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作者为了使文章的形象鲜明、主题突出,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常用反复咏叹的手法。
反复咏叹是指一句或一组语句,在文中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其多次出现,逐渐强烈,文章的中心也随着它的多次出现愈见鲜明。
郑振铎在抒情散文《离别》,就采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大的迫切心情。
文章写于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作者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将离别祖国去欧洲。看着船渐渐离岸,作者倚在高高的船栏上,发出了心中的激情:“别了,我亲爱的中国,全心爱着的中国!”这是文章的“文眼”,也是感情的"聚焦点",它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开祖国的难舍、痛苦之情。
文章对告别人群的描绘,对海上各国旗帜的描绘,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归来时景象的联想,都鲜明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战斗的渴望、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而"别了,我亲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表达作者强烈心声的语言,在文中出现三次,被反复地咏叹,更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使作者的感情一层进一层展开、深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文章的结构也更显匀称谨严。
又如刘湛秋的《春天吹着口哨》同样也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下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的线,升到云层中去了。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的啼转?可有牛的哞叫?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下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中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乐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
呵,春天吹着口哨,漫山遍野地跑……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节奏明快,旋律活泼,像一曲轻松自如、欢快跳跃的"快板"。主旋律"春天吹着口哨",呈现于开头,揭开序曲;第二部分再现,主题变奏;终曲再现,与前两节呼应,突出了主题,使结构完整。主旋律的反复出现,反复咏叹,贯穿了全文,使整篇文章洋溢着蓬勃向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