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青龙山-石人山-双崮堆山-鞍子岭

标签:
青龙山石人山双崮堆山鞍子岭 |
分类: 群崮掠影 |
淄川太河水库东侧,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山脊,山脊之上群峰迭起,有人说自西向东依次是青龙山、石人山、双崮堆山、鞍子岭,当地户外称此处为“淄川小刀刃”,意为山脊陡立,人行其上如走刀刃。在地图上只有石人山、双崮堆山,没有青龙山和鞍子岭,青龙山是村民对石人山的俗称(有驴友将地图上石人山西侧长长的山脊称作青龙山),鞍子岭属三龙山(今称齐山风景区)。过鞍子岭,左侧是齐山风景区,右侧是潭溪山旅游区。




此处地质层次清晰,山脚是花岗岩球形风化形成的大石蛋,山上是石灰岩层层块块,感觉整一道山脊就是堆叠起来的。青龙山第一个山头海拔557米,其上围墙、石屋、山门残壁赫然;最高山头海拔581米,与石人山独峰对峙;青龙山与石人山之间的凹断处南侧,下行二三十米有溶洞,称“青龙洞”。石人山海拔581米,孤峰兀立,直插云霄,如果不是亲自攀爬,真会觉得无路可上。双崮堆山海拔689米,孤孤零零,周围都是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层,从东西方向看不出是双崮堆,仿佛从天而降一大崮堆;登上双崮堆山,远处相连山脊上几座秀丽挺拔的山峰赫然在目,让人心生向往,非要一登为快,那就是鞍子岭。鞍子岭山峰周边虽有驴道,但早已被浓密的荆棘所遮盖,无法前进;从山脊翻越第一个小山峰,到达第二个海拔649米的山峰已属不易,能从东边崖壁下去的只有勇者或不要命的,一般的就只能望对面诱人山峰而兴叹了。
十月一日,难得姐姐姐夫有空,且又可以避开景区密集的人流,于是决定横穿这一道山脊。通过网上搜索,提前对横穿路线做了了解,淄川太河水库东厚庄村——青龙山——石人山——双崮堆山——鞍子岭——鲁子峪村,十公里左右,从网上图片来看,景致很不错。早5:30沂水北收费站集合,7:20到达鲁子峪村,车停村口不一会儿39路公交就来了,7:40到厚庄与东峪村碑处下车开始爬山。8:50在青龙山第一个山头围墙内吃早饭,此刻东望,但见青龙山山石参差,婉若游龙,远处石人山一峰独树,双崮堆山依附于后,加上跟前黄栌红叶的映衬,更见得招人,于是内心欢悦。一路小心翼翼,有惊无险,青龙洞本没有计划到,在石人山西面正巧遇到一赶过来的驴友,攀谈之下方才得知。左顾,右盼,前瞻,后顾,指点,品味,拍照,歇息,我们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速度自然快不上去,但出来就是赏美景的,断不是一味地走路。双崮堆山上,红叶已经有了些意境,虽然不多,但足以养眼。2:00在双崮堆山东崮堆临渊的石台吃午饭,居高临下,足底生风,偶见喜鹊飞于半山腰,粗茶淡饭吃得满嘴生香。
从双崮堆山下来,沿山下土路向东到达三岔口,左去齐山景区,右去鲁子峪村。询问正在指挥推土机干活的两个人,怎样向前继续爬山,一人说没有路,一人说有驴道。直接正面上山,的确有驴道。本想沿南侧驴道绕过去,但走了不一会儿就无法再向前走,主要是因为棘子太多,驴道灭失其中。返回直接向山头爬,第一个山头有些难度,继续沿着相连的窄的山脊,爬上第二个山头,山头上有一圈围墙。山头东端,崖壁高耸,前去探路的我抓住崖壁边的一棵树,向下爬了一蹬。俯身望去,可见借以攀爬的缝隙,但崖壁太高,有心惊肉跳的感觉。也许可以爬上来,但要下去太过危险,一失手或失足就要了命了。咱出来是玩乐的,可不是玩命的,乖乖返回,另觅蹊径。从两山头之间凹处下到山南侧,虽然能勉强认出有路,但棘子太多,扎衣服扎手,硬钻过去很难,这驴道应该是很久没人问津了。折腾了一些时候,眼看是没有办法了,4:50原路返回到三岔口,从三岔口奔鲁子峪村。
山前正在搞建设,挖掘机开挖梯田,干活的工人说是国家项目。沟很长,沟底有一处很旺的泉水,塘坝内水很清澈,洗把脸稍做休息。6:05回到鲁子峪村停车处,算起来今天横穿,十多公里用了十个小时,鞍子岭太费时了。淄中路峨庄到三岔,路窄且多弯,还没上高速天就黑黑,8:00到家,比原来预计的晚了不少。路上经过一个叫平地的村子,我们特别觉得好笑,也特别理解,在如此坎坷的沟岔里,想找到一块平地是多么艰难。在山顶望见西南面,与鹿角寨、孟良台、马鞍山之间的最高峰,回来后弄明白是搁笔寨。三岔旁边的二郎山、凤凰山,红叶已有了些颜色,十月一假期过后可以来看看的,路边遇到一老乡说凤凰山不要票。
也许是因为喜欢的缘故,对这种自然的,无拘无束的,没有台阶只有驴道的山川美景,竟觉得更有一份情致。




从青龙山尽头崖壁上爬下来,就到石人山跟前。石人山西侧有些险要,但手脚都有可以固定的地方,小心翼翼,自可以无闪失。山顶小憩,吃点水果、零食,举目四望,顿觉心胸开阔。从石人山下来,又觉得这样一幢独立的山峰,确是无路可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