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选2】《关于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的总结》
历史背景:
毛泽东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一九五二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二零一一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
文章总结了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的经验,分析、研究、总结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即:中日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性;提高与国民党反G政策斗争的能力;注意区别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别最反D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坚信党的正确政策;对于对付国民党的破Lie要有充分的准备;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提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认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读书笔记:
这一次国民党顽Gu派的反G高潮,正如三月十八日中央的指示所说,是已经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在国际国内的新环境中继续抗战的局面。
在这个新环境中所增加的因素是:
1,帝国主义战争的扩大,国际革命运动的高涨,苏日的中立条约。(国际)
2,国民党第二次反G高潮的被击退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再加上最近日寇准备新的对华大举进攻。(国内)
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抗日,并继续有效地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Xiang危险和反G逆流起见,研究和学习我党在英勇地胜利地反对这次反G高潮的斗争中所获得的教训,是完全必要的。
(一)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
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不能忘记民族矛盾是基本矛盾。
(二)在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情况之下,指导着国民党政府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它一面和日寇对立,一面又和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对立。
而它的抗日和反G,又各有其两面性。在抗日方面,既和日寇对立,又不积极地作战,不积极地反汪反汉奸;在反G方面,既要反G,甚至反到皖南事变和一月十七日的命令那种地步,又不愿意最后破Lie,依然是一打一拉的政策。
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
(三)和国民党的反G政策作战,需要一整套的战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人民革命力量的仇恨和残忍,不但为过去十年的反G战争所证明,更由抗日战争中的两次反G高潮特别是第二次反G高潮中的皖南事变所完全地证明了。
任何的人民革命力量如果要避免为蒋介石所消灭,并迫使他承认这种力量的存在,除了对于他的Fan革命政策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便无他路可循。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吃亏。
(四)在反对国民党顽Gu派的斗争中,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D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我党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
对于事变后我们转入政治的反攻是完全必要的,非此即不能争取中间派。因为如果不经过反复多次的经验,中间派对于我党为什么必须向国民党顽Gu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什么只能以斗争求团结,放弃斗争则没有任何的团结,就不能了解。
如果我们将一切地主资产阶级都看成和国民党顽Gu派一样,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五)有些同志由于对于中日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一点发生动摇,并因此对国内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因而对党的政策也有时发生动摇。党的正确的政策,在这些同志的心目中,至少是暂时地模糊起来了。
(六)这些同志,当着我党中央令其准备对付国民党的可能的破Lie,对付时局发展的最坏的一种可能性的时候,他们就把别的可能性丢掉了。
他们不了解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这次我们充分地准备着对付国民党的破Lie,就使国民党不敢轻于破Lie了。
(七)还有更多的同志不了解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不了解统一战线政策和阶级政策,从而不了解统一战线教育和阶级教育的一致性。
应该明白:我党在整个抗日时期,对于国内各上层中层还在抗日的人们,不管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都只有一个完整的包括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两面性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除对绝对坚决不愿悔改者必须采取坚决的打倒政策外,对其余的分子也是这种两面性的政策。
我党对党内对人民所施行的教育,也是包括这两方面性质的教育,就是教导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如何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各个不同的阶层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上联合抗日,又和他们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妥协性、动摇性、反G性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斗争。
必须清楚认识: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
(八)还有一些同志,不了解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
判断一个地方的社会性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地是以那里的政权是否有人民大众的代表参加以及是否有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因此,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
现在各根据地的政治,是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人民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其经济是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和半封建因素的经济,其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因此,无论就政治、经济或文化来看,只实行减租减息的各抗日根据地,和实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的陕甘宁边区,同样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学习心得:
一九四一年初,国民党顽Gu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G高潮。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冷静而坚定地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实行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在采取措施坚决揭露和严厉谴责国民党顽Gu派的反G罪行和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同时,以抗日大局为重,公开宣布抗战、团结的方针不变,在军事上保持克制未予报复。中国共产党这种坚定有力而仍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赢得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及国际舆论多方面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经过这场斗争,国共关系趋向一定程度的缓和,党与中间党派的合作关系得到加强,并对中间党派政治走向的发展、演变、重组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在打退这次反G高潮中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他表现出来的卓越的预判能力和领导才能折服了全党同志。经过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使得我们的党更加的团结,毛泽东的领导威信大大提高。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必须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胜利的重要保证。(国内)
隐忍不能维持团结,即合作又斗争才行。我们的斗争并不是要斗出你死我活,而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迫使对方尊重我方的利益。斗争不是我们的目的,团结才是目的。这种团结绝不是用退让、妥协的方式来换取,因为它只能是虚伪的团结。团结,斗争,再团结,打破了对方的幻想。我们要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双方的利益,感受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团结。(国际)
