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先拿下热门话题 再攻克传统媒体
继续说回 Sunshine组合成为热门这件事。坦白讲,在经历过芙蓉姐姐、凤姐、越南洗剪吹、庞麦郎等等奇葩制造的“热闹”之后,Sunshine已经不足为奇了,只是她们仍然收获了极高度关注,并且在极高关注之后还得到了各大传统媒体的“大力协助”。在网友们肆无忌惮地挥洒一腔热情,调侃她们的容貌、她们明显工程粗糙的硬照、她们毫无专业性可言的单曲、她们素颜的、没有修饰和受教痕迹的受访视频的同时,各种与之相关的采访报道也相继开展了。这个过程就好像“哈哈哈哈这个段子好好笑”一样,短时间内,她们是这些多数日常生活中不会当面对谁如此“裸露”地表达“负面评价”的网友眼中的笑话,还藉此成为媒体眼中的新闻热点。即使她们在官方微博里不屈不挠地回应:“别嘲笑我们了,我担心以后你们还要给我们道歉。”以一种“加注梦想光环”的方式去迎接流言蜚语的洗礼。但并未带来多少软化作用。
都是有梦想的人 追梦者何苦为难追梦者
不是谁都没体尝过“梦想”的酸涩与甜美。事实上,现在面向她们堆砌的恶语、冰凉的奚落、甚至笃定意义的否定,更多的是人们对这类网络环境下“换汤不换药”的“造星”策略的反感。并且多数人的目的十分单纯—— 这里有个好笑的事情,大家一起来笑笑。只不过,总有一部分人等待着这些“看笑话的人”成为规模,等待这个“笑话”成为趋势,以便为其进一步营销和商业化制 造先机。人们爱看笑话的心理被利用了,利用这种心理的团队认为“只要我持续制造笑话,就会依旧有人关注”,并以此为方向继续为像Sunshine这样的存 在铺陈新路;而社交平台让一切传播变得简单,几乎人人都有可以拥有博人眼球的机会,并且只要在你成功博人眼球以后坚定地说:“我只是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就 可以了。
“梦想”是一件软绵绵的糖衣,穿上以后就会变成萌萌的美少女。只是“梦想”真的这么容易吗?互联网教会了我们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却没有认真教过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说服力。
罗生门——否认“幕后推手”和精准包装策略并行
不得不提一点——Sunshine组合在采访中是否认有“幕后推手”的。尽管此前自媒体“娱八婆”跳出来声称这个组合爆红跟自己的推广有关,并在公开声明中表示对方曾私信苦苦哀求自己,“我 们想红,我们什么都不怕,就算被骂我们也值得,我们就是想红”,但是因为被某个公司接收,她们就“忘恩负义”,公开对媒体表示:“娱八婆是谁,我们从来不 知道,她是自己在炒作吧”。但由于两方都没有晒出直接证据证明“确实和此营销号无关”或“确实是她们求我”,所以姑且变成了“两种说法”。当 然,Sunshine组合若是真的没有“推手”,那么一系列的官方微博加V和文案、形象包装、歌曲收歌、录制、推广、上架等事宜就显得略“高能”了。在 “审丑审奇葩”这条路线上,她们释出的内容可谓精准,而她们在采访中说自己是买不起营销号的穷学生……也似乎是数学也不太好没估算清哪一方面实则更花钱了。
在组合否认没有“幕后推手”的同时,后来公开与之合作的信念音乐在采访时亦称自己没有参与过此前Sunshine的爆红推广策划, 目前也没有和她们签约,不过倒是为其张罗起了歌曲MV的拍摄,还制定了发展计划,打算未来让她们走神曲路线。就这么思路清晰地把她们纳入了“奇葩梯队”里 了,不知道这是否与女孩儿们的“梦想”相一致。因为“梦想”这个词说到现在,也还没搞清楚是指为了“红”而“红”,还是真的对音乐或者其他哪一方面感兴趣。
主动被丑化是好是坏?贵圈其实更需要人才啊!
在采访Sunshine组合的班主任时,对方的回应始终十分克制, 她认为这次爆发的惊人效应会很快过去,也隐约担心孩子们突如其来且为时尚早地被放大在大众审视的目光下,会影响她们原本前进的轨迹,“毕竟还小,回归学习 才是最重要的。”班主任还透露,自己事后不仅和这几个孩子交流过,“希望她们清醒认识自己,努力学习知识,专业实力过硬,方能走得更远”,也同样和孩子们 的父母交流过,“基本态度一致——以学习为重。”
其实,我们并不在意各色“网红”究竟以何种姿态登场,正如梁欢所说,“在今天,我们多 数人一天的多数行为都是在网络上发生和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达成一个共识了——网络就是现实。“网红”这个词如今有很大的贬义意味,这不是网络的错,而 是网络这种媒介的力量太强大,极速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失控的场面,那些缺乏创造能力却意外爆红的人确实最终都会昙花一现,但在未来,通过网络走出 来的明星质量会上去的,因为以后 95% 的明星都会是从网络走出来的。”只是当对象变成几个孩子,就会有些难过,难过的是她们的出现和成名并不是“正面取材”的胜利,而是在那些看到“审丑”背后 足以变现的关注度、流量和资源的团队助推下,以一种“被丑化”的荒诞的姿态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这个前提下,难以想象她们如若坚持进军“网红圈”亦或是“娱乐圈”,其发展之路要拐多少道弯才能拐入相对明朗的“转折点”。
芙蓉姐姐的励志逆袭路线、凤姐的他国求存路线……种种N年后要求反转剧 情的先例都是建立在“体无完肤地成为任人戏弄的丑角”之后,再寻找人们乐得接受的“触底反弹、梦想无罪、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向新篇——这样的路线上。不管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还是作为人生故事,这类桥段对于还握有大好青春可以奋斗的孩子来说,都过于沉重和暗黑了。
另一方面,如果诸如此类的走红方式越来越被推崇,对于市场的积极效应又在哪里呢?这个行业里,天赋与容貌是资本,特质与才艺是资本,刻苦与专注也是资本,这些东西不说样样具 备,但至少也该拥有其一,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对。我们和年轻人谈梦想,难道只是聊梦想这个外壳,却避而不见其实质吗?换句话说,谁会希望打开曲库、影视剧库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些无法愉快欣赏的烂歌和烂片,自然也没有人希望一刷微博都是如此画风的团体和偶像站在主力推荐位置吧?(南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