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上青云

标签:
新泰青云山 |
分类: 闲来杂游 |
司马寨顶向西眺望,可见青云山孤峰突起,彼时已萌生登临意。后竟莫名淡忘,昨日抖音偶然刷到,遂于正月十三去新泰登青云。
提前做个简单攻略,蒙阴常路镇吃早饭,南门上北面下,西边公路绕回南门,徒步大约五六公里,之后去青云湖(东周水库)公园拍个青云山全景。南门上山不远左拐,青云峰下三官庙,一定要过去看看。
青云山古称嶅山,由北而南有彩云、晴云、翠云、青云四峰,青云峰海拔495.6米,拔地而起,宛如擎天一柱。嶅峰卓笔是蒙阴八景之一,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记载青云山:”在城西北四十里,跨新泰县界,一峰插云,望之如削。”清顺治《新泰县志》说青云山,”山形尾乾而首巽,其势欲走。孤峰嵯峨,悬崖壁立,见于百里之外”。
7点出发,常路镇桥西头吃火烧,肉馅的特别香。9点到青云山南门,其实南门和北面都没有门,入口修建有上山台阶路。
上行不远,台阶路分岔,左去三官庙,右去青云峰。三官庙就在青云峰下,地势高峻,庙门前有陡峭的53级台阶,台阶两旁间有外突的龙头、虎头。临近庙门台阶下有券洞,券洞两头各有匾额,曰“观海”,曰“瞻岱”,这与庙内康熙九年“青云山重修三元殿记”碑同时,落款都是新泰知县孙玹和儒学训导、典史。庙门两旁各有石狮,石狮下是龙头,龙头雕刻朴拙有张力。庙内依山势分上下两层,沿石台阶拾级而上到第二层,第二层正中大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供奉三官是世人之美好祈愿。两旁配殿,各供奉文昌、财神、观音等。据庙内文物工作人员说,除了基础其它的都是1997年重建的。三官庙内外有清代碑刻十余通,最早的是康熙元年,钦命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草军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韩蔡士英撰写的“古嶅山今改青云山新修三元殿”碑。这个官职算是比较大的,还有块涉及较大官职的功德碑,钦差巡按江南兼理两淮监务辖江西湖广汝宁等处地方监察御史加三级赫硕色,康熙四十年为三官庙捐助五十亩香火地。三官庙始建于明代,起初“规模狭小,庙宇亦仅草覆”,康熙元年蔡士英父子捐资新修,才“恢廓而维新”。
读三官庙碑刻,始知山与庙之前世,摘录其中片言只语,书写青云山之状貌。康熙元年“古嶅山今改青云山新修三元殿”说,“其山崛起平皋,矗立天表,旁绝倚麓,寄象傲特”;康熙九年“青云山重修三元殿记”说,“其崒嵂雄峙者嶅山也”;庙外台阶下端“重粧三元大殿诸神圣像并创建文昌帝阁”说,“削壁拽天,孤峰凌云”。
三官庙转来转去,耽搁了不少时间。自三官庙东侧,青云峰悬崖峭壁之下,可以切到上山台阶,但需小心谨慎。青云峰南侧,小径陡立,沿路有铁链可援手,攀登起来蛮多趣味。峰顶四顾无碍,三官庙碑刻所说“旁绝倚麓”,确实一语中的。玉皇庙单屋独立,看起来整饬一新,周边未见碑刻。峰北侧半山腰路边有残碑,残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碑文模糊难辨。
沿山脊向北,翠云峰和晴云峰并不突出,尽头东周水库边的彩云峰特立独行。沿路奇石遍布,辗转品鉴,摩崖石刻都是当代书法名家题字,如果喜欢可以一路玩味。彩云峰不大,北面是巨大石壁,石壁西有台阶。彩云峰上,南望青云峰近在迟尺,东周水库就在脚下,新泰城区一览无余。
下山到公路边,路边是停车场,一大石上刻“青云山省级地质公园”。沿山西公路,近3点返回停车处。驱车去东周水库边青云湖公园,隔水眺望青云山,有了水的衬托山就有了灵气。来时路返回,5点多到家。
小小青云山,竟也用了一整天。爬山不是自虐,而是与山的不断交流,是心灵的一次次触碰,并因此而欢喜。
















三官庙布局






庙内古代碑刻




































































打卡一块孤立的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