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4月02日

(2014-04-02 17:15:05)

那个老男人汤姆-维茨

    文/张长晓

  我喝光了每次借来的所有钱……夜晚的黑色,现在就像乌鸦,火车要带我离开这里,却不能再带我回家。那些使我梦想成空的东西,正在站上彷徨。我从十万英里外的地方来,没有带一样东西给你……”  

——TOM WAITS

  维茨的音乐,常常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温馨,怜悯,感动,富有柔软的同情心,这是否庄子所说的“齐物”,或者尼采所谓的“奴隶道德”,我想都已不重要。此刻的我,内心竟是如此脆弱……

  初听维茨,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岛城摄影展上。展览背景音乐响起,一个酷似阿姆斯壮的声音,魔力般抓住了我,这感觉像是年过七旬陆游一般的老者在无病呻吟,似乎又像乔恩-阿米尔执导的电影《似是故人来》般沧桑、沙哑动人心魄的嗓音,我感到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

  回到家中,下载了一些维茨的音乐,从最早的专辑Closing Time,The Heart of Saturday Night,Heart Attack and Vine到Orphans,再到近期的Glitterand Doom Live,对这个老男人的破锣嗓子,我竟然感兴趣了……

  维茨的音乐,让我意识到,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主题上,都丰富得足以让我们眼界大开。每一首曲子,维茨都尽情地发挥他的想像力,尝试不同的演 奏风格,独特的音乐建构形式,让人们为之叹服。沙哑的嗓音,幽默、讽刺的歌词,灵性的词曲编配,注定了维茨这位“怪”才的音乐价值非同一般。

  前时,在网络上看到一则网友评论,说汤姆-维茨的音乐很简陋,声音粗哑甚是恐怖,令人惶恐不安。我想,与Pink Floyd,Eric Clapton,及当代曲风华丽的乐队相比,维茨确实有些“简陋”。但是这种"简陋",是一种超越了形式的高妙,那种粗哑的声音,不是单调的直白,而是社 会底层纯朴的感情的表达,这种看似的“拙”,使维茨的音乐更具有真实性。显然,维茨的音乐已不需要取悦人们听觉的振幅频率,更多的是一种真情实感的传递或 者,从本质上说,他的音乐已不再停留在情绪的表面,而是升华为一种思想,传达的是一种超越音乐本身的生命体验。

  记得吴冠中先生生前说过:“我画了一生的画,到了后来才感受到,艺术追求到最后终究是思想……”绘画如此,音乐亦如此,艺术符号不同,表达方式 各不一样,但殊途同归,最高境界都会通往理性的至高的认知点。“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人生的体悟就各不相同,但是通过不断学习 深化生命内涵的过程,最终会达到认知真理之点,即所谓世界的“本质”或“理念”(台湾多翻译为理型(ideal)。汤姆-维茨之外, 莱纳徳-科恩,鲍勃-迪伦都达到了这种理性的境界。可惜现在的我们,身处心浮气躁的时代,难以听进、理解内敛、醇厚而不花哨的音乐,比如去年出世的《忐 忑》,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表达上都堪称好的作品,无奈却成了国人取笑的笑料,岂不悲哉!

   【完整内容请点击链接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