院接受诊治。”就是因为这么简短的几句话,一时间在网络、媒体传的满天飞舞,引起广泛关注。

 

但后经查实,这只不过是一起彻头彻尾的虚构事件,被称之为“假死门”。笔者初一看,想不到就是这样毫无核实的消息居然会产生这么大的蝴蝶效应,有的媒体还信以为真,为什么简单的几句话就会带来这么大的振动?

说到这里,笔者不妨做一回福尔魔斯侦探,来与大家共同探析一下发布这样消息的为何人?为什么会发布这样的信息?

 

我们知道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凡是能和娱乐沾上边的,都会被娱乐化,而现在有些娱乐新闻已经失去本有的纯洁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低俗的爆料和炒作。站在这一点上,都是抓住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因为这样才能给娱乐新闻增加一点可看性,提高新闻的吸引力。通常采取这样做法的,大多都是一些收益不好的路边小报,或者一些收视率差的娱乐节目。从其微博发布的内容形式,文字的表达、逻辑都十分清晰,很显然不是普通人能编写的,能具备这样熟练的文字编辑能力那也肯定是从事相关文字工作的,所以我敢断定发布这条假新闻的一定是圈内人,并且是负责文字编辑类的娱乐工作者,或在某小报工作,或在相关娱乐媒体工作。

 

 当然,笔者也断定该消息发布者肯定当时亲眼目睹了余秋雨上华山医院看病的经过,否则也不会可能在微博上描绘的有声有色,恰如其分;据余秋雨大师本人表示,自己确实去过华山医院,但也只是去门诊随便检查一下身体,并没有就诊,也更没有住院。由此可见网上的说法是变相的夸大其词了。站在这位消息发布者当时的立场来看,是凭借职业的敏感,脑子灵机一动,打了一点擦边球,试想仅仅报道余秋雨上华医院看病的看点不大,为了爆料来提升看点,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眼球,就借题发挥,把新闻的最大亮点突显出来了,这样很非常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目前娱乐圈内惯用的伎俩。

 

我为什么要断定他一定是娱乐工作者呢?试想一下,如果是正规的新闻工作者,怎么可能会去歪曲事实,甚至捏造和虚构事实呢?作为新闻人都有新闻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国家在新闻管理条例这一块都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而且非常严格,遵守新闻工作基本的原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最其码不能违背事实真相,更不能去虚构,而报社和新闻媒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去探究事件真相、查明背后原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笔者也是新闻系毕业的,当然清楚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所以不可能是新闻工作者。而娱乐新闻就不同了,随意性非常大,娱乐圈的门槛很低,就是因为这个圈子还不规范,本身的新闻就无真实性和有效性可言,都是打擦边球的花边新闻。只要有可塑性的新闻,娱记们或者狗仔队都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把其扩大化,延伸化,歪曲化等等,所以这就难免会捕风捉影、指鹿为马。不过这次余秋雨的“假死门”对于娱乐圈的那潭混水也永远只是一种娱乐罢了。

 

假如只是普通个人的话,这种说法就比较微妙。第一,普通人在微博上发表文字都比较随意,如果要虚构类似媒体报道一个人死亡的消息是不可能的,而且连时间、地点、事件概念都非常清楚,连格式都了如指掌,不是相关媒体工者,是很难虚构的;第二,如果是普通人的微博去上传这样的消息的话,传播效力不大。一个普通人就平时写篇博文的访问量都寥寥无几,更何况微博,只有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相关工作者发表的微博内容才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所以笔者就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当然还有另一外种猜想就是就该消息发布者可能是余秋雨的仇家,利用微博发布假消息进行报复。因为许多不认同余秋雨的人也很多,借此来恶搞也有可能,其实想借此来恶搞反而会适得其反,即使这样的话,那又能报复什么呢?对于余秋雨这么有内敛和内涵的人来说,构不成多大的心理伤害,只要余秋雨本人一出面那些谣言就烟消云散了,相信余秋雨本人也懒得理会。

 

如果说在娱乐圈内出现这样的新闻,我也见怪不怪了。因为明星们被网络谣言风传“死亡”的有很多,比如任达华、斯琴高娃、张国立、洪金宝等等。而如今余秋雨大师也被当作娱乐新闻娱乐了一把,不过要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某些娱乐媒体的价值取向已经严重扭曲,背后是一味追求眼球效应的心理在作祟,而当子虚乌有、捕风捉影、指鹿为马甚至无事生非都能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怎么不叫人悲哀?

 

 编辑/评论员:徐万福                  (抄袭可耻  原创光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