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选2】《战争和战略问题》
历史背景:
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届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文中,已经解决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问题。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因此对于党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上的方针,也采取了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着克服党内这种右倾机会主义,而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又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着重地说明这个问题,同时说明党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过程,从而取得了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一致。
读书笔记:
一 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
1,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
2,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
3,中国的特点是:
(1)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
(2)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
(3)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4,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其他一切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配合战争的。
5,中国革命的特点: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6,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主要的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或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
7,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8,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抗日战争中全民武装反抗的具体事实,将教育全党进一步地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
1,孙中山战争事业
(1)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
(2)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
(3)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
(4)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
2,蒋介石取代孙中山,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
(1)他看军队如生命,经历了北伐、内战和抗日三个时期。
(2)过去十年的蒋介石是反革命的。他创造了庞大的“中央军”。
(3)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
3,中国也有些不要军队的政党,但它也懂得必须靠一个军阀才有官做。
4,中国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
5,共产党员
(1)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和民族的兵权。
(2)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
(3)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4)共产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5)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
(6)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
1,我们党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
2,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
3,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4,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
6,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的紧急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六届四中全会,反对政治上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两个会议都没有着重地涉及战争和战略的问题,是当时党的工作重心还没有放在战争上面的反映。
7,一九三三年党的中央迁至红色区域以后,对于战争问题又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致使革命战争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一九三五年的遵义会议,则主要地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
8,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
9,为了胜利地进行抗日战争,扩大和巩固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我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党应派遣最好的和足够数量的党员和干部上前线。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组织任务须服从于政治任务。
四 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1,国内战争的战略
(1)在前期,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主要的是正规战争。
(2)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表现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其他则仍是游击性的,低级的。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
2,抗日战争的战略
(1)在前期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主要的将是正规战争。
(2)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是用正规性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军队将获得高度的集中性和组织性,作战将获得高度的正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变到世界型的。
3,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战略的转变
(1)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一方面,要反对沉溺于游击性而不愿向正规性转变的右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倾向。又一方面,则要反对过分地重视正规化的“左”的集中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倾向,
(2)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为游击军和游击战。
(3)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属于战争发展的将来,估计那时又将发生新的情况和新的困难。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在抗日战争在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
2,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
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4,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应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我们将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造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1,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
2,目前研究状况
(1)战术的研究虽然不足,但已有很多的成绩,已有很多根据中国条件而提出的新东西,缺点在于没有总结起来。
(2)战略问题和战争理论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只限于极少数人的工作。
(3)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
3,全党和全国的需要
(1)军事知识的通俗化,成为迫切的任务。
(2)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
(3)从军事理论的研究,引起兴趣,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
学习心得: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中已经作过详细的全面的总结。系统论述了有关革命战争和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为了克服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并动员全党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毛泽东又以《战争和战略问题》为题,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
首先论述了中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战争,明确的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明确的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枪指挥党”,“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战争和战略问题》,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正确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一致。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的军队,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只有不怕战争,敢于战争,赢得战争,才能赢得和平,赢得发展。
学习【毛选2】《战争和战略问题》
学习【毛选2】《战争和战略问题》
历史背景:
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届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文中,已经解决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问题。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因此对于党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上的方针,也采取了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着克服党内这种右倾机会主义,而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又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着重地说明这个问题,同时说明党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过程,从而取得了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一致。
读书笔记:
一 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
1,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
2,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
3,中国的特点是:
(1)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
(2)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
(3)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4,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其他一切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配合战争的。
5,中国革命的特点: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6,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主要的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或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
7,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8,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抗日战争中全民武装反抗的具体事实,将教育全党进一步地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
1,孙中山战争事业
(1)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
(2)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
(3)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
(4)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
2,蒋介石取代孙中山,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
(1)他看军队如生命,经历了北伐、内战和抗日三个时期。
(2)过去十年的蒋介石是反革命的。他创造了庞大的“中央军”。
(3)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
3,中国也有些不要军队的政党,但它也懂得必须靠一个军阀才有官做。
4,中国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
5,共产党员
(1)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和民族的兵权。
(2)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
(3)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4)共产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5)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
(6)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
1,我们党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
2,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
3,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4,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
6,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的紧急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六届四中全会,反对政治上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两个会议都没有着重地涉及战争和战略的问题,是当时党的工作重心还没有放在战争上面的反映。
7,一九三三年党的中央迁至红色区域以后,对于战争问题又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致使革命战争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一九三五年的遵义会议,则主要地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
8,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
9,为了胜利地进行抗日战争,扩大和巩固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我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党应派遣最好的和足够数量的党员和干部上前线。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组织任务须服从于政治任务。
四 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1,国内战争的战略
(1)在前期,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主要的是正规战争。
(2)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表现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其他则仍是游击性的,低级的。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
2,抗日战争的战略
(1)在前期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主要的将是正规战争。
(2)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是用正规性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军队将获得高度的集中性和组织性,作战将获得高度的正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变到世界型的。
3,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战略的转变
(1)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一方面,要反对沉溺于游击性而不愿向正规性转变的右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倾向。又一方面,则要反对过分地重视正规化的“左”的集中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倾向,
(2)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为游击军和游击战。
(3)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属于战争发展的将来,估计那时又将发生新的情况和新的困难。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在抗日战争在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
2,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
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4,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应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我们将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造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1,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
2,目前研究状况
(1)战术的研究虽然不足,但已有很多的成绩,已有很多根据中国条件而提出的新东西,缺点在于没有总结起来。
(2)战略问题和战争理论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只限于极少数人的工作。
(3)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
3,全党和全国的需要
(1)军事知识的通俗化,成为迫切的任务。
(2)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
(3)从军事理论的研究,引起兴趣,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
学习心得: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中已经作过详细的全面的总结。系统论述了有关革命战争和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为了克服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并动员全党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毛泽东又以《战争和战略问题》为题,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
首先论述了中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战争,明确的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明确的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枪指挥党”,“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战争和战略问题》,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正确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一致。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的军队,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只有不怕战争,敢于战争,赢得战争,才能赢得和平,赢得发展。