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退票制完全是被导演逼出来的
文:徐万福
如果实行电影退票制就会打开许多人对于电影不满意的纠结,电影市场化的心理落差就会立即能在观众身上打开,在这个喜欢追求数字化的时代里,一部电影上映后票房的高与否仿佛就是证明电影有可看性的唯一说服力,笔者觉得这种说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在票房上面的来源与估算是有很大水分的,现在导演在追求票房数字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站在电影成本回收的立场上来考虑的,为了追求他们理想中的数字,不管自己的片子好与否,在自己的电影没放映之前,凡是一个正常人都会赞扬自己的片子如何如何的好,希望观众去看等等,再加上借助媒体的大肆宣传功能,能让小成本的电影无限扩张,其中导演最擅长的还就是炒作,为电影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而作为观众,虽然选择电影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但自己的话语权在别人手里,票是自己买的,尽管说这电影有如何如何的不好看,片子有多烂,可上亿的票房成绩摆在那,导演说好看就好看,而自己根本没有说不好看的资本,太多的无奈和委屈让人感觉很失落。到现在我想考问的是,难道票房就是衡量一部片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我觉得以前可以这么说,现在用这个来衡量的纯洁度就不高,在现在电影发展的高峰期越来越商业化了,思想观念在放开,一部电影如果想在电影市场上站住脚跟,除了使其利益能最大化外,还要保证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形势的催生才会让导演一味的追求票房数字,问题关键就在于你在追求票房数字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观众对于该部影片的评价?如果影片不像宣传的那么好,那也岂不是在变相的忽悠大众?在浮华数字的背后除了自己的利益还有什么实质意义?如果只是单一性的抱着追求票房数字的心理去拍片的话,那拍出来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这也未必有利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导演要想拿出像样的片子就要经得起考验,如果中国电影事业都是在围绕一些数字去发展,就容易忽略电影本身价值性的存在,误解了电影发展的本质,电影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共享;让更多的人都来参与;观众评价电影的好坏有助于电影的良性发展,而追求数字的背后是导演心里的浮躁,但数字高不一定就等于口碑好。
站在导演的立场上,导演是满足了,因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可谁来考虑观众的感受,或许你可以不在乎观众的一些评价,但观众买了你的票,你就要对观众买的这张票负责。就比如很多歌迷喜欢看小D的演唱会,就买了看小D演唱会的门票,某歌剧院也做了大量有关于小D演唱会宣传海报,可到了准点演出的时候,观众等了很久却迟迟看不到小D的身影,而是出现了小C一直在演出,你想想看,这时观众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忽悠吗?不错,这时歌剧院的收入是达到了,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有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吗?如果歌迷说要退票,歌剧院又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让退?
宣传往往是助推高票房数字产生的温床,适当的宣传是有必要的,因为你拍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最其码要让别人知道,要让别人去了解,这也是观众选择的一个参考,而宣传的过度,就会导致人的过度轻信,期望值越高,容易导致的心理落差也越大。说到宣传就不得不让我想起目前在电视上疯狂出现的电视购物广告,一些商家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凡能用尽其技谋之所能,能宣传的多好就多好,使其功能无限的扩大,而作为受众来讲,第一没用过该产品,第二又是在电视上播出,第三还有很多相关的证明,很容易相信他们宣传的一套说辞,仅管确实能花廉价得到他们的商品,但实际上的功能与宣传中所说的落差很大,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忽悠了一把,第一次被骗了当然不喜欢再被骗第二次了,可惜的是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很多,所以每当看到这样的广告非常烦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要向国家广电总局建议取缔一些夸大其词的电视购物广告了,这是没办法被逼出来的。
当然电影它不是一种商品,不能去同日而言,但目前有的导演在宣传方面的造势和电视购物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多观众看完之后,和其所宣传的落差也很大,心里难免都会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由于在国内像这样庸俗的、借助名人八卦新闻或者名人裸体的喙头来炒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观众每次总是抱着最大的期望来到电影院,可最后的结果总让人感到失望,一次又一次的被忽悠了,为了不想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能提出电影退票制的说法,这也是没办法被逼出来的。(完)
2010.3.30

笔者声明:本博凡带有笔者署名的文章均为笔者原创,个人、杂志、报社等媒介如需发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字,若有人冒名抄袭、复制将视侵权处理。“原创所有
违者必究”!希望朋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谢谢合作!约稿、策划请联系QQ:953401792
邮箱:xuwanfu1987@qq.com 喜欢我文章的读者可加QQ群157057517(读者交流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