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泸州油纸伞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四川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的制作历史也已很久远。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岭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都是有案可稽的。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超过四百年。 “毕六福”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从第一代传人许绍楷开创以来,历经第二代传人许桐森,第三代传人毕祥禄,第四代传人毕朝贵,第五代传承人毕林泽,第六代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福,一脉相传至今。在这期间,油纸伞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由此,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中国油纸伞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毕六福”油纸伞的核心价值。“毕六福”油纸伞的造型,工艺流程,制作技术,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只是产品所处的时代,市场,需求和心理发生了改变。一个新的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产品的功能,确无法替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使命,它的精神。“毕六福”油纸伞已经成为中国“伞”的精神领袖,它的存在确立了它在“伞”中的历史地位和品牌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毕六福”油纸伞应是一个世界的品牌,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伞中的一块金子招牌。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