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靠“拉黑”能解决“就业歧视”?

(2014-03-09 08:50: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冬雷

    今天看到全国政协委员倪邦文说:“有些企业招聘时非985,211高校不招是一种歧视,应该拉黑这种企业。”本不想评论两会上这种定期发作的雷人雷语,但惊讶的发现,这条竟还受到不少人的支持,实在是忍不住要说两句。

    首先说这种招聘条件是不是歧视。不知道支持倪邦文的人是否认为国家把大学分为985和211两档算是国家对高校的歧视,是否认为各高校在招生时依据考生的高考分数择优录取导致有些学生上得了211有些上不了,算是高校对学生的歧视。如果你认为这两条都不算歧视,那么一个企业出于对国家政策的尊重以及对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的认可而做出的选择,如何就算是歧视了呢?

    当然有人说,把高校分成985和211本身就有问题。这点我也认可。国家把高校死死的划成这两档且没有退出机制,又据此来决定国家对各个高校的投入,使得公立大学的发展几乎完全由政府随心所欲的掌控,也事实上造成了高校地位的世袭。这种世袭制,使得排在前面的高校几乎没有生存的压力,而排在后列的又看不到赶超的希望。大学的发展自然是死气沉沉,而高校的领导者们也自然大多选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但是即便没有了985,211的划分,不同大学还是会有高下之分,因此国家的投入也还是会区别对待。比如同样是以公立大学为主,英国政府每5年对全国的高校进行一次专业研究实力的评估和排名,并依据这个排名决定未来五年对高校的投入。尽管英国高校的阶层流动也很缓慢,但毕竟上下的通道还是有的,上上下下全凭各高校的自我奋斗。

    只要不同大学还有排名高下之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不可能对所有高校的毕业生都一视同仁。每个企业在招聘时都会依据自己对各个高校的认同情况排出有一份自己的目标学校的榜单。企业公开宣布非985,211高校不招,不过是将这一潜规则公开化了,这其实反倒节省了很多本就毫无希望的求职者的时间和精力。

    如真像倪委员建议的那样,让企业在公开招聘的广告上都不“歧视”了,那也无非是让企业的招聘人员在收到简历后多了一道程序——将非985,211高校的简历挑拣出来扔在一边。政府管天管地,难道还能管得了HR看不看简历?

    有人可能会说,非985,211的学生就一定不如985,211的么?一份工作,一个名校毕业生能胜任,我也能胜任,公司招他不招我,难道不是歧视么?

    出身当然不能决定一切,我也相信,即便是北大清华的,也会有极个别虚度四年,一无所长的毕业生,其能力、品行都远不如一个三本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但是要想到,这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

    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非985,211不要”的企业都并不是为了去招一个天才人物,对于真正的天才自然应该不拘一格。但是这世上需要天才干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工作都只是需要一个人有基本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不错的个人习惯还有努力上进的心态,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大有人在,因此,作为招聘企业,自然没必要像对待天才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细致考察每个求职者的具体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不考虑个别情况,从整体看一个出身名校的毕业生具备以上素质的概率要比其他人要高一些。从高考成绩上来看,考的高的人至少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勤奋度上比考分低的要更有把握一些;而进入大学之后,名校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他们变得更牛逼的概率也会大一些。当你没有太多时间或者不需要去仔细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情况下,这种出身情况就给了你一个很理性的参考,帮助你尽可能概率大一些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说一份普通的工作可能有1000个人能够胜任,这1000个人里可能800个在985,211高校里,200个在其他高校里,而一个公司可能只需要招10个这样的人。那200个人自然不能说不优秀,但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就能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招聘人员,想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招到这10个人,你该如何选择。

    其实,除了极少数的天之骄子之外,很少有人不会遇到这种所谓的就业歧视。即便你是一个985,211的毕业生,你看上一份工作,可能人家却只看得上北大清华的。毕竟越是好工作,想去的人越多,机会越少,别人企业为了减少招聘成本,准入的门槛自然会水涨船高。

    因此,从本质上说,这种所谓的就业歧视还是由于就业市场上供远大于求。像现在这种情况,狼多肉少,总有一部分人要失业,不是非985,211的毕业生失业,就是985,211的失业,作为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自然有条件可以拽一拽。试想如果我国就业市场上到处是企业求贤若渴,而毕业生却一不小心就被抢光,恐怕没多少企业敢再摆出那么一副大爷模样的“非985,211不要”了吧。

    市场自有其逻辑和道理,在目前尚属自由选择的就业-择业市场里,应该要相信,存在即为合理。作为政协委员和政府,想要改变这种“就业歧视”,首先应该正视现实而不是掩耳盗铃,若有精力不妨考虑下怎样提振经济,多创造些就业机会,而不是总想着去指导企业的发展,干涉企业的市场行为和自主经营。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企业的这种招聘模式不合理,招来了很多985,211的垃圾毕业生,而错过了很多非名校的优秀人才,那么该经营不善赚不来钱的,该倒闭的承担责任的也是企业自己,人家企业的老板尚且不担心,外人瞎操什么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