学习【毛选2】《关于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的总结》
学习【毛选2】《关于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的总结》
历史背景:
毛泽东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一九五二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二零一一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
文章总结了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的经验,分析、研究、总结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即:中日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性;提高与国民党反G政策斗争的能力;注意区别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别最反D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坚信党的正确政策;对于对付国民党的破Lie要有充分的准备;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提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认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读书笔记:
这一次国民党顽Gu派的反G高潮,正如三月十八日中央的指示所说,是已经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在国际国内的新环境中继续抗战的局面。
在这个新环境中所增加的因素是:
1,帝国主义战争的扩大,国际革命运动的高涨,苏日的中立条约。(国际)
2,国民党第二次反G高潮的被击退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再加上最近日寇准备新的对华大举进攻。(国内)
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抗日,并继续有效地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Xiang危险和反G逆流起见,研究和学习我党在英勇地胜利地反对这次反G高潮的斗争中所获得的教训,是完全必要的。
(一)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
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不能忘记民族矛盾是基本矛盾。
(二)在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情况之下,指导着国民党政府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它一面和日寇对立,一面又和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对立。
而它的抗日和反G,又各有其两面性。在抗日方面,既和日寇对立,又不积极地作战,不积极地反汪反汉奸;在反G方面,既要反G,甚至反到皖南事变和一月十七日的命令那种地步,又不愿意最后破Lie,依然是一打一拉的政策。
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
(三)和国民党的反G政策作战,需要一整套的战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人民革命力量的仇恨和残忍,不但为过去十年的反G战争所证明,更由抗日战争中的两次反G高潮特别是第二次反G高潮中的皖南事变所完全地证明了。
任何的人民革命力量如果要避免为蒋介石所消灭,并迫使他承认这种力量的存在,除了对于他的Fan革命政策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便无他路可循。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吃亏。
(四)在反对国民党顽Gu派的斗争中,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D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我党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
对于事变后我们转入政治的反攻是完全必要的,非此即不能争取中间派。因为如果不经过反复多次的经验,中间派对于我党为什么必须向国民党顽Gu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什么只能以斗争求团结,放弃斗争则没有任何的团结,就不能了解。
如果我们将一切地主资产阶级都看成和国民党顽Gu派一样,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五)有些同志由于对于中日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一点发生动摇,并因此对国内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因而对党的政策也有时发生动摇。党的正确的政策,在这些同志的心目中,至少是暂时地模糊起来了。
(六)这些同志,当着我党中央令其准备对付国民党的可能的破Lie,对付时局发展的最坏的一种可能性的时候,他们就把别的可能性丢掉了。
他们不了解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这次我们充分地准备着对付国民党的破Lie,就使国民党不敢轻于破Lie了。
(七)还有更多的同志不了解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不了解统一战线政策和阶级政策,从而不了解统一战线教育和阶级教育的一致性。
应该明白:我党在整个抗日时期,对于国内各上层中层还在抗日的人们,不管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都只有一个完整的包括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两面性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除对绝对坚决不愿悔改者必须采取坚决的打倒政策外,对其余的分子也是这种两面性的政策。
我党对党内对人民所施行的教育,也是包括这两方面性质的教育,就是教导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如何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各个不同的阶层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上联合抗日,又和他们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妥协性、动摇性、反G性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斗争。
必须清楚认识: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
(八)还有一些同志,不了解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
判断一个地方的社会性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地是以那里的政权是否有人民大众的代表参加以及是否有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因此,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
现在各根据地的政治,是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人民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其经济是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和半封建因素的经济,其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因此,无论就政治、经济或文化来看,只实行减租减息的各抗日根据地,和实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的陕甘宁边区,同样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学习心得:
一九四一年初,国民党顽Gu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G高潮。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冷静而坚定地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实行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在采取措施坚决揭露和严厉谴责国民党顽Gu派的反G罪行和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同时,以抗日大局为重,公开宣布抗战、团结的方针不变,在军事上保持克制未予报复。中国共产党这种坚定有力而仍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赢得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及国际舆论多方面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经过这场斗争,国共关系趋向一定程度的缓和,党与中间党派的合作关系得到加强,并对中间党派政治走向的发展、演变、重组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在打退这次反G高潮中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他表现出来的卓越的预判能力和领导才能折服了全党同志。经过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使得我们的党更加的团结,毛泽东的领导威信大大提高。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必须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胜利的重要保证。(国内)
隐忍不能维持团结,即合作又斗争才行。我们的斗争并不是要斗出你死我活,而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迫使对方尊重我方的利益。斗争不是我们的目的,团结才是目的。这种团结绝不是用退让、妥协的方式来换取,因为它只能是虚伪的团结。团结,斗争,再团结,打破了对方的幻想。我们要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双方的利益,感受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团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