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一部分人先规矩起来

(2014-07-21 21:05:33)
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爆出用过期的臭肉再加工供应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吉野家等洋快餐企业,几乎将中国境内流行的洋快餐品牌一网打尽。

只要是涉及到洋品牌,在中国必然造成舆论的分裂。这次也不例外。一方面很多人在网上呼吁抵制麦当劳肯德基,呼吁政府从重处罚;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却认为麦当劳肯德基他们本身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舆论的矛头不应对准他们。因为食品监管首先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有趣的是,当年三鹿爆出原材料质量问题的时候,大家似乎都只有一股脑的第一种声音。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人坑中国人是罪无可赦的,洋人坑中国人就似乎可以接受一点。

其实,坑的不都是自己么?管他谁坑的干嘛?

毫无疑问,食品安全的监管当然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但是政府有责任,不代表企业就完全无责,而成为小白兔受害者。在任何国家,即便是食品质量监管非常严格的国家,像麦当劳这种企业也不可能因为相信政府就随便在市面上采购原材料,他们也都会有自己的供应商挑选机制和管理体系,有自己的原材料监管标准。何况这是在中国?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经非常突出了,各种丑闻叠出,牛奶、鸡蛋、食用油、肉类、蔬菜几乎囊括了食物的方方面面。这些洋快餐也不是第一天来中国,中国政府的食品监管水平如何,他们应该心知肚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难道不该是更加严格的挑选自己的供应商、监管原材料质量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打出“相信政府”的旗号来规避自己的责任呢?

就像记者在暗访时福喜公司的工人说的那样,只要他们派人来暗访一下,就能看到实际的生产是啥样的。可是这些洋快餐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提前打好招呼,大张旗鼓的挑日子来检查供应商的生产情况。稍有智商的人都会知道,这种检查,有问题也不可能检查出来。所以压根就是希望检查不出问题的吧!因此,尽管没有证据说这些洋快餐主动认可了福喜的这种生产方式,但至少他们是主动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弃了自己的监管职责,也放弃了对顾客食物负责的态度。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驱动和代价成本的问题。中国有诸多质次价廉的电子产品生产商,可是苹果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就成功的避开了那些质量差的。所以,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监管不是超出企业能力范围的,只是愿不愿投入成本,认真去做而已。苹果手机如果使用了一个劣质的元件,会很容易被消费者发现,给苹果的声誉和收入带来巨大的损失。可是过期的肉吃进肚子里,大不了也就是拉个肚子,还很难有证据能证明是吃了麦当劳才拉的。这种低成本低代价就促成了麦当劳这些企业在面对福喜这样的供应商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我倒是支持这次中国政府重罚这些涉事的洋快餐企业,也理解有人鼓动抵制这些洋快餐。尽管这背后目的并不单纯,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也许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有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有政府想拿洋企业开刀增加收入的目的。

但是不管这背后动机是什么,事实毕竟在这摆着。也许政府的责任会再次被轻轻放下,甚至遗忘,但这不代表这些洋企业就不该被追究责任。只有给他们真正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他们才可能能真正的重视产品质量问题,把自己的产品关把好。

毕竟,对于食品安全这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比理清责任更重要。如果只是在这里纠结政府和企业谁该负多少责任,到最后搞得政府的责任不会被追究,而企业的责任也由于推给了政府而被轻轻放下,那么,这件事情就又成了无人负责的葫芦案,到最后受害者还是中国的消费者。毕竟,政府的责任是很难被追究的,舆情再汹涌,又能怎样呢?

食品安全问题,怎么苛刻的要求都不过分。而洋人也并非道德圣母,所谓企业文化、道德这种事情也都难以长久的靠谱,在一个有空子可钻的制度下,洋企业钻起来的积极性也未必比中国人的企业弱。这不是什么民族劣根性,而是人性。所谓道德和文化也都是被制度逼出来的。因此在当下中国这种“民族主义”抬头的社会里,来自政府的苛刻的压力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先规矩起来,促使洋快餐在产品质量上达到无可挑剔的高标准。如此在中国现在这种食品安全的环境下,不啻为一道福音。至少我们能知道在中国还能吃什么。

在从制度上全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几无可能的现实下,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偏见”和“严苛”来让一部分企业先规矩起来,各扫自家门前雪,把自家的产品质量先提上去,让民众有了用脚投票的方向,进而通过市场的倒逼影响其他企业的选择,让提供安全食品的企业数量逐渐扩大,不失为一个次优的选择。不然还能怎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