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故事》可作史鉴读

标签:
中关村的故事中关村传记作家齐忠陈春先历史 |
分类: 陈春先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历 |
《中关村的故事》可作史鉴读
中关村的历史,既是由英雄,也是由铺路石浇铸而成。
拜读齐忠先生的新作《中关村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宁肯先生的《中关村笔记》。再想开去,更有胡昭广先生主编的《铺路石》和张福森先生主编的《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及夏颖奇先生主编的《海归……》系列丛书。当然最为熟悉的还是卫汉青先生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只因工作的需要,我是这部著作中诸多篇章的“第一读者”和编辑。我脑中的浏览器对这些宝贵的精神产品扫码比较之后,以为《中关村故事》的一些纪实章节可以作为史鉴来读更有意义。
“读史可以明鉴”。史者,必须是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于史论,见仁见智就是了。用中关村的“老村民”纪世瀛先生的话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教训。这种沉痛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是用笔和纸写成的。那些惨痛的教训里面,有他们的血和肉,甚至生命;在他们的经验里,有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缴纳了数以亿计的巨额学费。所有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任何人都有意义。”齐忠先生的写作初衷十分明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坚守的信条是“真实是写作历史传记的唯一准则”。希冀这部作品“要有纠正错误的敏感功能”。为此,作者感言道,“为了纠正一些错误,我采访了近百位当事人,自行驾车数百里实地考察,用真实的‘手触摸尘封多年的历史脉搏’。”天道酬勤,终于得以为伟大的中关村精神存盘作者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的丰富史料。故事多励志,史实敲心鼓;浏览千叶书,方知掘微苦。
走“技工贸”道路的典型产品非“激光照排”莫属。作者在讲述王选院士联袂北大方正推出“北大华光—型”激光照排系统问世过程的文字中,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诸如王选教授初始联合山东潍坊公司之所以告败,一句“计划经济害了潍坊公司”点到肯綮,发人深思。方正慧眼识才,盯住王选不放,提供研制条件,发挥技术优势,追求质量第一,终于完成了“知本家”走出“象牙塔”贡献实体经济的伟大创举,可谓“技工贸”的先行者。“方正用高科技开拓市场取得成效”,小荷才楼尖尖角,好戏在后头。“方正生产激光照排的商业秘密”,陡添了几许情趣。至于作者笔下的“方正内讧”,不管是“掌门人”上下台“纸牌屋”里的秘密,抑或“逼宫大战的落幕”,读往事难免心酸,兄弟一笑泯恩仇。
全书最让我动情的是“用友”的新“货殖列传”,因作者与王文京相当熟稔,史料的记录中多有“一句话”的故事。大约18年前,我初读王文京的创业故事时,“知识英雄”经营哲学与商业理念至今挥之不去,脑海存盘,矮纸码字,编訖曾留言,“误尽才智盼晋升,笑别仕途王文京。巧思軟件为用友,赢得盛名亚洲星”。今天看到齐忠先生拍摄的“海淀新技术试验区”为“用友”颁发的“新技术企业认定书编号“SY0001”,尤其“SY”是“私营”的拼写字头,我更笃信不移,“民营”是中关村发展之基,创新是中关村精神之魂。
《铺路石》引言中多有金句,“中关村的历史,乃至中国自主创新的历史,既是由英雄,也是由铺路石浇铸而成”!张福森先生落墨《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动情地说,“当年的创业者们不少已经年逾古稀,民办科技第一人陈春先已驾鹤西去,有些人也积劳成疾甚至身染重病,抢救这段历史的珍贵记录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借此心语,盼有更多的中关村史料诸如“志东品网”、迎建“汉王笔”、冯军的“爱国者”……历史的丰碑也好,散光的铺路石也罢,他们是中关村精神的饯行者,后人将永远铭记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忘初心,中关村创业创新者的足迹永远激发引导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