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选2】《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后的时局》
历史背景: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读书笔记:
(一)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九日的何、白《皓电》是第二次反G高潮的开始,皖南事变和蒋介石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发布解散新四军的命令反G高潮达到了最高峰;而一九四一年三月六日蒋介石的反G演说和参政会的反G决议,则是此次反G高潮的退兵时的一战。
时局可能从此暂时走向某一程度的缓和。原因:
1,依然和日寇对立着的中国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不能不对目前紧张的国共关系,谋取暂时的和轻微的缓和。
2,国民党内部的情况、国内的情况和我党的政策(继续抗议运动),均不容许国民党在国共间继续过去五个月那样的紧张关系。
故目前谋取暂时的轻微的缓和是蒋介石所需要的。
(二)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形成了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某种变化的关键。
这种情况迫使蒋介石重新考虑他自己的地位和态度。蒋介石企图以“民族领袖”的资格,以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统治。这一企图必然徒劳无功。
(三)我党在这次反G高潮开始时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反攻,也为全国人民所赞助。我们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对于打退这次反G高潮,是完全必要的,且已收得成效。
在国共间各项主要争点未得合理解决之前,我们对国民党内亲日派反共派所造成的皖南事变和各种政治的军事的压迫,仍应继续严正的抗议运动,不要松懈。
(四)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域内对我党和进步派的压迫政策和反G宣传,决不会放松,我党必须提高警惕性。国民党对我军的进攻还会继续,我军必须坚决地将它打退。
各根据地必须坚决地执行中央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指示(见《论政策》),加强党内的策略教育,纠正过左思想,要反对对时局认为国共已最后破Lie或很快就要破Lie的错误估计以及由此发生的许多不正确的意见,以便长期地不动摇地坚持各抗日民主根据地。
学习心得:
1941年初,国民党顽Gu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G高潮,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遭国民党8万多人突袭,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进行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严重影响了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国民党顽Gu派制造“皖南事变”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们这样大肆屠Sha抗日队伍,无异于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蒋介石接下来做的事情更加算是“天怒人怨”了,他反过来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公然发布文告和谈话,取消新四军的番号。蒋介石的文告和谈话刚发出,毛泽东立即作出回应,也发布了文告和谈话,针锋相对地就“皖南事变”同蒋介石进行了激烈的书面争论,用大量的事实和证据驳斥了蒋介石对新四军的无耻诬蔑,还原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政治上部署了一系列的反击,中共中央冷静而坚定地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策略,实行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在采取措施坚决揭露和严厉谴责国民党顽Gu派的反G罪行和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同时,中共中央以抗日大局为重,公开宣布抗战、团结的方针不变,仍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赢得了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围绕皖南事变,共产党反击之坚决,国内外反应之强烈,出乎蒋介石顽固派的预料。毛泽东的针锋相对,刚柔并济,使蒋介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四日,蒋介石约请周恩来面谈,答应提前解决国共间的若干问题。至此,第二次反G高潮被打退。
中国共产党相忍为国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的同情,扩大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经过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我们党更加的团结。毛泽东在处理和解决“皖南事变”、打退敌人的第二次反G高潮的过程中展现了极为卓绝的领导能力,更加赢得了全党对他的领导威信的高度认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增强信心斗志,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大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小到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的种种繁琐、困难和变化,掌握凡事均有两面性的哲学原理,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方式,坚持把握团结斗争的辩证关系,“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隐忍不能维持团结,既合作又斗争,才能促进团结。团结——斗争——团结(团结——批评——团结)直至进步,直至胜利。
学习【毛选2】《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后的时局》
学习【毛选2】《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后的时局》
历史背景: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读书笔记:
(一)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九日的何、白《皓电》是第二次反G高潮的开始,皖南事变和蒋介石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发布解散新四军的命令反G高潮达到了最高峰;而一九四一年三月六日蒋介石的反G演说和参政会的反G决议,则是此次反G高潮的退兵时的一战。
时局可能从此暂时走向某一程度的缓和。原因:
1,依然和日寇对立着的中国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不能不对目前紧张的国共关系,谋取暂时的和轻微的缓和。
2,国民党内部的情况、国内的情况和我党的政策(继续抗议运动),均不容许国民党在国共间继续过去五个月那样的紧张关系。
故目前谋取暂时的轻微的缓和是蒋介石所需要的。
(二)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形成了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某种变化的关键。
这种情况迫使蒋介石重新考虑他自己的地位和态度。蒋介石企图以“民族领袖”的资格,以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统治。这一企图必然徒劳无功。
(三)我党在这次反G高潮开始时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反攻,也为全国人民所赞助。我们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对于打退这次反G高潮,是完全必要的,且已收得成效。
在国共间各项主要争点未得合理解决之前,我们对国民党内亲日派反共派所造成的皖南事变和各种政治的军事的压迫,仍应继续严正的抗议运动,不要松懈。
(四)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域内对我党和进步派的压迫政策和反G宣传,决不会放松,我党必须提高警惕性。国民党对我军的进攻还会继续,我军必须坚决地将它打退。
各根据地必须坚决地执行中央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指示(见《论政策》),加强党内的策略教育,纠正过左思想,要反对对时局认为国共已最后破Lie或很快就要破Lie的错误估计以及由此发生的许多不正确的意见,以便长期地不动摇地坚持各抗日民主根据地。
学习心得:
1941年初,国民党顽Gu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G高潮,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遭国民党8万多人突袭,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进行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严重影响了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国民党顽Gu派制造“皖南事变”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们这样大肆屠Sha抗日队伍,无异于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蒋介石接下来做的事情更加算是“天怒人怨”了,他反过来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公然发布文告和谈话,取消新四军的番号。蒋介石的文告和谈话刚发出,毛泽东立即作出回应,也发布了文告和谈话,针锋相对地就“皖南事变”同蒋介石进行了激烈的书面争论,用大量的事实和证据驳斥了蒋介石对新四军的无耻诬蔑,还原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政治上部署了一系列的反击,中共中央冷静而坚定地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策略,实行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在采取措施坚决揭露和严厉谴责国民党顽Gu派的反G罪行和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同时,中共中央以抗日大局为重,公开宣布抗战、团结的方针不变,仍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赢得了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围绕皖南事变,共产党反击之坚决,国内外反应之强烈,出乎蒋介石顽固派的预料。毛泽东的针锋相对,刚柔并济,使蒋介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四日,蒋介石约请周恩来面谈,答应提前解决国共间的若干问题。至此,第二次反G高潮被打退。
中国共产党相忍为国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的同情,扩大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经过打退第二次反G高潮,我们党更加的团结。毛泽东在处理和解决“皖南事变”、打退敌人的第二次反G高潮的过程中展现了极为卓绝的领导能力,更加赢得了全党对他的领导威信的高度认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增强信心斗志,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大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小到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的种种繁琐、困难和变化,掌握凡事均有两面性的哲学原理,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方式,坚持把握团结斗争的辩证关系,“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隐忍不能维持团结,既合作又斗争,才能促进团结。团结——斗争——团结(团结——批评——团结)直至进步,直至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