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门头的向日葵

标签:
跋山水库安门头向日葵 |
分类: 闲来杂游 |
知道安门头,还是因为抖音。关于向日葵的视频,让这个寂寞的小村,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安门头,位于跋山水库之阳,北临省道,李姓居多。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李赞于明正德年间,自沂源县水北村迁此建村。村处沂河北岸,地形似码头,故名码头。原属会仙院辖村,1949年始成为一行政村,以另立门户之意,改名安门头。修建跋山水库时,村庄搬迁到村北公路下的山坡。
跟一位老人攀谈,他习惯早起到水库边散步。老人姓李,今年92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言谈敏捷。他告诉我,水边残存的墙基就是老庄子,最后面那道长的是后院墙。老人小的时候,就在村边的沂河边玩耍,河水大多数时候安静地流淌,有时候也大得吓人。现在搬到山坡上,六十多年一晃而过。我站在被荒草笼盖的墙基上心生感慨:过去的时光不再,除了土生土长的老人,真不知还有谁会来此凭吊当年。
安门头村子南面平滩,与跋山水库相接,水边上有裸露的岩石阵。游人慕名而来观赏的向日葵,并不是安门头村的传统产业,而是近两三年才开始种的,面积也不大。村民本来想在平滩上栽一些向日葵,榨点儿葵花籽油,或者把葵花籽卖了,没想到一下子出了名,成了人们眼里的风景了。夏天刚刚来临,荒地里的野草绿意葱茏,向日葵绽放了明丽的花朵。倘若此时过来,吹吹风玩玩水,在那些石头的阵列里踱步,任向日葵照亮无边光景,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来的时候,不是周末,而且太阳刚刚升起,也就遇到两三拨游人。几个女子比我们来得还早,摄影师手里那个相机,一看就够专业范儿。她们衣着雍容,在向日葵花田里,挠首摆弄出百般姿态。没有人不爱美,看来有了这向日葵的背景,是能拍出景美人美的大片片的。后来的一男一女,看起来也很专业,男的穿着红色照相马甲,连高脚梯子都搬出来了。
听说周末来的人更多,自新民医院到村南头,一路人来车往纷纷嚷嚷。小小的村庄道路难免拥挤,善良好客的安门头人,细心地在岔路口安放了指示牌,还安排人给疏导交通,邹书记也亲自上阵。岩石阵的罅隙里栽了花,平滩上支起了帐篷,还安置了烧烤炒菜的用具,让游人休闲之余可以体验野炊的滋味。感谢安门头,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好去处。倘若您来到这儿,也一定要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留下垃圾,不要随意踩踏弯折向日葵。
安门头村子不大,据了解库区搬迁时141户,424人,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估计留守的更少了。一个杨姓老人,对我的相机挺感兴趣,他说家里也有一台不知怎么用。我简单教了教他基本用法,估计他也明白不了多少。他三个孩子,一个在新疆,另两个在县城。村子就几条胡同,通向向日葵田的,就算是大街了,转悠转悠用不了几分钟。一所老房子里,有老人正在摘杏,转头发现我,非让我过去吃杏。这个时候你会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着简单的相信和善良。
如果不是向日葵,即使我走过安门头,也决计不会停下来到村里。向日葵就是个由头,物总是以稀为贵,你喜欢向日葵,但在别的地方又不能看到,或者不方便看到,来安门头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了。能不能就向日葵这个项目,有些扶持的政策或资金,稍稍扩大一下规模,改善一下村里的道路状况,让安门头村人和前来观赏向日葵的人,都能顺心顺意,或许是下一步该考虑的。
在这个自媒体活跃的时代,说不定哪个小众景点,就会一下子成为网红打卡地。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细心呵护安门头的向日葵,让它始终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