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镇雨山

标签:
雨山火山 |
分类: 闲来杂游 |
沙沟镇于家洞村后有一个凸起的山尖,当地人称之为雨山。雨山之名无据可考,或许是因此山孤立于山脊,雨来时黑云压顶,风雨似从此生焉。又或许是因山前有庙,天旱之年人们来此祈雨,而屡有灵验。问村中老人,答曰:“老上辈子人就这么叫!”
不知怎的,雨山之名总让我跟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联系在一起,不过雨山积的不是土,而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雨山海拔526米,山体上部由不同的岩流层构成,应当是喷溢的间断与爆发次数不同造成的。山顶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虽不规则,但清晰可辨。山前不远处有一石头塘子,挖掘机挖出的玄武岩石块,直接送到附近的一家石子厂。
距今约25亿年左右,此地随泰沂山脉隆起,形成了古老的花岗类和变质岩类岩体。距今约5亿年左右,此地下降为浅海,三叶虫在这儿自由游弋,沉积层包裹了三叶虫残体。距今1亿年左右,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和断裂,此地抬升,沉积层逐渐风化剥落。距今1800万年左右,沂沭断裂带活动导致岩浆喷发,喷发停止后岩浆冷却成岩,后来又经过抬升、流水侵蚀、崩塌,变成雨山今天的样子。所以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种情形:雨山上部为不同岩流层形成的玄武岩,下部的西侧和北侧山沟为变质岩类和花岗类,而南侧山沟则为石灰岩,有三叶虫化石。
远远看去,雨山虽然凸起,却不见其雄伟。它不够长也不够宽,凸起在山脊上的部分,高不过十几米,充其量就是一个小疙瘩。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雨山不仅有民众趋而拜之的玉皇庙,而且环视四周凹地,在一定范围内也唯雨山为高。雨山既“有仙”,又“高”,自然就“名”,令周围村落所瞩目了。山前玉皇庙,建于何代无从考证,庙内有一块立于民国二年九月九日的石碑。石碑记载了雨山香火日的盛况,以及周边村庄捐资重修玉皇庙的事儿。
于家洞村在雨山之南,村前有条小河,小河在村东折向南,转折处东侧崖壁上有一洞,西侧靠河边也有一洞。东侧的洞在薄层灰岩中,是五六十年代人工开挖的防空洞,西侧的洞在厚层灰岩中,是流水侵蚀切割而成。西侧的洞极为狭窄,进去十几米,就无法再入内,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东侧的洞有四五十米的样子,大致水平,尽头分三岔,各入里三五米。洞内一侧有圆形水坑,中间一个看不见底,尽头一个能看到底,估计是为蓄水用的。地面有积水,要踏石而行,洞壁上有许多小蟋蟀,洞顶正生长着类似鹅管,地面有小型钙化池。
端午放假,闲着没事,29日去沙沟镇于家洞村,探寻探寻地方名胜,欣赏欣赏不曾见得的景致,或合理或不合理地做些推究,也算是一种乐趣了。
于家洞村割麦的老人
雨山前的玄武岩石塘子
雨山大样
雨山山顶的玄武岩柱状节理
岩流层
附着在玄武岩上的地衣,形成美丽的图案
雨山山虽小,植物种类却很丰富,长嘴老鹳草、百里香、野百合、远志、丹参、野李子,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拍了惹眼的百里香和野百合。
惊动了一窝鸟,母鸟飞了,鸟窝里有鸟蛋,拍了照片离开,不知它会不会搬家。
雨山南面的北马山、南马山、卞山、当地人说的九女墩
雨山北面的对崮山、西大坪
人工开凿的洞
岩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