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选3】《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2024-11-23 01:02:47

学习【毛选3】《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历史背景:

    这是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第一章,原题为《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寇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根据地的财政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毛泽东指出党必须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它生产事业,并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以及《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文,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里,毛泽东着重地批判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和那种不注意动员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渡过困难而只注意向人民要东西的错误作风,提出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在这个方针之下发展起来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得到了巨大的成绩,不但使根据地军民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而且给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对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读书笔记:

一、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那种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二、经济和财政的辩证关系

    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问题,这些经费,都是由人民的赋税及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自己的生产来解决的。如果不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我们就只有束手待毙。财政困难,只有从切切实实的有效的经济发展上才能解决。

三、发展经济是战胜困难保障供给的唯一真理

    五年以来,我们经过了几个阶段。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这不但是由于边区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尤其是由于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建立了自己的公营经济。边区政府、军队、机关学校,也发展了同样的自给经济。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战胜了困难。历史事实给我们证明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这一真理。

四、发展经济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发展路线。

    发展经济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但发展不是冒险的无根据的发展。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的。

    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发展路线,一方面要反对陈旧的保守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要反对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大计划。这就是党在财政经济工作中的两条战线上的斗争。

五、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

    我们要发展公营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今后虽然一定要加重军队的粮食生产,但是暂时也还只能主要地依靠老百姓。然而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这就是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在大生产运动时期内,警惕出现的两种错误思想观点:

1,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这是错误的观点。

    抗战如果不胜利,“仁政”就没有意义。现在人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

2,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

    我们一时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我们立即动手建设了公营经济。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自给经济愈发展,我们加在人民身上的赋税就可以愈减轻。

    我们要批驳这两种偏见,而提出我们党的正确的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

    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在共产党和边区革命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总是拥护党和政府的。党和政府在经济和财政方面也一定有办法,足以渡过任何严重的困难。我们现在的困难,有的已经渡过,有的快要渡过。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六、我们就要实行“精兵简政”

    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这五项,对于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关系极大。

    精简之后,减少了消费性的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

    建立统一的、指挥如意的、使政策和制度能贯彻到底的工作系统。这种统一的系统建立后,工作效能就可以增加。

    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实行节约的结果,可以节省一大批不必要的和浪费性的支出,

    从事经济和财政业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例如贪污现象,摆空架子,无益的“正规化”,文牍主义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五项要求在党的、政府的、军队的各个系统中完全实行起来,那我们的这次精兵简政,就算达到了目的,我们的困难就一定能克服。

学习心得:

    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长期抗战所面临的严重的物质困难,提出了必须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和要求。明确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毛泽东认为,要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要做到公私兼顾,那些不顾战争环境而片面强调政府施行“仁政”,或者只顾政府军队而不顾及群众负担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发展公营经济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是反对封建主义的,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因为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设想,中国共产党人将来必定要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发展生产、建立公营经济则是应有之义。

    发展人民经济,毛泽东是把人民经济作为与公营经济并列的概念提出的。因为人民经济对全面抗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还指出:“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不仅揭示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有力地指导了抗战的坚持和取得抗战胜利,也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不但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是毛泽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伟大思想贯彻执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来之于毛泽东的英明领导魅力。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纵深发展。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