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克服反社会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 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进行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幸好,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不依靠外在强化,而来自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模仿和学习。根据个人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心理学家将儿童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友善行为、公共参与行为等。小到对他人微笑、上车给老幼让座,大到捐赠遗体,志愿参与疫苗试验,在危难当中舍己救人。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或无私利他行为。习得亲社会行为的三种途径:①同理心反应的条件化,经典条件化,始于儿童早期;②直接训练,操作条件反射(赞扬、鼓励、肯定);③观察学习,社会榜样的作用。
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该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克制反社会行为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家庭中的干预
家庭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主要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实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有意识地操纵自己的养育行为和管理策略可以干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常用的干预手段有:
(一、)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形成依恋。这种依恋,除喂食以外,加强接触,给他们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依恋对象。实验发现,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后期行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对罗猴的研究中发现,“失恋”时间较长的婴猴,行为出现明显异常:自己咬自己,走路身子摇晃,性格孤僻,成年后不适应社交等。因此,如果有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与自我信任,并将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有依恋感的孩子,对父母信赖,这样,父母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接触中就学到了交往的准则和技巧,同时,儿童也乐于和接受来自于父母方面对于人际关系的指导。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较为一致。所以,在婴儿期,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给儿童提供亲社会环境的第一步,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外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愉快的心境。个体在愉快的情绪下,更乐于做出友好的行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理想的家庭亲密感,家庭亲密感主要表现在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帮助、接纳和信任方面,适度的家庭亲密感有助于儿童品德的发展,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敏感地把握子女的感受和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保持友好、理解的态度,采取和平、说理的方式处理家庭事物,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行为训练
父母通过强化来控制儿童的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和攻击、嘲讽、漫骂、不友好等反社会行为是非常有效的。常用的强化手段有:表扬、物资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惩罚等。特别是在儿童游戏中,这些手段很重要。很多幼儿期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幼儿的自尊心不能满足,他们想用奇异的方式获得成人和同龄群体的关注和尊重,希望给别人留下深刻、特别的印象。而一旦家长做出的反应强化了这种不好的行为,就会出现不良后果。女儿小时候有一个小伙伴,常常一起玩。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依依的妈妈对孩子偶尔的攻击行为不加制止,还经常笑着和依依爸爸讲自己孩子比较厉害,多么能干,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时间长了,依依经常打小伙伴,抢小伙伴的玩具,后来小伙伴都不和她玩了。上幼儿园后,因为大小朋友经常有家长告状,去年上寄宿小学,因为常常和同学冲突,没有朋友,很苦恼,最后家长给转到了一所走读学校。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父母既是儿童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者,因此,父母必须时时注意在儿童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儿童,帮助他们选择电视节目、图书,甚至伙伴,以便对儿童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常用于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方式的矫正。这周在教学过程中,三个学生上课玩牌,被我没收了。其中一个大吼大叫,很嚣张。课后,班主任和部分学生跟我说,这个学生家教极差,单亲,父母离异后和母亲生活,但其母亲每天只知道打麻将,打骂孩子,满嘴粗话。所以有这样的女儿也不奇怪。从这儿又想到学生中的很多现象,比如脏话、打架、强行要钱等等。这些给我们许多警示,其中一个就是父母的教育非常重要。现实社会中,单亲孩子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家长是最了解孩子,也最应该对孩子负责的。不论从对孩子负责还是从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家长都应该百倍的关心、教育孩子。
二、学校和社会干预
儿童三岁以后会上幼儿园,六岁会上学,这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或学校渡过的。他获取知识、模仿行为的对象也主要是教师和同学。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幼儿园和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其核心是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师生关系良好时,学生都乐意接受教师所施加的影响,甚至带有一种盲目性;而师生关系恶化时,即使教师所施加的影响是正确的,幼儿也可能会拒绝接受。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对教师能否取得满意的教育与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方面,更需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托。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待学生的公正态度,师生之间友善、良好的关系,正直、向上的价值标准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儿童阶段,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判断事物的能力弱。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女儿上幼儿园小班时,老师她被喜欢她,因为她最小,老师经常抱着她,有一点进步,老师就提出表扬,所以那一年很快乐;升入中班后,老师稍显严厉,脾气很急,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快快快,所以有一阵孩子很急躁,容易发脾气,有时睡梦中都会喊出来,每天都不喜欢上幼儿园;大班时候,女儿的班级叫“轻轻国”,小伙伴说话都要咬着耳朵说。回到家后,女儿也经常这样,我们提醒过他好多次,在家里有什么事就直接说,大声说出来,可她总不习惯,往往会趴在我们耳边才说。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在现在的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数量不小的单亲学生,他们大多数因缺少爱而显得呆板、孤僻、好攻击、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低下、兴趣淡泊。为了孩子,为了社会,在家庭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对这些孩子负责,给他们慈父慈母般的爱,满足他们被爱的渴求,如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经常关心他们的冷暖与身体状况,让他们感受亲情,享受依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